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距他仅12公里,却在曹八集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他被围;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不仅不增援,还带着亲信一路逃回徐州;南京总统府里,蒋介石急得发电报骂人,可前线将领依旧我行我素。
打仗讲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尤其是被围时,援军就是救命稻草。可1948年的碾庄圩,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却遇上了离谱的队友。
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距他仅12公里,却在曹八集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他被围;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不仅不增援,还带着亲信一路逃回徐州;南京总统府里,蒋介石急得发电报骂人,可前线将领依旧我行我素。
大家都知道黄百韬兵团最终覆灭,但很少有人细究,这些援军为什么见死不救?蒋介石明明是最高统帅,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将领?
先看看被救的黄百韬是什么情况。
在国民党军里,黄埔军校毕业就是硬身份,可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又没有什么靠山,能当上兵团司令,只能靠自己真刀真枪搏回来。
黄百韬的当兵路特别坎坷。
早年跟着北洋军阀李纯当兵,刚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但靠山李纯就去世了,只能从排长慢慢往上熬。
后来投靠张宗昌的部队,好不容易当上旅长,又赶上北伐军打过来,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他成了“投降过来的将领”,升职一直受影响。直到1936年进了陆军大学深造,才算勉强跟蒋介石沾上点师生关系,但在黄埔系说了算的军界里,他始终是个外人。
真正让他出名的是抗战后期,他做事认真、敢打硬仗,被顾祝同看中,当了中央军嫡系第25军的军长。
孟良崮战役时,他拼着部队伤亡救张灵甫;豫东战役里,他孤军冲进华野的包围圈,救出了被围的邱清泉兵团。蒋介石为了奖励他,亲自给他发了青天白日勋章。可这份功劳没让他融入嫡系圈子,反而招来了嫉恨。
邱清泉觉得自己才是主力,功劳被一个杂牌将领抢走了,于是两人从此结了仇。
1948年8月,国民党军调整部队,黄百韬升为第七兵团司令,手下有5个军、12万人马,看着挺风光,其实藏着大麻烦。
这5个军来自四面八方,不是一路人:25军军长陈士章是他自己的嫡系,能打仗;64军、63军是广东的部队,老兵多、能扛,但跟中央军合不来;44军是四川部队改编的,装备最差、打仗配合也不行;100军是中央军的旁系,战斗力一般。
这些部队的武器五花八门,有美国造的、日本留下的,还有国内自己造的,补给也乱,一起打仗根本配合不好。
更要命的是,黄百韬兵团驻扎的新安镇位置特别不好,东靠海州、西接徐州,像个伸出去的“小拳头”,跟徐州的主力部队隔着一条运河。一旦打仗,很容易被人切断联系、包围起来。
黄百韬早就看出来这个危险,10月底听说华野大军往陇海路移动,连夜给徐州的指挥部发电报,请求赶紧往西撤,靠近徐州主力。可他没想到,这个合理的请求,因为有人私心和指挥混乱,被硬生生拖了两天。
徐州指挥部司令刘峙要等海州的44军运完物资(这支部队还帮刘峙的亲信运私人财产),强令黄百韬不能动。就这两天,华野抓住机会,把包围的网撒了下来。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正式发起淮海战役,各路大军直奔新安镇。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仓促往西撤,刚到运河边就乱了套,本来该架好的浮桥没到位,几万大军挤在唯一的铁路桥上过河,人喊马叫、车辆堵着不动,后面的部队还被华野追击的部队狠狠打击,损失惨重。
更致命的是,11月8日,负责帮黄百韬兵团掩护侧翼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带着2.3万人起义了。华野部队趁机直接冲到曹八集,把黄百韬兵团和徐州的联系彻底切断了。
这时候,最该来帮忙的是李弥的第十三兵团,这支部队是黄埔嫡系,有2个军、6万多人,原本就驻扎在曹八集,离黄百韬的部队特别近,而且碾庄圩的防御工事,还是李弥的部队之前修了半年的。
黄百韬连夜开车赶到李弥的驻地,恳求他别着急撤,一起突围。可李弥说刘峙要求他的部队集中徐州,保卫徐州,直接拒绝了。更过分的是,李弥没跟黄百韬打一声招呼,就把主力部队撤走了,只留下第九军3师8团交接工事。
而他撤走后留下的缺口,正好让华野顺利把黄百韬兵团团团围住。
被围之后,黄百韬发了好多电报求援,李弥却一直装聋作哑。蒋介石下了严令让他往东增援,他才派了少量部队做做样子,推进得特别慢,12天只往前走了10多公里,平均一天还不到1公里,始终跟碾庄保持着安全距离。
如果说李弥是故意偷懒,那李延年就是直接跑路。
李延年是第九绥靖区司令,他的部队驻扎在海州,本来该在黄百韬往西撤的时候帮忙掩护侧翼。可他一听说华野快打过来了,没做任何抵抗,连夜带着少数亲信和自己的私产,一路逃回了徐州。
他不仅丢下了该掩护的部队,黄百韬发的好几封求援电报,他看都不看。后来蒋介石追问他为什么不救援,他撒谎说到处都是敌人,兵力不够,没法救,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这场救援闹剧中,还有两个人的做法彻底坑了黄百韬。
一个是徐州指挥部司令刘峙。
士兵们私下里都叫他“猪将军”,因为他根本不会打仗,就知道捞钱。黄百韬被围后,他不赶紧组织救援,反而忙着用军车转移自己的财产,甚至把本来要用于救援的物资,都挪用给了自己的亲信部队。
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飞到徐州督战,一看刘峙连基本的救援计划都没做,气得直跺脚,可也没办法,刘峙是蒋介石的亲信,顾祝同也管不了他。
另一个是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
他是黄埔二期毕业,手下的第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全是美国装备,本来是救援的主力。可他因为之前跟黄百韬的“勋章恩怨”,根本不想救黄百韬。
顾祝同当面命令他出兵,他直接顶撞:徐州方面出事,谁能负责?
顾祝同拍着胸脯说负责,他却说兵力消耗厉害,如果再抽调两个军迂回,恐怕正面不保,徐州也不保。最后在顾祝同坚持下,邱清泉才慢慢前进。
于是,他只派少量部队往前试探,主力部队一直躲在后面,说是要集中兵力,实际上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空军侦察机发现这个情况后,给蒋介石打了小报告,可邱清泉还是该咋样咋样。
12天里,他的部队伤亡了1万多人,损失了30多辆坦克,打出去12万多发炮弹,却连碾庄的外围防线都没摸到,这事后来成了国民党军内部的笑柄。
黄百韬兵团被围的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彻底慌了。他心里清楚,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是徐州集团的左翼屏障,一旦被消灭,华野和中野就会把徐州团团围住,整个淮海战役就彻底输了。
为了救黄百韬,蒋介石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可就是撼动不了派系之间的隔阂。
11月12日,蒋介石给邱清泉发了亲笔电报,话说得很恳切:“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
可邱清泉看完电报,该不动还是不动。
11月14日,眼看救援一点进展都没有,蒋介石在给刘峙、杜聿明的电报里又直接:危险:“黄兵团陷于苦战,我军胜败决定于最后五分钟,徐州方面应尽量减少守备部队,彻底集中兵力向东挺进,击灭共军,求得最后胜利。倘有延误,决按军律从严惩处!”
可这道严令,在邱清泉等人眼里,就是一张废纸。他们心里明白,蒋介石要靠他们这些嫡系将领稳住局面,根本不敢真的严惩他们。
为了督促救援,蒋介石还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飞到徐州。顾祝同是黄埔系的元老,平时擅长和稀泥,可这次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当面命令邱清泉全力进攻,邱清泉说我的部队伤亡太大,打不了,直接拒绝;他劝李弥快点推进,李弥表面答应,实际上还是慢慢悠悠。
顾祝同没辙,只能在回南京的飞机上给蒋介石发电报,说前线的将领不听指挥,没法救援,恳请想别的办法。
除了督促将领,蒋介石还想通过空投给黄百韬兵团送粮食和弹药。可碾庄圩的范围特别小,而且华野的防空火力很密集,大部分空投的物资都落在了华野的阵地上。黄百韬的士兵只能靠少量空投的物资和抢来的村民粮食过日子,到了后期,粮食和弹药都没了。
更要命的是,蒋介石还判断错了战场情况。他多次发电报让黄百韬往西进攻,跟邱清泉的兵团会师,可他不知道,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野层层围住,根本没有能调动的兵力。
11月19日,邱清泉的部队终于推进到离碾庄10公里的地方,双方的炮火都能互相打到了。但黄百韬兵团已经无力突围,只能坚守待援。
这时候的蒋介石,已经彻底绝望了。他在日记里写道,徐州的将领都只想着自己,派系之间互相排挤,把黄兵团逼到了绝境。
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为了巩固权力,他刻意扶持黄埔嫡系,打压非嫡系的部队,时间久了,只保自己人、保住自己的部队成了军中的潜规则,没人再把国军利益放在眼里。
就在国民党军内部上演救援闹剧的时候,碾庄圩的战斗已经打得特别惨烈了。
黄百韬虽然没人救援,但他确实能打仗,靠着李弥部队之前修的工事,快速组织起了严密的防御。他下令把村民的房子都拆了,墙上挖满枪眼,屋顶盖三层沙袋加一层钢板,山炮直接打上去都没事;村子外面的水壕挖宽到5米,灌上冷水,形成天然的屏障;挖了很多一人多深的壕沟,村子里的壕沟互相连通,士兵能在地下移动,形成了互相能支援的防御阵地。
华野一开始采取猛打猛冲的战术,却付出了很大的伤亡。4纵进攻64军防守的彭庄时,士兵蹚着齐腰深的冷水冲锋,被隐蔽的碉堡里的机枪扫射,1营一半以上的人都伤亡了,营长重伤昏迷。
9纵进攻25军防守的王台子,连续爆破8次,只炸掉3个小碉堡,士兵在开阔地里冲锋,伤亡惨重。
战役前一周,华野每个纵队平均伤亡5000多人,4纵伤亡4600多人,总伤亡突破2.8万人。
关键时刻,粟裕调整了战术:让各纵队连夜挖交通壕,从进攻的出发点一直挖到敌军阵地前100米处,减少士兵冲锋时暴露的距离;把特种兵纵队的火炮集中起来,对着一个村子猛轰,先炸掉大碉堡和指挥点;先打战斗力较弱的44军和100军,再围攻最能打的25军和64军。
这个调整很快见效:11月16日,1纵和9纵一起消灭了100军,军长周志道重伤被俘;11月18日,8纵攻克碾庄车站,44军的残部退到核心区域;11月20日,碾庄圩外围的阵地全被华野占领,黄百韬带着残部退守尤湖村和大院上村。
这时候的黄百韬兵团已经弹尽粮绝,士兵们只能吃野菜、啃树皮,受伤的士兵在寒风里痛苦呻吟。64军军长刘镇湘劝黄百韬突围,黄百韬摇摇头拒绝。
11月22日黄昏,华野对尤湖村发起总攻。炮火过后,步兵部队冲锋,和国民党军逐屋争夺。黄百韬的指挥部被炮弹击中,他带着少数随从突围,在村外的麦田里遇到了华野1纵的追击部队。眼看突围无望,黄百韬拒绝投降,举枪自伐。
此次战役华野一共伤亡4.9万人,消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5个军部、10个整师,共计10.05万人,其中打死打伤约3万人,俘虏7万余人,缴获火炮470门、坦克21辆、枪支5.6万支。而邱清泉、李弥的兵团伤亡了2万多人,却没救出黄百韬兵团的一兵一卒。
只能说除了我军神勇外,国军内部内斗也是战役胜利的一大要素。
来源:历史梗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