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樊振东以4-2的比分逆转王楚钦取胜。这一场本该载入史册的巅峰对决,却因赛后部分网友不理智的“拉踩行为”而被蒙上阴霾。
文/乔凱
11月15日,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樊振东以4-2的比分逆转王楚钦取胜。这一场本该载入史册的巅峰对决,却因赛后部分网友不理智的“拉踩行为”而被蒙上阴霾。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偏爱的运动员,对某些运动员持有不同看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从“王不见王”的嘲讽,到“状态不稳难堪大任”的苛责。这些脱离比赛本身的奚落,既辜负了两位运动员携手贡献的精彩比赛,也玷污了体育精神的纯粹。
众所周知,失利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任何运动员都不可能始终扮演“常胜将军”。“大魔王”张怡宁作为女子乒坛大满贯得主,也曾因状态不佳,一个月内三度输球;“牙买加闪电”博尔特统治短跑项目近十年,却也因抽筋未能完成比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传奇生涯。所以,若仅因运动员遭遇失利,就对其进行肆无忌惮的“嘲讽”“奚落”,这种行为本质上就在否认体育常态,违背常识。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楚钦在赛后就主动分析了自身的不足,并坦诚地表示樊振东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的风范”。这般“理性”与部分网友的“过激”言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将良性竞争异化为“饭圈互撕”的行为,无疑会对中国乒坛,乃至整个中国体坛造成难以计量的负面效果。
一方面,这种“饭圈化”的关注,会让运动员承担更多压力。难以发挥其正常水平;另一方面,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会将比赛场上的正常竞争异化为“粉丝间的战争”,影响队伍内部的和谐氛围,乃至消解竞技体育的良性生态。长此以往,更会助长“唯金牌论”“成王败寇”的功利思维,挑战体育竞赛本身所倡导的尊重、挑战、团队等精神。
今天,全媒体时代下的舆论氛围会对体育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与匿名性为非理性言论的滋生提供土壤。网友在流量裹挟下的跟风指责也并不罕见。从全红婵因身材而遭受攻击,到陈梦夺冠却被曲解为“拦路虎”。一再上演的舆论怪圈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们维护正确体育氛围的紧迫性。
对此,不仅需要广大球迷朋友的理性发声,更需要网络平台切实履行责任,从自身做起,杜绝刻意制造话题、煽动对立的行径;加强内容审核,对恶意攻击、诋毁运动员的言论、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同时,运动员也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身言行,遵守国家体育总局在治理体育“饭圈化”方面的政策,共同营造清朗健康的体育舆论环境。
体育竞技提倡竞争,但舆论应始终保持克制包容。任何一名运动员的失利都不应被恶意解读与过度营销。王楚钦的失利是竞技过程中的正常插曲,而非由此否认其努力的理由。真正热爱体育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赛场内的暴冲与拧拉,而非赛场外的指责与嘲讽。少些键盘上的苛责,多些对运动员汗水的敬畏。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