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颁奖直播时,满屏弹幕都在问:那棵像被江风舔过的黑松,脚下怎么一撮红草?
“盆景还能这么玩?
”
刷到颁奖直播时,满屏弹幕都在问:那棵像被江风舔过的黑松,脚下怎么一撮红草?
三分钟不到,#南通盆景师把长江口搬上盆#冲上榜。
——说白了,别人卷造型,他们直接端出一口“迷你入海口”。
特等奖那盆《江海遗韵》,松针朝一边倒,像被海风按头,底下碱蓬草却红得发暗,像滩涂退潮后没来得及逃跑的晚霞。
作者陈明赛后蹲在场边抽烟,被问到灵感,只说一句:“小时候跟着爹去赶海,一脚踩下去,泥里冒红水,那颜色我记三十年。
”
就这句,比所有评委的评语都狠——把乡愁种进盆子,还顺手申请了专利,官方文件里叫“滨海植物耦合容器”,听着拗口,其实就是让咸草和松树在盆里当室友,谁先蔫就换谁。
更离谱的是铜奖张玥,29岁,全场最小。
别人扛百年老桩,她拎一盒“玩具”:3D打印的灰色城砖,缩成麻将大小,缝里塞拇指大的六月雪,远看像南通钟楼被雨泡了三天,缩成微缩模型。
后台她掏手机给同行看建模图,“先扫描老城墙裂缝,再打印,误差0.2毫米,比我妈包饺子皮还薄。
”
一句话把旁边老师傅听愣,嘴里“传统”俩字没来得及咽回去。
热闹看完,得问:关我啥事?
市区的如皋花木大世界已经在打地基,1.2个亿,明年底开门,一楼做直播,二楼做课堂,三楼直接给年轻人发摊位,租金按天算,像摆地摊。
官方话术叫“盆景产业创新园”,翻译过来:以后周末遛娃,花三十块能薅一盆走,回家养死还能拿回来换,当乐高玩。
高校也凑热闹。
南通职业大学今年秋天新开盆景艺术设计,名字听着像冷门,结果咨询当天,电话被打爆。
学校干脆把特等奖得主拉来当客座,一周两节课,按小时给钱,比外面剪一棵老桩轻松多了。
学生毕业包啥?
不包分配,但包给你直播间——基地里已布好5G灯,背景板是“江海遗韵”四个大字,就差人坐下喊“上链接”。
最魔幻的是那套《江海盆景艺术DNA图谱》。
大学老师领着研究生,把两百件老作品扫进电脑,量枝条弯几度、叶团疏密、根盘占盆比例,最后跑出一张“美人腰”曲线,像给盆景做体检。
数据一公布,老师傅先骂娘:“我剪了四十年,靠手感,你拿尺子?
”
骂完回家偷偷问能不能给自己盆也扫一下,看值不值钱。
说来说去,盆景这行终于把“老”字从神坛上请下来。
不再非得传男不传女,不再憋在自家后院,谁都能把记忆缩进一只盆。
下次去南通,别只惦记河豚,拐到花木大世界,花五十块买盒“微缩长江口”,回家放窗台,风一吹,松针抖,碱蓬草晃,像把一小片海滩私藏了。
要是养死了?
没事,把土倒出来,还能当盐味花盆,种葱。
别笑,葱长高一样弯成“两弯半”,也算致敬非遗。
来源:多才多艺风铃Ay4EDA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