放眼“大九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08 1

摘要:百余年前,以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那次发掘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迈出关键一步。但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黑海西岸的特里波利遗址彩陶的相似,又引发牵动人心的疑问:中国远古之文化,是否跨越辽

【专家点评】

百余年前,以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那次发掘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迈出关键一步。但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黑海西岸的特里波利遗址彩陶的相似,又引发牵动人心的疑问:中国远古之文化,是否跨越辽阔欧亚草原,自西而来?

2000年至今,多学科结合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壮阔历程逐渐清晰,中国文化西来说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已经明确,中华文明以中国山川为摇篮,在东亚季风的吹拂下,独立孕育和成长;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就表现出宏大的包容性,尤其是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羊、牛和金属冶炼技术,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传播而来,成为龙山时代社会发展和早期王朝建立的催化剂。

我们深知,要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中国考古学自然需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但越是心系中国,就越应该胸怀世界。战国时期思想家邹衍说:“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只有放眼此“大九州”,展开世界文明的画卷,才能真正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立我们的文明叙事话语体系。

因此,“十三五”以来,中国赴外考古蓬勃开展。在北亚,有俄罗斯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和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遗存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在中亚,有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和撒马尔罕州撒扎干遗址的发掘;在南亚、东南亚和阿拉伯半岛,有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印度、斯里兰卡及阿联酋等国家古港的发掘……中国考古学家更是远赴黑海之滨,在引发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故地开展了以辽阔的欧亚大陆为背景的彩陶文化研究,探究农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异同、游牧经济的形成等问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深入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的考古工作也逐步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施的玛雅文明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和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成果丰硕。

研究中华文明必须立足国际视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我第一次走进玛雅世界,是在2014年盛夏。经过近30个小时的长途旅行,飞机的舷窗下,终于露出洪都拉斯茂密的热带丛林。房屋密集处,是经济中心圣佩德罗苏拉,距离科潘不到200千米,但山路崎岖,要开车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一路上,最强烈的感觉,是浓淡深浅不一的满眼绿色,在层峦叠嶂中蓬勃肆意地倾泻。后来,我才了解,在中美地区各文明中,绿色都象征着旺盛的生命之力。当地最重要的食物是玉米,它的枝叶是绿色的。碧绿的翡翠被视为凝聚了天地精华,是最珍贵的宝石。感受这样的生命力,是理解中美地区文明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由此,也引发自己对中国史前玉器内涵和功能的新思考、对中国史前图像的新解读,切身感受到文明互鉴之美。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在西方文明起源地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对世界文明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我们相信,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在西方文明古国开展高质量的考古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必将推动中国对西方古典文明的原创性研究,为中西文明互鉴作出贡献。

自18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在世界主要文明地区开展大量考古工作。这些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由此开展的研究,是西方占据世界文明研究制高点、掌握以西方为核心的世界文明叙事的基础。如今,“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已经勾勒出“中国式”世界文明叙事的宏大愿景。愿景的落实,自然要以对世界文明的原创性研究为基础。积极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在世界主要文明中心和“一带一路”范围内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在下一个百年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令人充满期待。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