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洋镇的泊江村(现在叫鹤江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村紧靠着汉江北堤,地名有两种说法,都跟水有关。一种说法是元末时期,这里曾是汉江的一个天然避风港。每到严冬季节,江面寒风凛冽,过往的船只为了躲避风寒,常常选择在这个地方停泊。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一带叫做“泊江”
我今天就聊聊湖北天门、仙桃和潜江这三个地方的一些村庄,说说它们名字的来历,以及这些名字背后所蕴含的当地文化、精神和正能量。
✍️天门:水边的记忆
天门这地方,自古就跟水离不开关系。汉江从这里流过,塑造了当地人的生活,也塑造了许多村庄的名字。
麻洋镇的泊江村(现在叫鹤江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村紧靠着汉江北堤,地名有两种说法,都跟水有关。一种说法是元末时期,这里曾是汉江的一个天然避风港。每到严冬季节,江面寒风凛冽,过往的船只为了躲避风寒,常常选择在这个地方停泊。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一带叫做“泊江”。另一种说法则跟历史传说有关,据说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沙滩上看到白鹤,在这里建了放鹤亭,所以后人又把这里称为“鹤江”。到了清朝宣统三年,这里设置了天门县泊江塘,一个汉江堤防管理机构,从此“泊江”这个名字就正式定下来了。你看,一个地名,既记录了自然地理特征,又承载了历史传说,体现了当地人与水共生的智慧。
再来说说干驿镇,这个地名变化很有意思。上古时期,这里是云梦泽北部边沿的一环水滩地。天气晴朗时,渔民常到这里晒网,久而久之,这块无名滩涂就被称为“晴滩”。到了商代,这里逐渐成了汉水北边一块不被水淹的干河滩,开始有人定居,人们就依地理特征称之为“干滩”。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汉水之滨的重要商埠,按镇的建制称为“干滩镇”,简称“干镇”。明代设置巡检司、驿站,初称“晴滩驿”,后改“干滩驿”。清雍正年间,才改名为“干镇驿”,简称“干驿”,一直沿用至今。从“晴滩”到“干驿”,地名的变化记录了一片水域到一个人群聚集地的变迁,也反映了当地人适应环境、建设家园的历程。
干驿镇还有个花园村,听起来就挺有诗意的。这个村子依牛蹄河而建,据周氏族谱记载,村名的由来跟明朝嘉庆年间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当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周嘉谟告老还乡后,在牛蹄河畔修建了一处大花园,村子因此得名花园村。村中周姓都是他的族人。村里有两个池塘,名字也很好听,叫“大月池”和“小月池”。这个地名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中“叶落归根”的情怀和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黄潭镇的甘岭村,名字的变迁则反映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崇尚。很早以前,甘岭曾是天门河黄潭沿岸最热闹的一个场口。当时来了一位姓张的大夫,医术高明但财心重,给病人看病总要把病人的钱掏光才罢休。附近的人给他编了个歇后语:“张大夫看病——荷包干”。因为他的诊所在地势稍高的一个岭上,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干河岭”。后来,大家都不相信这位张医生了,他也不得不搬走了。人们认为“干河岭”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改成了“甘岭”。从“干河岭”到“甘岭”,不仅是为了好听,更是人们对不良品行的鞭挞,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仙桃:商贸与人文的交织
仙桃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商贸发达,这一点也反映在地名上。
郑场镇的渔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江汉平原还是一片沼泽时,这里就是湖中的一块高地。人们把这种高地叫做“峰”。每到打鱼旺季(称为“渔泛”),十里八乡的人们就会聚集到这里打鱼、买卖鱼。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渔泛峰”,后来简化为渔泛村。渔泛村的兴起最晚也在元朝。明朝时,依托汉江水运,这里发展成为棉布、棉花、粮食的集散口岸。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建有永镇寺。所产的“渔泛布”(又称棉缎)是历史名牌,产品经汉江及陶董河销往国内及日本、朝鲜。解放初期,这里仍为天门、仙桃、潜江三地的物资集散地。2014年,渔泛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地名记录了当地人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贸的智慧。
剅河镇的谢场乡,地名则跟一段历史轶事有关。清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一位上任的谢老爷,因文牒不慎失落,无法到任,就在此修建起谢家场,谢场由此得名。不过这个地方的历史更悠久,在许家集北面约2公里处,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曾在此屯兵,并晾晒过铠甲,于是这地方就被叫作晾甲垸。他的夫人罗娘娘住过的地方被称之为梳妆台。传说罗娘娘发明了沔阳三蒸。谢场自古以来就有四大景观:上有双碑望月,下有乌龟神坟,南有法宝古刹,北有龙尾宝洲。这个地名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轶事,也体现了当地人即使面对挫折也能落地生根的韧性。
陈场镇的仁和场村,名字很有深意,体现了儒家的文化理念。“仁”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联结。“和”的本义为“相应也”,指乐器演奏时的和声共鸣,后来引申为万物协调、人际和睦的状态。“场”则指人群聚集之地。仁和场村紧邻大陈河,村部建在一个百来亩的深潭边。过去,因水系交通便利,过往船只常在此停靠,周边村民也在此聚集交易,逐渐形成市集。同时,这里也是族群活动的中心,深潭东岸曾建有迎龙殿,附近还有严氏大祠堂,是祭祀和宗族活动的场所。“仁和场”这个名字,体现了先辈们对“仁爱和平”的社会伦理的向往和追求。
✍️潜江:红色记忆与奋进精神
潜江这个地方,不仅物产丰富,还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许多地名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奉献。
渔洋镇的拖船埠村就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村子始于唐朝初年,兴盛于明末清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古时是沙市到汉口水运必经之地,商贾众多,贸易繁荣,每到冬季有许多船只在此上岸维修保养,故得名拖船埠。拖船埠街道为东西走向,鼎盛时期街长七里三分,街心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运粮河穿街而过,将拖船埠街分为南北两市,由上中下三座石拱桥连成一体。街道两边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美誉。
但拖船埠更值得铭记的,是它的红色历史。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诞生了潜江革命史上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所列宁小学、第一个沔西区苏维埃政府、第一个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个中共潜江县委、第一支正规军工农革命第五军等“八个第一”。比湖南秋收起义晚一天的潜沔监起义也发生在这里。贺龙、钱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331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和焚烧。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拖船埠再次惨遭荼毒,曾经“七里三分半”的拖船埠尽毁于战火,最后只剩下了一条小街。因河道淤塞,水路中断,这里逐渐变成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孤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谋生,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小街变成了冷清的小穷村。
近年来,拖船埠村迎来了转机。2020年4月,潜江市开始谋划拖船埠老街修复工作。拖船埠先后被选定为全省和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潜江市投入资金对拖船埠美丽乡村、文物修缮等板块进行建设,完成了稻田公园、村级公墓、主干道路、烈士纪念广场、老街改造等30个子项目。改造后的拖船埠老街,红色文化元素格外亮眼,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节假日外,平时也有大批市民、游客到拖船埠村追忆革命岁月,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拖船埠村的变化也吸引了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孙涛是从拖船埠走出去的大学生,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年9月,他放弃在央企的工作,和妻儿回到家乡创业。他开了家“老船长”农家乐餐馆,不到半年时间,收入就超过了14万元。孙涛说,返乡创业是一种家乡情怀,他看到老街没落感到心痛,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
如今的拖船埠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的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游客越来越多,潜江市专门开通了从市区直达村口的旅游大巴,单程只用半小时。村里的“食里香”农家乐餐厅老板胡志兵说,旺季时月收入基本可以稳定在20万元左右,比之前在外打工好多了。在村委会引导下,一批能人返乡创业,高峰期村里有23家商户。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拖船埠村已经从过去的“三无村”(无路可行、无业可兴、无人问津)变成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地名的变迁,记录了几代人的奋斗与奉献,也体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地名中的精神与智慧
走在江汉平原上,听着这些地名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名字,其实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从这些地名里,你能看到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泊江村的避风港功能、渔泛村利用高地形成集市、干驿从水滩演变成商贸集镇,都体现了当地人观察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这些地名也记录了当地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干驿的变迁,到拖船埠的兴衰再振兴,再到渔泛村曾经的商贸繁荣,无不展现了当地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变迁时表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地名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社会和谐的向往。甘岭村名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高尚医德的崇尚;仁和场村名直接体现了“仁爱和平”的儒家理念;拖船埠的红色记忆则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
这些地名就像是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也启迪着未来。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价值是永恒的——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高尚品德的坚守,对家乡的热爱。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