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阿姆斯特丹生活了三年,前两天刚把行李搬空,站在史基浦机场候机厅的时候,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刚结束荷兰阿姆斯特丹生活,想分享一些内幕,实话很扎心也很真实
在阿姆斯特丹生活了三年,前两天刚把行李搬空,站在史基浦机场候机厅的时候,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座城市给我的,远不止那些明信片上的运河和郁金香。
更多的,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真相——扎心的、真实的、让人笑不出来的那种。
房租贵到怀疑人生
先说最现实的:住。
阿姆斯特丹的房租,已经疯到让本地人都开始骂娘的地步。
一间15平米的单人间,月租轻松破千欧,还不包水电网。如果想住得离市中心近一点,20平米的studio(开放式公寓),1500欧起步,且基本都是"不带家具"的毛坯状态。
我刚来那会儿,在Zuid区租了间18平的阁楼,1350欧一个月。
房东是个六十多岁的荷兰大妈,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运气不错,这间屋我本来想留给我侄子的。"
后来我才知道,她侄子压根不存在,这套说辞她对每个租客都说过一遍。
更扎心的是找房过程。
在荷兰找房子,基本等于参加一场"饥饿游戏"。
每次看房都是几十个人一起排队,房东像选秀一样挑人:要看你的工资单、银行流水、工作合同、甚至还要"性格测试"。
有次我去看一间公寓,房东直接问我:"你平时在家会做饭吗?会不会经常开派对?"
我说不会,他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会?是不是性格孤僻?"
我当场懵了,合着做饭也不行,不做饭也不行,感情你是来招租客还是招室友?
最魔幻的是,很多房东明文规定"不租给留学生"或者"只租给荷兰人"。
虽然这在法律上算歧视,但你根本告不赢,因为他们永远有一百种理由拒绝你,而你连证据都拿不到。
工作市场的"玻璃天花板"
再说工作。
荷兰人表面上开放包容,职场文化却藏着一套隐形规则。
如果你不会荷兰语,基本只能在跨国公司、科技公司或者餐饮业里打转。
本地企业?别想了,哪怕职位描述写着"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面试时HR照样会突然切换成荷兰语,然后笑眯眯地跟你说:"哦不好意思,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会说荷兰语的候选人。"
我一个朋友,硕士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专业是数据分析,简历投了快两百份,最后在一家物流公司找到份合同工——时薪14欧,没福利,三个月一签。
他跟我说:"在这儿,你的学历不如你的护照值钱。"
而且荷兰职场有个很诡异的现象:大家都在"假装努力"。
每天九点上班,下午五点准时下班,中午休息一小时,咖啡时间半小时。
看起来很人性化对吧?但实际上,工作效率低到令人发指。
开会能开两小时,最后啥也没定;发个邮件等三天才回;催进度永远是"我们在处理了,请耐心等待"。
你要是表现得太积极,反而会被同事孤立,因为你"破坏了平衡"。
社交圈子的"透明墙"
阿姆斯特丹号称"国际化大都市",但社交壁垒依然厚得像城墙。
荷兰人很友好,真的,见面笑容满面,聊天客客气气。
但你永远进不了他们的"内圈"。
他们有自己从小到大的朋友圈,周末聚会、生日派对、家庭聚餐,你永远只是"那个外国同事"。
我认识一个在阿姆斯特丹待了十年的华人,他跟我说:"荷兰人的友谊就像他们的房子——你能站在门口聊天,但永远别指望被邀请进客厅。"
而且,荷兰人的"直接",有时候直接到让人窒息。
他们会当着你的面说:"你这个想法不太行啊。"
"你今天穿得有点土。"
"你的英语口音听起来怪怪的。"
他们觉得这叫"诚实",但对很多外国人来说,这就是没礼貌。
更扎心的是,如果你表现出不开心,他们还会一脸无辜地问:"怎么了?我只是在陈述事实啊。"
天气能把人逼疯
说到天气,这可能是我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心理创伤"。
每年从十月到来年三月,基本就是阴天、下雨、刮风的无限循环。
太阳?不存在的。
有时候一整个星期见不到阳光,整个人的心情都会跟着阴沉下去。
而且荷兰的雨不是那种痛快的大雨,是那种细密的、无孔不入的、能把你从头淋到脚的小雨。
出门五分钟,裤脚全湿;打伞也没用,因为风能把伞吹成降落伞。
我有段时间情绪低落到爆炸,去看了医生,医生看了一眼窗外的天气,淡定地说:"正常,很多人冬天都这样,缺维生素D。"
然后给我开了一盒维生素D补充剂,建议我"多晒太阳"。
我当时就想问:太阳在哪?你能给我变一个出来吗?
自行车王国的"地狱模式"
阿姆斯特丹被称为"自行车之城",听起来很浪漫对吧?
实际上,这座城市的自行车文化,更像是一场达尔文式的生存竞赛。
首先,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几乎没有明显分界,游客经常走着走着就被后面飞驰而来的自行车撞个正着。
其次,荷兰骑车人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红灯照闯、逆行家常便饭、超车不打招呼。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次,是一个荷兰大叔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手里还夹着根烟,车筐里坐着条狗,愣是在人堆里穿梭自如。
而且,自行车被偷的概率高到离谱。
我在阿姆斯特丹三年,自行车被偷了两次,朋友里最惨的一个,三个月被偷了三辆。
后来大家都学精了,买车专挑那种破破烂烂、锈迹斑斑的二手车,反正越丑越安全。
物价高,但质量未必好
阿姆斯特丹的物价,基本可以用"贵得离谱"来形容。
一杯咖啡3.5欧起步,一份简单的午餐(三明治+饮料)10欧打底。
下馆子?随便吃顿像样的晚餐,人均40欧是基本操作。
超市里的东西倒是不算太贵,但质量真心一般。
蔬菜水果经常不新鲜,肉类选择少得可怜,想吃点家乡菜只能去中超,价格再翻一倍。
我有次在Albert Heijn(荷兰最大连锁超市)买了盒草莓,回家一打开,一半都烂了。
拿回去退货,店员看了一眼,耸耸肩说:"那你下次买之前先检查一下啊。"
我当时就想问:我是来买草莓还是来当质检员的?
医疗系统的"佛系服务"
荷兰的医疗系统,理论上很完善——全民医保、家庭医生制度、药品管控严格。
但实际体验,简直能把人急死。
在荷兰看病,必须先预约家庭医生(huisarts),而且通常要等一周以上。
就算你预约上了,医生也不会给你开药,而是让你"多喝水、多休息"。
感冒?多喝水。
头疼?多休息。
发烧?再观察两天。
只有当你真的快死了,他们才会考虑给你开点药或者转诊专科医生。
我有次半夜发高烧到39.5度,打电话给急诊热线,接线员问了一堆问题后,淡定地说:"听起来不严重,明天再联系你的家庭医生吧。"
我当时就想:等我明天联系医生的时候,我可能已经烧成白痴了。
写在最后:离开时的复杂心情
说了这么多扎心的事儿,你可能会觉得我对阿姆斯特丹恨之入骨。
其实不是。
这座城市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它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它教会我独立生存的能力——在异国他乡,没人会惯着你,一切都得靠自己。
它教会我接受不完美——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哪怕是"自由天堂"阿姆斯特丹。
它也教会我珍惜那些真正的朋友——那些在你最难的时候,愿意陪你喝酒、听你抱怨、帮你搬家的人。
离开的那天早上,我最后一次骑车经过运河,看着晨光洒在水面上,突然有点舍不得。
不是舍不得这座城市,而是舍不得那个在这里挣扎过、崩溃过、又重新站起来的自己。
阿姆斯特丹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也没有糟糕到让人逃离。
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住着一群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
而我,也只是其中一个匆匆过客罢了。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