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与包容重塑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快速变革时代的使命担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4:42 1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承担着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7月8日,在国博创建110周年前夕,习

国博外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承担着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7月8日,在国博创建11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亲切回信,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近年来,国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回信精神,努力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不断通过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暖心的社会服务,引领广大观众读懂中国、读懂世界。

为国护史

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守护好文物,不仅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博物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国博现有藏品143万余件(套),体系系统完整,材质形态多样,充分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守护好这些珍贵藏品,国博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投入力度,深化跨学科跨领域务实合作,切实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担当之心守护好每一件文物。目前,国博已经形成一支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物保护队伍,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文物修复技能人才提升基地”,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文物保护研究课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运用文物保护新理念新技术,主动将预防性保护和常规性保护有效结合,逐步建立“文物展前风险评估”机制,对所有计划展出的文物实施展前风险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文物的病害评估、日常养护及保护修复,打造出具有国博特色的文物保护新模式。

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是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博专门设立三维数据采集中心,不断提升高精度结构光扫描技术,制作文物模型精度可达0.01mm,实现文物信息无损保存。目前已完成7500件文物的三维高精度建模,72万件文物的二维影像摄制,无论是采集数量,还是数据质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扎实开展考古研究活动,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突出特性。连续多年在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联合相关考古机构,开展农业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考古工作,为探索中华文明早期从多元到一体的演进过程提供考古实证。由国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西吴壁遗址进行的连续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时代百大考古新发现”,也被纳入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积极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深化馆藏文物价值研究。每年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界前辈、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青铜器、服饰、钱币、陶瓷等多门类器物,举办研讨会,搭建系列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国博学者丛书》《国博青年学者丛书》等学术丛书出版工作。牵头成立全国博物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博物馆学名词审定工作。

为国藏史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最基础、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为进一步丰富馆藏类型形态,珍藏民族集体记忆,留存国家文化基因,国博从国家和民族高度出发,不断创新征集方式,拓展征集线索,通过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藏品征集,努力构建起中华文明物化话语表达体系。

毛泽东同志书给张景芳的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

持续加大藏品征集力度,努力构建能够系统展现中华文明的馆藏体系是担当为国藏史使命的重要方式。近几年,国博积极开拓古代文物征集渠道,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时代物证进国博行动”“记忆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大非正式出版物征藏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外国文物与海外中国文物征集体系。2024年6月,为了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曾任毛泽东同志卫士的张景芳特地从沈阳来到北京,毅然将珍藏60年的毛泽东同志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亲手捐赠给国博。

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深入开展馆藏文物整理定级工作,提升文物管理水平。2024年,13个定级组审定各门类文物3.3万余件,整理钱币类文物4万余件,已累计清点文物突破10万件。持续开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10个子项目整理研究工作,涵盖馆藏文物整理、数字化平台建设、考古研究和普及推广等多个领域。2024年,整理佛经共计3174册(含残本),确定这批经册的主体属于明代大藏经中的《永乐北藏》,是明代官版大藏经中的精品。完成馆藏文物账目档案整理及数字化专项工作,历时14个月,将百十年来国博馆藏数量庞大、体系众多、内容繁杂的全部藏品账册、档案实现平面扫描,采集量达16万余页。

为国弘史

展览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近年来,国博不断优化展览结构,聚力构建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形成以贯通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服饰、饮食、钱币、书画、瓷器、玉器等专题展览为骨干,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经典美术、国际交流等八大类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在通过类型丰富的展览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的同时,国博还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位于国博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的展览,也是馆内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据统计,2024年“古代中国”接待观众人数超过680万人次,成为观众来国博必看的展览。“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一直以来都是国博展览的典范之作。去年,有几位年轻观众在看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不约而同地在留言簿上写下“我爱中国”“我也爱中国”“我非常爱中国”,充分说明国博在潜移默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博正加快推进“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修改工作,不久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向观众开放。此外,国博还持续推动巡展直达基层,仅2024年就在10余个省、市、自治区落地巡展项目14个。“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先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乌鲁木齐市、图木舒克市等多地展出。配合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吉金耀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精品展”。

为更好服务“国之大者”,2025年国博全新重磅推出展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综合性展览品牌——“国家展览”。“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作为“国家展览”首个展出的展览,聚焦国家战略与青年发展,全面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此外,还将筹划举办“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制造强国成就展(暂定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展”、“全国农民艺术大展”等系列精品展览,以高品质展览引领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让“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成为更多观众的文化选择。

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必须加大文化与技术创新融合力度。2024年国庆前夕,在国博中央大厅新推出的“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成为众多家长带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晋打卡点。展览系统展示国博馆藏革命年代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的五星红旗和党旗、革命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等红色文物60余件,以及100张新时代以国旗为主题的高清照片,并首次辅以裸眼3D动态展示国旗,展现五星红旗的诞生过程和新时代国旗飘扬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场景。展览开放后收获热烈反响,观众排队与国旗国徽合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门报道。

弘扬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权威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和阐释工作。国博不断提升、拓展讲解工作,每月推出“专家讲解周”,聘请馆内外专家及策展人,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策划展览内容,选择相关展览及其讲解专题,面向观众进行深度导赏。同时,持续打造1个展览+系列“国博讲堂”模式,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与观众共享。2024年,国博推出的“古代中国·通史”与“古代中国·通识”两个系列20门课程,入选由中国文物报社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目前,国博持续开展馆内研学营、课程进校园、图片展览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实践教育合作,每年公益讲解、专家讲解、研学活动等社会教育服务公众约35万人次。为了帮助广大观众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把“古代中国”这一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带回家,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国博将推出《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一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珍品,以800余张超清大图、500余件关联文物构成的知识谱系,讲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让文物活起来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更是为当代人架起触摸历史的精神桥梁。每一件重焕生机的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激发起文化自信的深层共鸣,并为现代社会提供着永不枯竭的精神滋养。国博以创新思维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通过科技赋能、创意转化、服务升级等多元路径,让沉睡的文物以多元的姿态重获新生。“数说犀尊”展厅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将馆藏代表性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全方位解读。通过展览,观众得以窥见犀尊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以及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的“中华文明云展”平台上,只需指尖轻触屏幕,就能放大、缩小、旋转文物,即可全方位欣赏“古代中国”文物的全景或某一处细节,仿佛与文物“零距离”交互,同时还有数智人艾雯雯的陪伴式导览,多方位阐释文物价值,观展体验十分丰富。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文创产品,因其选材考究、设计新颖、功能实用以及价格适中,一经推出就迅速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观众排队购买冰箱贴成为文博行业的“奇迹”。自2024年7月上市到今年3月25日,两款凤冠冰箱贴共计销售超100万件,成为国博近20年来当之无愧的文创“销冠”。“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策划时,文创团队设计出的50余款五大女神主题系列产品以及金饰品系列产品,开展仅10天就有十余款产品断货。这些销售奇迹的背后,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邂逅。从AR考古盲盒、机甲拼插玩具到马面裙、冷泡茶,去年一年国博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充分满足了观众在观展之余“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此外,为更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馆内还陆续增加导视大屏,增设手语导览器,利用国博官网、App、小程序、小红书、B站等17个新媒体官方账号打造“云端国博”。借助新媒体手段,国博得以更好突破馆舍的空间限制,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国博始终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使命,一直致力于在文明交流对话中积极发挥作用,在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同时,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巨大魅力。2024年,国博引进“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等优秀展览,展出了涵盖多种类别、极具代表性且弥足珍贵的外国文物,同时配套国博讲堂、研学、表演等活动,让观众深入浅出地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引发中国观众对相关文化、文明的广泛关注,有观众参观后留言表示:“对比中华文明瑰宝,能够感受到东西方审美的差异,又能感受到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今年根据“国家展览”计划,国博正在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庞贝:永恒的发现”“俄罗斯列宾特展”等国际展览,让中国观众看见世界文明的璀璨多姿,努力以文化之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

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方式。2024年以来,国博先后赴匈牙利、俄罗斯举办“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首尔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三国三色——东亚地区的漆器展”,赴马来西亚举办“中国白——中国德化白瓷艺术展”,这些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精品展览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牵头举办以“人工智能时代与博物馆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第三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并与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坦桑尼亚、泰国、阿曼等国的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多层次机制化对外合作交流格局,极大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国博智慧和国博力量。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未来,国博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精神,夯实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