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手术用的留置针材料全靠进口,价格高不说,遇到供应链波动还得担心断货。现在用的国产聚氨酯材料,性能一点不差,成本还降了近四成。”长垣市宏力医院护士长李娟的感慨,道出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显著变革。这一突破的背后,是驼人集团牵头打造的“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应用
“以前手术用的留置针材料全靠进口,价格高不说,遇到供应链波动还得担心断货。现在用的国产聚氨酯材料,性能一点不差,成本还降了近四成。”长垣市宏力医院护士长李娟的感慨,道出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显著变革。这一突破的背后,是驼人集团牵头打造的“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多年的深耕。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深陷核心材料“卡脖子”困境——留置针用聚氨酯、透析器用聚砜等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推高行业成本,更让供应链安全面临危险。2019年,驼人集团直面这一痛点,联合16家企业、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启动示范平台建设,构建起“研发—产业化—公共服务”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开启突围之路。
高博会成为破局的关键支点。它如同纽带,连接起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前沿技术理念在此找到产业载体,企业的量产需求获得技术支撑,实验室成果转化难的“肠梗阻”被彻底打通。
历经数年攻坚,“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2023年6月,突破10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14种新产品,其中7种新材料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以医用级聚氨酯为例,技术团队历经数百次试验,不仅实现自主量产,产品性能更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在市场层面,7种自研原材料销售额超3.9亿元;2024年新增3种产业化原材料,再添1.49亿元营收。合作客户涵盖德国费森尤斯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国产材料正重塑全球供应链版图。
2024年,驼人集团牵头组建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创新构建“铁三角”协同模式:医院聚焦临床痛点,精准提出研发方向;高校依托人才与科研优势,攻克技术壁垒;企业注入资金与产业资源,推动成果商业化落地。“过去研发是‘闭门造车’,现在医院提需求、高校解难题、企业做转化,目标清晰,效率倍增。”驼人集团技术管理及成果部总监杨巧洋道出了模式精髓。
如今,配套检测平台已为200余家单位提供1700余次检测服务,创收800余万元,既筑牢行业技术根基,更助力中国标准赢得话语权。依托研究院2000余人的科研团队(含40余名博士、630余名硕士),驼人集团正加速打造技术转化引擎,持续释放创新动能。
谈及未来,驼人集团将持续攻坚行业技术难点,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落地;完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体系,壮大科研力量;深化行业协同,优化生物医用材料数据库,开放检测资源,助力长垣市打造全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高地,为新乡乃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驼人方案”。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