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间,她和形形色色的患者打过交道,也见证了无数人生命最后的悲欢与遗憾。40多岁时,她把自己和临终者们相处的故事,写成一本书。
在澳大利亚,有这样一位作家。
她曾辞去体面的银行工作,投身临终关怀事业中。
期间,她和形形色色的患者打过交道,也见证了无数人生命最后的悲欢与遗憾。40多岁时,她把自己和临终者们相处的故事,写成一本书。
此书尚未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出版后更是广受世界人民推崇,被奉为“生命之书”。
这本书,就是《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
书中,作者邦妮通过临终者们的内心剖白,给读者们搭起了一面反思生命的镜子。
她写道,很多人在弥留之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
可等到生命尽头才幡然醒悟,已经为时太晚。
那些人们在临终前追悔莫及的事,在寻常日子里,随时都能实现。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忙于追逐世俗的成功,却忘了停下来叩问内心: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也为此迷茫,不妨翻开这本书。
看完临终者们最后悔的这五件事,你就知道怎么过一生了。
1
遗憾一: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忠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在书的开篇,作者讲了老太太格蕾丝的故事。
格蕾丝和丈夫金婚50年,如今子孙满堂,后辈们都非常有出息。
在旁人看来,格蕾丝的生活理应幸福美满。
可实际上,她大半生的时间,都活得憋屈无比。
格蕾丝的丈夫不仅是家里的甩手掌柜,而且有家暴倾向,常常对妻子动辄打骂。
格蕾丝一边承担繁重的家务活,一边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每天都过得苦不堪言。
有无数次,她萌生出离婚的念头。
可她担心儿女们觉得自己不负责,也担心父母亲戚反对,所以每次都强忍委屈,扮演所有人眼中的好妻子、好妈妈。
就这样熬到七八十岁,格蕾丝的丈夫终于因为照护困难,被儿女送去养老院。
格蕾丝心中长舒一口气,她开始兴奋地计划起离开丈夫后,自己该如何生活。
可没等她把计划付诸行动,她就病倒了。
疾病恶化十分迅速,格蕾丝一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随后大小便失禁,身体机能急速下滑。
讽刺的是,她的病,还是由于丈夫长期在家抽烟造成的。
直到临终前,格蕾丝都还在懊悔,为什么当初没勇气摆脱丈夫的掌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在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才惊觉悔之晚矣。
或许你我都有过类似的遗憾:
明明有热爱的事业,但碍于家里人反对,只能把梦想压在心底;
明明还想在职场打拼几年,可架不住旁人闲言碎语,于是早早结婚生子、回归家庭。
我们总是太顾忌旁人的看法,于是一次次被外界的期待绑架,在不喜欢的生活里空耗时光。
贾平凹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该自在就自在,该潇洒就潇洒。
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人生有限,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
摆脱外界的期待,听从内心的召唤,道路方能在脚下延伸,把你引向想去的地方。
2
遗憾二:我希望当初没有因为拼命工作,错过陪伴家人。在书里,作者写下了自己在照顾临终者时,一个深刻的发现:
“在回顾人生时,没有人希望自己以前赚得更多、或者买的更多。
人们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给所爱之人带去了多少快乐和幸福,以及是否给他们留下未尽的遗憾。”
为此,作者讲了约翰的故事。
约翰是个工作狂,即便年逾半百,也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
他妻子退休后,不止一次对他说,希望他能减少加班时间,多陪陪自己。
可在约翰看来,家里的存款还不够多,他要赚更多的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夫妻俩因为意见不合,进行了长达15年的拉锯战。终于有一天晚上,妻子哭着要求约翰停止工作,办理退休。
在妻子的软磨硬泡下,约翰心软了。
他答应妻子可以放下工作,但前提是再等一年,等他处理好手头的业务。
妻子从此便满怀期待地,等待约翰退休那天的到来。
她定制了旅游计划,期待和丈夫一起周游世界。
可4个月后,一场变故,让两人对幸福的期待戛然而止。
约翰的妻子开始出现反胃的症状,之后病情迅速加重,没等查出病因,她就撒手人寰。
而这,也成了约翰余生无法释怀的痛。
退休以后,约翰每天对着空荡荡的家,追忆妻子的音容笑貌。
他不止一次对前来照护自己的人说:
“永远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家庭,忽视了潜在的幸福。”
人生越往后,越会意识到,名利会消散,工作也会被替代。
唯有和所爱之人相伴的时光,才是毕生弥足珍贵的宝藏。
你怎样对待家人,就有怎样的后半生。
永远不要因为争名逐利,而忽视对家人的关心;也不要因为着急赶路,而辜负亲人的等待。
在有限的生命里,与家人好好相爱,常常陪伴,才不至于在晚年留下遗憾。
3
遗憾三:我希望当初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暴露效应”。
意思是,当一个人袒露内心时,才能与人建立深入的联结;
反之,如果始终抗拒和人交流,只会在彼此间筑起心墙,加速关系的恶化。
作者曾经照顾过一位名叫朱迪的年轻女人,她此前有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没和母亲联系过。
原来,朱迪曾因为违背母亲意愿嫁给现任丈夫,而与母亲决裂。
虽然这期间,朱迪一直很想和母亲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想关心母亲的近况。
但想到母亲一向严厉刻板,她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转折发生在朱迪患癌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发展到了说话困难的地步。
因为担心自己时日无多,朱迪终于下定决心,和母亲交流。
她写了封信,里面回忆了很多母女俩相处的愉快片段。
她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感激,同时也坦诚写道,嫁给现在的丈夫,自己不后悔。
把信寄出去后,朱迪松了口气。
她说,即便母亲不原谅自己,自己也死而无憾了。
令人欣慰的是,几天后,朱迪的母亲就来到了女儿身边。
母女俩许久未见,不禁相拥而泣。
此后,母亲每天都会来看望朱迪,与她牵手谈心。
在朱迪生命的尽头,母女俩达成了和解。
相比起朱迪,作者照顾的其他临终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们有的因为放不下面子,至死都没能化解与儿女的误会;
也有的因为羞于表达,错过了和爱人好好道别的最后机会。
有时候想想,在死亡面前,所谓的脸面、自尊,真的那么重要吗?
封闭内心,只会加深隔阂;敞开心扉,才能修复裂痕,让感情重新回温。
爱是需要表达的,关系也是需要经营的。
把话说开了,心结就散了,余生的遗憾才能少一点、再少一点。
4
遗憾四:我希望当初能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书里,有个叫桃瑞丝的老太太,让作者印象深刻。
桃瑞丝独居多年,唯一的女儿远在异国工作,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她。
桃瑞丝上年纪后,只能一个人住进养老院。可这里人生地不熟,她孤独得快要疯掉了。
那天,作者看到桃瑞丝在床上默默哭泣,便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桃瑞丝回答,希望能和以前的闺蜜们聊聊天,她已经好久没有和朋友们联系了。为了帮桃瑞丝完成心愿,作者借助互联网,帮她寻找朋友们的信息。
可好不容易找到几位朋友的联系方式,一打电话过去,才知道他们要么瘫痪失语,要么已经不在人世。
桃瑞丝知道后伤心不已,她后悔曾经没有和朋友们保持联络,错失了与他们最后攀谈的机会。
直到作者打听到最后一位朋友的近况,桃瑞丝才笑逐颜开。
这位朋友尚在人世,而且身体健康。
知道桃瑞丝正在寻找自己,她又惊又喜,忙写下自己的电话,拜托作者转告桃瑞丝。
桃瑞丝拿到电话后,同样兴奋不已,她第一时间就和老朋友联系上了。
两人一直从上午聊到下午,像年轻女孩一样在电话两头叽叽喳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
电话结束后,桃瑞丝心满意足,连声对作者说“谢谢”。
当天晚上,她就带着微笑离世了。
仅仅是一通电话,就能让桃瑞丝一扫阴霾,心满意足地离世,这让作者大为震撼。
她在日记中写道:
“挚友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宝藏,越到生命尽头,你越会明白他们的价值。”
人年纪大了,和儿女难免有代沟,和伴侣也终将分别,而二三聊得来的知己,就是撑起漫长岁月的支点。
百无聊赖时,他们能与你共享回忆;孤单迷茫时,他们也能为你开解心结。
珍惜朋友,与他们常常联络,相互关心。
因为他们的陪伴,会像能量加油包一样,源源不断地给你注入温暖和力量。
5
遗憾五:我希望当初能允许自己更快乐一点。在书里,作者有个有意思的比喻:
每个人自出生时,都是一盏明亮崭新的电灯泡,可随着我们长大,灯罩上会逐渐沾染尘泥。
有人让污泥自然脱落,继续散发耀眼的光芒;
也有人任由污泥掩盖,带着一颗蒙尘的心,走向生命终点。
作者曾照顾过的一位叫罗斯玛丽的女人,就是后者。
罗斯玛丽曾有一段糟糕的婚姻,她被丈夫长期打压凌虐,一度生不如死。
为了逃离这段令人窒息的婚姻,罗斯玛丽远走他乡,在一家大公司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
可事业的成功,没有让她感到丝毫快乐。
她逢人便抱怨自己的不幸婚姻,时刻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后来,罗斯玛丽确诊了绝症,脾气变得更加古怪,她常常对护工颐指气使,稍有不顺,就向人爆粗口。
直到临终前,她才向作者吐露心声:
“一直以来,我都憎恨命运,把怨气倾泻在他人身上。
可现在,我真后悔曾经没有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起来,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呐?”
现实中很多人也是如此,他们一遭逢不顺,就沉溺在怨气中磋磨光阴。
可没有谁的人生是百分百如意的,那些活得快乐的人,即便生活再苦,也能从中淬炼出回甘。
书里,作者还讲了老人莱尼的故事。
莱尼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他年纪轻轻就丧父丧母,好不容易成家立业,大儿子又在战争中身亡,女儿也因为车祸意外去世。
莱尼50岁时,妻子不堪接二连三的打击,撒手人寰。
独留莱尼一人,在世间茕茕孑立。
可即便经历过如此重大的创伤,莱尼也没有抱怨生活,他脸上常常带着微笑,对身边人也和善可亲。
在生命的尽头,他对作者说:
“这一生我过得很满足,因为我有很多人的爱,这些爱每一天都没有减少过。”
很多时候,决定你能否过得幸福的,不是你的境遇好坏,而是你面对不同处境的心态。
有人因为一段糟糕的经历,就把自己摁死在痛苦中;
也有人无论被命运如何磋磨敲打,也能永葆对生活的热情。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境遇。
当你即便身处命运的暗夜,也能一次次擦亮内心的火把,活得知足且喜悦,便算是不负此生。
▽
在书里,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尽头什么时候到来,然而,一旦承认生命所剩不多,我们会更加清楚自己渴望什么、真正想做什么。
人生不过三万天,其实活着的每一天,都在靠近死亡。
我们无法掌控自己怎么生、怎么死,却能够掌控自己如何生活。
与其等到了生命尽头才开始懊悔,不如从现在开始,认真过好当下每一天。
珍惜所爱之人,想做的事勇敢做,想说的话大胆说。
活得快乐一点,热烈一点,不轻易浪费时间在不喜欢的人、不值得的事上。
当我们尽可能遵从心意生活,回首一生时,就能无愧也无憾。
点个赞吧,与大家共勉。
来源: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