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牙雕彩绘“释伽牟尼”造像「旧藏」高34cm长22.6cm宽19.8cm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6:38 1

摘要:它静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目微垂,嘴角含笑,仿佛正以无言之语,传递着千年的智慧与慈悲。高34厘米,长22.6厘米,宽19.8厘米,重达3849克,通体以整块天然象牙精雕而成,材质细腻温润,牙纹清晰可见,包浆醇厚内敛,是清代中晚期宗教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的大型完整器

象牙为骨,彩绘生辉——清代道光款牙雕彩绘释迦牟尼像的千年禅韵与工艺巅峰

它静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目微垂,嘴角含笑,仿佛正以无言之语,传递着千年的智慧与慈悲。高34厘米,长22.6厘米,宽19.8厘米,重达3849克,通体以整块天然象牙精雕而成,材质细腻温润,牙纹清晰可见,包浆醇厚内敛,是清代中晚期宗教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的大型完整器。此尊释迦牟尼佛像头饰螺髻、身披彩绘袈裟,结跏趺坐于象骨莲花台之上,底部落款“大清道光年制”,全品相保存完好,堪称清代宫廷或贵族定制佛像中的典范之作。

牙料质地坚致,色泽如脂,触手生温。其天然牙纹呈细密波浪状,分布均匀,未见明显裂痕或虫蛀痕迹,说明选材极为讲究。依据《中国古玩鉴定大典》记载,清代宫廷及贵族用牙雕多选用东南亚进口象牙,质地纯净,适合精细雕刻。本件作品牙质细腻,无明显杂质,符合清代高级宗教造像的选材标准,亦反映出当时对材料把控的严苛与审美品位的高雅。

面部开脸极佳,五官轮廓清晰,眉目舒展,鼻梁挺直,唇线柔和,额间朱砂点“吉祥痣”,表情祥和宁静,具有典型的清代“慈容”风格,体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的庄严法相。佛陀头饰螺发,每一卷皆以刀工精细雕琢,排列整齐,顶部饰以宝珠,象征圆满觉悟;耳垂长圆,贴肩而下,体现“耳垂如环”的佛相特征,整体神态既庄严又亲切,极具感染力。

衣纹线条垂叠有致,层层分明,表现出布料的柔软质感与动态之美。尤其在袖口、膝部与足踝处,褶皱自然,似有风动之感,体现了清代牙雕工匠对“衣随形动”的深刻理解。袈裟彩绘华美而不失庄重,采用红、蓝、绿、金四色绘制,主纹为缠枝莲与云纹交织,其间点缀团花纹、卍字纹与寿字纹,寓意吉祥长寿、清净无染。金色勾边线条流畅,细节处可见描金工艺,金层厚重均匀,历经百年仍光泽内敛。

底座为象骨材质,外层施彩绘,采用红、蓝、绿、金四色绘制莲瓣纹,每瓣内部填以几何纹样与花卉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底座中央刻有金刚杵与法轮组合图案,为藏传佛教常见护法符号,表明此像可能用于汉藏交融地区的宗教仪式或贵族供奉。背面可见红色漆地,上以银线阴刻双金刚杵与卍字纹,工艺精细,保存完好,反映出其曾长期置于室内供奉环境,未受外界剧烈侵蚀。

从历史背景看,清代道光年间虽国势渐衰,但佛教信仰仍广泛传播,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宫廷中地位显赫。乾隆以来形成的“汉藏融合”造像风格,在道光时期仍有延续。据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造像图录》记载,此类牙雕彩绘佛像多由江南地区匠人承制,再运至京城进献或供奉。本件虽无明确宫廷档案佐证,但从其工艺水准、材料选用及装饰风格判断,应属清代中期至晚期宫廷或贵族定制作品。

在已公开的馆藏与拍卖记录中,同类大型牙雕彩绘造像极为罕见。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清乾隆象牙雕观音像”(高28厘米)以人民币1680万元成交;2020年中国嘉德秋拍,一件“清晚期象牙雕弥勒佛像”(高30厘米)以1280万元落槌。两件均为单色雕刻,未施彩绘,且无完整底座。本件不仅尺寸更大,更兼具彩绘、漆金、镶嵌等多种工艺,且保留完整底座与道光年制款识,其综合工艺难度与保存状态远超普通牙雕造像,稀缺性显著。

艺术审美层面,此像将“宗教庄严”与“世俗华美”完美结合。其面部表情宁静慈悲,符合佛教“面如满月”之说;而服饰、彩绘则体现出清代宫廷审美的富丽堂皇。正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所展现的文物精神,这件造像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工匠心血与时代审美的结晶。其每一刀刻痕、每一道彩绘,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虔诚与匠心。

综上所述,这件清代道光款牙雕彩绘释迦牟尼像,集象牙雕刻、彩绘、漆金、象骨底座于一体,题材神圣,工艺精湛,品相完整,兼具宗教意义、艺术价值与历史文献价值。关于这件藏品,大家若有独特见解、有趣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交流探讨。#晒图笔记大赛#

来源:古玩收藏CnQi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