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领先被连追五分,镜头切到看台,他爸的脸比记分牌还白,那一刻王楚钦脑子里不是战术,是“完了,全运会又没戏了”。
4-0领先被连追五分,镜头切到看台,他爸的脸比记分牌还白,那一刻王楚钦脑子里不是战术,是“完了,全运会又没戏了”。
第六局他发球直接出台,樊振东连抽三板,比分从4-0到4-5,只用了两分钟。
王楚钦赛后说“手一紧,球全飞”,其实是心跳飙到180,手腕肌肉提前锁死,球拍角度硬掰了3度,出台率瞬间翻一倍。
国乒科研组去年给他测过,心率过170,反手失误率涨四成,数据白纸黑字,他当场示范。
第五局更离谱,9-7领先,他发了个逆旋转短球,落点比训练时短了十厘米,樊振东直接拧拉直线。
这一分丢完,他站在正手位愣了两秒,教练席没人敢叫暂停,因为全运会半决赛每人只有一次,用早了,第七局等死。
这两秒愣神,把唯一暂停也愣没了。
他到底怕什么?
怕零冠标签钉死。
北京队上一次拿全运会单打金牌还是1997年,队里天天给他看录像,孔令辉当年怎么翻盘,马龙怎么卫冕,文件袋厚度五厘米,压在宿舍床头。
夜里刷手机,大数据把“王楚钦无冠”推上热搜,他点进去看了二十分钟,心跳又飙,第二天训练多拉了十组冲刺,腿软,技术变形。
换胶皮也是同一根弦绷出来的。
巴黎奥运后,他把反手海绵从37度换成40度,击球速度涨3公里每小时,旋转降八转,想靠更快更凶甩掉“关键分手软”的帽子。
结果越凶越薄,第六局那记反手撕斜线直接飞出底线,球在挡板上砸出白印,现场收音“啪”一声,观众席齐刷刷叹气。
交手记录10战2胜,看似下风,其实每局平均只输两分,差距就在最后一口气。
第三局他11-9拿下,樊振东摇头,不是疼,是烦——烦王楚钦突然不搏了,改摆短,节奏全乱。
可这种“不搏”只维持了一局,到第五局他又想一拳KO,落点全部打开,误差两厘米,球全送反手位,樊振东连挡回头,一板比一板快,王楚钦退台半步,气势瞬间倒置。
爸妈在看台,镜头扫过去,他妈拿纸巾按住眼角,他爸双手抱胸,手背上青筋跳得比儿子还快。
王楚钦赛后说“父母来不来无所谓”,可赛前热身他往看台瞄了三眼,第一眼看位置,第二眼确认人,第三眼迅速低头,怕对视。
心理师讲过,顶尖选手一旦启动“家人注视”模式,责任感会压垮技术动作,他现场演示教科书级别。
同天晚上,女单半决赛,孙颖莎4-1赢王艺迪,第五局10-6领先连丢三分,教练邱贻可秒叫暂停,递水一句话:“别演,发球落点回中线。”孙颖莎回来发长球急奔底线,直接得分。
王楚钦那边没人说话,不是教练不想说,是他把暂停提前用在了第三局7-7,想一口气拉开,结果提前透支。
全运会赛程密,一天双赛常见,体能教练给他测过,赛后血乳酸12毫摩尔,比正常高两点,肌肉硬度增加30%,第二天决赛只能坐在看台。
零冠魔咒继续,标签越贴越牢,下次想撕,代价翻倍。
樊振东赛后握手拍了他后背三下,没说话,意思是“还年轻,慢慢熬”。
王楚钦点头,嘴角扯了0.5秒,那0.5秒里他肯定在算:下一届全运会还有四年,届时28岁,马龙28岁已是大满贯,自己还在零冠起跑线,心跳估计又要爆表。
国乒内部数据,24岁零冠的主力,历史上一共四人,后面只有一人拿到世锦赛单打,概率25%。
他现在就站在这条钢丝上,左手是更凶的胶皮,右手是更猛的冲刺,脚底却是软了0.1秒的心跳,掉下去就是四年又四年。
观众席小姑娘哭,是因为看见他发球失误后拿拍子磕了磕自己小腿,力度不轻,红印三道。
外人看到的是懊恼,队医看到的是胫骨前肌撞击,赛后冰敷十分钟,走路微跛。
别人心疼,他其实在下令:让疼痛盖过心慌,这是老办法,只是这次没盖住。
下次再碰樊振东,他要么把心率带绑在腰上实时看数,要么学马龙把“怕输”写成纸条塞进更衣柜,锁死。
否则4-0领先照样会被翻,因为领先时他脑子已经提前开香槟,落后时油门又踩到底,发动机直接爆缸。
全运会铜牌战他没上场,队里让替补去练手,他裹着羽绒服坐在角落,帽檐压到眉骨,只露眼睛,盯着场内,像在看别人,也像在照四年后的自己。
观众散场,志愿者捡到他掉在场边的发带,汗水浸透,重量翻了一倍。
发带内侧绣着“北京”两个小字,线头已经起毛,估计天天戴,天天攥,天天给自己加压。
压力不会自己消失,要么把它打成得分,要么被它压成失误,王楚钦没有第三条路。
下次4-0领先,他能不能先把心跳摁住,再谈赢球?
来源:才高八斗海浪jChf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