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成为了乡村治理的高频词。如湖南省衡阳县,在2025年春节前后18.3万返乡农民工中,竟有4万多人没能顺利返岗。农业农村部紧急召开“两稳一防”会议,把“防止因失业致规模性返贫”当成核心任务。
近期,“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成为了乡村治理的高频词。如湖南省衡阳县,在2025年春节前后18.3万返乡农民工中,竟有4万多人没能顺利返岗。农业农村部紧急召开“两稳一防”会议,把“防止因失业致规模性返贫”当成核心任务。
一边是城市产业升级、岗位缩减,农民工留不下;一边是乡村产业薄弱,技能不匹配,回去后没活干。谁不想踏实赚钱养家,农民工这份“进退两难”的心酸,真的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谋生不易,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安稳扎根,赚钱增收的去处。
其实,这场“返乡滞乡”不是偶然,而是内外多重压力凑到了一起。从外面看,全球经济不景气,世界贸易组织把全球贸易增速下调到了0.5%,远低于历史均值。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大省受影响最大,广东、浙江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大幅缩水,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就有超10万家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这直接导致农民工跨省就业人数比2019年下降了10.1%。
但更让人无奈的,却是城市里的“机器换人”浪潮,如黑龙江北大荒一台无人收割机一天的工作量能抵200个劳动力,山东寿光智慧大棚用传感器取代了传统种植工。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被一点点压缩,要么没岗位,要么工资大幅缩水,衡阳县未返岗的农民工里,41.7%都是因为“岗位减少或工资过低”,有农民工的月收入从6000元直接跌到了不足3000元,“做几天停几天”已成为了常态。
原本以为返乡能有条退路,可乡村的承接能力却跟不上。衡阳县虽然开发了3.15万人次的临时岗位,但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有返乡农民工办香菇合作社,就因为缺冷链物流和市场渠道,20吨产品直接烂掉,损失超百万元。
还有些县域里的快递分拣岗需要操作智能终端,可很多农民工不会用智能手机,根本胜任不了;而那些低技能岗位,大家又觉得工资低、没前途,不愿干。这种“低技能岗不愿干,高技能岗干不了”的尴尬,让“返乡”很容易就变成了“滞乡”。
而更让人担忧的则是“滞乡”带来的连锁反应。工资性收入是脱贫家庭最主要的现金来源,现在不少农民工失业断了收入,衡阳县一季度欠薪案件就达300余起,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这一数字一旦下滑,“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就不容忽视。
在乡村治理上,压力也陡增。衡阳县一个农业乡镇2022年的土地纠纷案件同比上升了43%,部分滞留农民工因为无事可做,滋生了酗酒、赌博等问题。即便当地投入100万元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也难以化解“就业竞争引发邻里矛盾”的深层焦虑。
而更关键的是,原本该是乡村振兴“建设者”的青壮年,因为无业可就变成了“旁观者”,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缺人运营,反而拖慢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不过,也有一些让人看到希望的尝试,云南楚雄通过培育咖啡烘焙工匠,带动2000余名返乡者就业;武汉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引入电商直播,让传统手工艺品销量翻番。衡阳县也调整了技能培训内容,新增了短视频运营、智慧农业操作等课程,帮农民工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
还有政策提出要打破“人、地、钱”的流动壁垒,允许返乡者通过宅基地流转获得创业资金,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建设冷链物流、电商产业园,慢慢解决“香菇不愁卖、智能岗有人会”的问题。
“返乡滞乡”的问题一出,网友们的讨论瞬间热了起来。有实操派网友说:“技能培训得接地气,别搞形式主义,教点短视频带货、智慧农业这些真本事,才能帮他们找到活干”;也有观察派网友反驳:“县域缺可持续产业才是关键,临时岗位顶不了多久,得引进能落地、能长久赚钱的项目”。
但更多共情派网友则呼吁:“农民工太不容易了,政策得给真支持,比如创业补贴、便捷的欠薪维权通道,别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返乡农民工最缺的到底是技能、资金,还是产业资源?乡村要怎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让他们不仅回得来,还能留得下、能增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一起为乡村留住人才、帮农民工破解两难出谋划策!
来源:咪蒙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