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出差东北,坐绿皮火车26个小时,看到小年轻趴在卧铺上追剧,一追就七八个小时,我问什么剧?答:《沉默的荣耀》。这么长时间趴着看不累?不累,扣人心弦。他一边跟我对话,眼睛却还是黏在手机屏幕上。我也打开手机,开始看,一直从山海关站追到了牡丹江,一口气看了7集,恍
最近出差东北,坐绿皮火车26个小时,看到小年轻趴在卧铺上追剧,一追就七八个小时,我问什么剧?答:《沉默的荣耀》。这么长时间趴着看不累?不累,扣人心弦。他一边跟我对话,眼睛却还是黏在手机屏幕上。我也打开手机,开始看,一直从山海关站追到了牡丹江,一口气看了7集,恍惚成了吴石的战友。我昂首挺胸跟小伙子聊着这部剧走出车站,俨然成了老朋友。
这就是一部优秀电视剧的魅力啊!我想起了若干年前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谈读书体会,提到了“涵泳”的概念,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是这样解释的:“‘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沉默的荣耀》有“涵泳”之美。它不提供快餐式的消费体验,而如一壶老酒,一杯醇茶,需静心品尝,方得滋味。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静默深处,听见了信仰的回响,在英雄的人性光辉中,感知了英雄的鲜为人知之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尘封历史的梳理,其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关于信仰与崇高的现代美学实践。
与《潜伏》《风筝》《伪装者》等谍战剧依靠悬念吸引观众不一样,《沉默的荣耀》选择了一条没有悬念的叙事道路:开篇就揭示了吴石、朱枫等“向死而生”的悲壮结局。这怎么说呢?应该算是超越悬念的审美吧,或者叫悬念搁置的美学追求。观众不再纠结“吴石他们能不能活下来”,而是将情感聚焦“他们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观剧体验便从表层的猎奇,升华为对生命过程与信仰价值的深沉品味。每一个化险为夷的瞬间,不再带来简单的松快,反而因其对最终悲剧的倒计时更显沉重与珍贵。一个个故事情节,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每个观众的心灵,进而思考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还有更多的人生感悟。
好的电视剧,都有静水流深的张力。《沉默的荣耀》摒弃了火爆的枪战与炫目的追逐,将惊心动魄内化于茶杯的微澜、指尖的颤抖和眼神的交会。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策略,要求观众屏息凝神,细心涵泳,方能体会那平静水面下汹涌的暗流。其分寸的把握,如渠中灌溉水稻的清水。或者说,水到而渠成。
贴着人物塑造,最能共情。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将军,可谓身居高位,但在家里则是会在妻子膝上安睡的丈夫,是牵挂叛逆女儿的慈祥爸爸。他酒后唱起闽南歌谣《我身骑白马走三关》寄托乡愁。在朱枫牺牲后,那句凄然的“她只是想回家!”的呼喊,更撕开了他内心压抑的柔软与痛楚。这些细节让英雄的形象可感、可触、可敬、可爱。他们的牺牲也因此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家庭”元素在剧中不仅是叙事情境,更是情感升华的关键。吴石府上聚餐时,聂曦唱起家乡童谣《天顶一块铜》,吴夫人碧奎吟唱昆曲《牡丹亭》等,都处理得温婉动人。这短暂的温馨与即将到来的风暴形成残酷对比,将个人情愫自然融入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而反面角色谷正文也塑造得有棱有角,他训练部下打入地下党内部,说,你要打入内部,就必须像共产党人一样无惧生死,真信,才能不被识破。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把握,都恰到好处。谷正文这个反派角色不再是概念化、扁平化的,以致好多年轻人的“弹幕”,调侃谷正文是害人精,却还“精益求精”呢。
《沉默的荣耀》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原则,营造出一种庄严的历史真实感,为达到“涵泳”的效果提供了深邃的时空背景。我了解到,剧中八九成以上重要角色使用真实姓名,情节主线高度贴合史料。创作团队从档案中拾取细节,将尘封的卷宗转化为可感的命运,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与当代对话的鲜活存在。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引发了海峡两岸观众的共鸣。我看到媒体报道,许多观众在观剧后,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缅怀先烈,台湾也有民众到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就义处自发悼念。这一幕生动表明,作品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75年前的精神信仰,依然能照亮并滋润今人的心灵,激励我们思考自身的所作所为。而这一切,离不开《沉默的荣耀》主创团队对“涵泳”美学效果的追求。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