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闻奏事”四个字,说白了就是——御史可以“听到风就是雨”,哪怕没有实锤,也能先把三品大员拉下马。长安酒肆里一句牢骚,隔天就能让户部侍郎卷铺盖回老家,爽不爽?可爽完后,发现举报错了,御史本人却连罚款都不用交,这bug开得比今天某些平台的“无限流量”还离谱。
“风闻奏事”四个字,说白了就是——御史可以“听到风就是雨”,哪怕没有实锤,也能先把三品大员拉下马。长安酒肆里一句牢骚,隔天就能让户部侍郎卷铺盖回老家,爽不爽?可爽完后,发现举报错了,御史本人却连罚款都不用交,这bug开得比今天某些平台的“无限流量”还离谱。
更野的是,唐朝监察官工资不高,出差补贴却肥得流油。吐鲁番出土的《开元二十八年支度使帐》算过账:巡察使跑一趟岭南,车马、伙食、随从,一天能花掉七贯半,折合今天大概两万块。地方官得一边陪笑一边掏腰包,心里骂娘,脸上还得写“欢迎再来”。所以那时候最肥的缺不是京官,而是“被巡察”——只要提前打点好,御史能把你的烂账涂成一朵花。敦煌文书里就留着一封“求情信”,刺史给巡察使送“胡锦二十匹、葡萄酒十瓮”,备注“望缓奏”。翻译过来:哥,先别急着举报,再让我贪两月。
别以为皇帝不知道,玄宗自己都说:“御史出京,地动山摇。”可他还是得靠这帮人。为啥?因为不用御史,就只能指望节度使自查,那更扯淡。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几乎独立,朝廷再派巡察使,刚出潼关就被“护送”回长安——行李还在,脑袋没了。元和年间,御史中丞裴度硬着头皮去成德,史书记载“仅以身还”,翻译:连马都被扣了,徒步逃命。监察这把刀,刀刃向外时削藩如泥,一旦刀柄被别人攥住,立马反砍自己。
最讽刺的是,唐朝早就有“财产申报”雏形。官员上任前要写“甲历”,把家里几亩地、几头牛全报上去。可实际操作等于今天的“自己填个税”,没人查。龙门石窟新发现一块《卢舍那佛龛记》,末尾偷偷刻着“监察御史王某,于奉先寺施银五十两”。五十两,差不多他三十年工资。钱哪来的?史家不敢写,刻石的人倒挺诚实。
所以今天回头看,唐朝教给我们最大的干货不是制度多精致,而是:再漂亮的纸面设计,只要人不肯咬人,制度就只剩纸。只要御史的饭碗、脑袋、钱包都攥在皇帝或者节度使手里,“风闻奏事”就只能变成“闻风跑路”。与其幻想穿越回大唐当魏征,不如先问一句:今天,谁握着那把刀柄?
来源:智勇双全小羊BoX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