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6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4号留学预警,将矛头直指日本——这个长期以来备受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因“社会治安恶化、针对中国公民违法犯罪案件多发”,被官方明确建议“拟赴日留学生重新评估计划、暂缓非必要赴日安排”。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日本留学发
最高级别警示落地:教育部4号预警之下,12万在日留学生的安全困境与选择博弈
2025年11月16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4号留学预警,将矛头直指日本——这个长期以来备受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因“社会治安恶化、针对中国公民违法犯罪案件多发”,被官方明确建议“拟赴日留学生重新评估计划、暂缓非必要赴日安排”。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日本留学发出如此严厉的风险提示,叠加此前外交部“避免前往”的最高级别安全警报,瞬间在超12万在日中国留学生及千万留学家庭中引发震动。这场覆盖治安、政治、教育选择的多重风暴,正重塑中国学生的海外求学版图。
一、预警背后:从街头暴力到政治暗涌的双重风险
教育部的预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日益严峻的安全现实与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治安层面,日本社会针对中国公民的恶性事件已呈现“多发、升级”态势:2025年7月31日,两名中国公民在东京都千代田区街头遭4名男子持铁管暴力殴打至重伤,凶手作案后乘车逃离,截至预警发布时案件仍未侦破 。此类无差别袭击并非个例,官方通报明确提及暴力抢劫、恶性袭击等案件频发,部分案件因迟迟未破,暴露出日本警方在保护外籍公民安全方面的效能不足。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治因素正成为安全风险的“催化剂”。日本高官近期频繁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如高市早苗“台湾有事”的不当表态,严重恶化了中日民间交流氛围,甚至激化了部分日本社会的排外情绪。中国外交部在安全警示中直接点明,这类政治挑衅已给在日中国公民人身安全带来“重大风险”,意味着风险已从随机街头犯罪,延伸至因政治对立引发的针对性敌意攻击,安全威胁更具不确定性。
对于12万在日中国留学生而言,风险已渗透至日常生活:夜间单独出行需反复确认路线,高风险区域刻意绕行,甚至在校园外都需时刻保持警惕。教育部明确要求在日留学生加强防护,通过“领事直通车”报备个人信息,确保紧急联络畅通,这一系列具体要求,背后是对现实安全隐患的精准判断。
二、12万留学生的两难:坚守还是转向?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留学生占日本国际学生总数的36.7%,部分顶尖高校中国学生占比更是超过半数,如此庞大的群体规模,让教育部的预警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面对“暂缓赴日”的官方建议,不同群体陷入了艰难抉择。
对于即将申请赴日的学生而言,预警几乎颠覆了既定规划。不少学生已完成语言学习、材料准备,甚至拿到高校录取通知,却不得不重新评估“留学收益”与“安全成本”的天平。新加坡、欧洲等治安评级较高的目的地,成为热门替代选项,部分留学中介透露,近期咨询欧洲院校的学生数量环比上涨超50%,“安全优先”已取代“性价比”成为首要考量。
而对于正在日本求学的学生,选择则更为复杂。一方面,中断学业意味着前期投入付诸东流,尤其是临近毕业或处于关键科研阶段的学生,难以轻易放弃;另一方面,持续升级的安全风险与紧张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留学生在社交平台表示,“现在晚上不敢独自出门,听到陌生脚步声就下意识警惕,学习和生活都受影响”。他们只能严格遵守官方防护建议,密切关注使领馆发布的安全通告,将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热线+86-10-12308设为紧急联系人。
此外,预警也给日本高校带来冲击。依赖中国留学生的院校可能面临生源下滑、科研团队不稳定等问题,部分高校已通过驻中办事处发布安全保障声明,承诺加强校园安保、协助学生报备信息,但这能否抵消学生及家长的安全顾虑,仍有待观察。
三、争议与真相:预警是治安警示还是政治信号?
教育部4号预警的发布,也引发了舆论场的激烈讨论,核心争议聚焦于“预警背后的核心动因”与“风险的真实性”。
复旦大学教授冯玮提出质疑,认为公开报道的涉华袭击案多集中在7月前,近期新增案件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暗示预警可能存在“过度解读”。但这一观点很快遭到反驳,有网友指出,部分案件因受害者担心影响生活未公开报道,且官方预警必然基于多渠道核实的信息,绝非单一事件驱动。法律界人士则强调,留学预警的核心是“风险提示”而非“事实定性”,即便风险尚未普及到每一位留学生,提前警示、保障公民安全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更具争议的是日本媒体的解读。日本共同社等媒体认为,此次预警可能是对日本高官涉台言论的“回应”,将安全提示与政治博弈挂钩。这一猜测并非毫无依据——外交部此前的安全警报已明确将政治挑衅与安全风险关联,而多部门协同发力(教育部留学预警+文旅部旅游提示),确实释放出“以公民安全为筹码,施压日方”的强烈信号。但无论动因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环境确实发生了恶化,这是预警发布的核心前提。
事实上,留学预警机制的本质是“动态风险评估”。2025年以来,教育部已先后针对美国俄亥俄州、菲律宾发布3次预警,覆盖不同类型的风险(政策限制、治安恶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风险防控体系。此次将日本纳入预警范围,只是对全球留学安全环境的客观研判,其核心目的始终是“保障公民海外人身安全”。
四、应对指南:留学生该如何守住安全底线?
面对持续升级的安全风险与官方预警,在日及拟赴日留学生需采取务实措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安全与权益。
1. 信息核实:紧盯官方渠道,拒绝谣言干扰
建议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jsj.moe.gov.cn)、中国驻日使领馆官网、“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及时了解最新安全通告与案件进展。避免轻信社交媒体上的非官方消息,不传播未经证实的风险信息,保持理性判断。
2. 安全防护:落实具体措施,降低风险暴露
在日留学生应严格遵守官方建议:避免夜间单独出行,尤其是前往偏僻路段、娱乐场所集中区域;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确需出行时提前告知亲友行程;随身携带身份证明与紧急联络卡,熟记使领馆地址及领事保护热线。校园内可主动参与安全培训,了解当地报警流程与求助渠道。
3. 规划调整:理性评估选项,留好退路
拟赴日留学生可暂缓非必要赴日安排,利用这段时间考察替代目的地,或提升自身竞争力;若坚持赴日,需提前了解所读院校所在地的治安状况,联系学长学姐获取一手信息,制定应急方案。在日留学生可梳理学业进度,评估中断或转学的可行性,同时关注国内高校的“留学回归”政策,为极端情况下的退路做准备。
4. 权益维护:遭遇风险及时求助,保留证据
若遭遇违法犯罪行为,第一时间拨打日本报警电话110,同时联系中国驻日使领馆寻求协助;注意保留现场证据(如监控录像、目击者信息、医疗记录等),便于后续维权与追责。若因安全问题需中断学业,可与院校协商退费、延期入学等事宜,必要时通过使领馆协调沟通。
五、预警的深层意义:海外安全治理的升级与觉醒
教育部4号留学预警的发布,不仅是一次针对日本留学的具体风险提示,更标志着我国海外公民安全治理的全面升级。从2025年覆盖美、菲、日三国的预警轨迹可以看出,我国的留学预警机制已日趋成熟——不再局限于单一事件,而是基于“动态评估+多部门协同+精准建议”的系统性防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更重要的是,预警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全球化时代,公民的海外安全不再是“个人私事”,而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有能力为海外公民提供安全保障与风险提示,而公民也应理性看待预警,将安全放在首位,不盲目跟风留学。
对于日本而言,此次预警也是一次警示。作为热门留学目的地,安全环境与友好氛围是吸引国际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若不能切实保障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改善社会治安、管控政治挑衅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面临长期的生源流失,损害其教育产业与国际形象。
随着事件的发展,日本方面是否会出台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预警是否会升级或解除,仍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12万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安全始终是核心关切,而教育部的预警,既是“警报”也是“盾牌”,它提醒着每一位海外游子:身后有祖国的守护,而自身更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留学的本质是追求更好的教育与发展,但这一切都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教育部4号预警的落地,或许会改变许多人的留学轨迹,但从长远来看,它不仅守护了当下的公民安全,更推动了整个社会对“海外安全”的重视与觉醒——在选择远方时,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守护好自身的安全底线。
来源:池边休息的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