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偏执的交织:沃森推动基因编辑却陷种族争议,晚年境况凄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16:01 1

摘要: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与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为人类破解生命密码奠定基础;他主导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基因编辑领域发展,著作《双螺旋》影响一代科研人。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与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为人类破解生命密码奠定基础;他主导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基因编辑领域发展,著作《双螺旋》影响一代科研人。

但詹姆斯・沃森的一生,却在荣耀与争议中剧烈摇摆。从冷泉港实验室的核心人物到被终身"流放",从诺奖得主到因种族言论遭全球谴责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跌宕,更折射出科学与伦理的复杂博弈。

1953年,詹姆斯・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突破被视为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

1962年,两人凭借这一发现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的名字从此与人类生命科学的进步紧密绑定。

1968年起,沃森开始任职于冷泉港实验室,1994年升任主席,在这里开启了他科研生涯的另一段辉煌。

1986年,他在冷泉港启动极具影响力的人类基因组系列年会,为全球遗传学研究者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

2015年秋天,冷泉港实验室决定新增CRISPR基因编辑系列年会,沃森作为实验室灵魂人物出席了首场会议。

彼时的他,还坐在礼堂前方自己的巨型肖像油画下,聆听珍妮弗・杜德纳等顶尖科学家的报告,如同30年前那般为科研新生力量喝彩。

沃森的科学视野极具前瞻性,他早早意识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巨大潜力,始终关注CRISP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公平问题。

他的科研生涯长达数十年,推动人类在基因组研究、基因治疗等领域不断突破,成为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沃森的争议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3年,也就是他与克里克发现DNA结构50周年之际,争议的种子便已埋下。

当年,沃森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提出,基因工程未来应用于"治愈"低智商群体,甚至将愚蠢迟钝称为"一种疾病"。

这一言论背后,既有他对DNA解释人类本质的过度坚信,也有因儿子鲁弗斯患有精神分裂症而产生的焦虑。

沃森始终疑惑,那些智商排在最后10%、连小学学业都难以完成的人,困境是否真的仅由贫困导致。

他进一步提出,基因编辑还可用于改善人们的外貌,认为让所有女孩儿变得漂亮并非坏事,这番话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尽管沃森坚称自己是政治进步派,支持从罗斯福到桑德斯的多位进步派人士,提出这些主张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处境,但学界普遍认为,他的言论带有明显的优生学色彩。

而冷泉港实验室本身就有过煽动优生学的历史,这让沃森的言论产生了更为恶劣的影响,为日后的彻底爆发埋下了伏笔。

2007年,沃森出版回忆录《不要烦人》,在新书宣传期间接受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夏洛特・亨特-格鲁伯采访时,发表了震惊学界的种族言论。

他直言自己"生来便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理由是"所有社会政策均基于非洲人与我们智力相当这一事实,而所有检测结果都表明并非如此"。

这番言论一出,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沃森被迫辞去冷泉港实验室理事职位,虽暂时获准留在校园居住、参加会议,但他的学术声誉已遭受重创。

面对巨大压力,沃森曾公开表示对暗示非洲人存在"基因劣势"感到羞愧,称相关观点没有科学依据,但这更像是迫于形势的妥协,并非真心悔过。

2018年,沃森90岁生日之际,冷泉港实验室为他举办了庆祝音乐会,筹集75万美元用于实验室教授职位相关费用,彼时围绕他的争议似乎有所平息。

但在生日庆祝活动几周后,斯坦福大学教授埃里克・兰德尔在一场遗传学会议上向沃森祝酒,引发推特等社交平台的强烈反对。

兰德尔随后公开道歉,承认向沃森祝酒是错误之举,并称长期忍受沃森的令人生厌言论,自己本应更为敏感。

兰德尔的道歉还隐晦提及沃森存在反犹倾向,这让沃森怒不可遏,不仅反驳自己一生热爱犹太人

还进一步宣称德裔犹太人因基因原因比其他民族更聪明,试图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民族分布作为佐证。

2018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美国大师》剧组为沃森拍摄纪录片,原本是他重塑声誉的机会,却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纪录片拍摄期间,沃森全力配合,剧组全面呈现了他的科学成就、职业生涯争议以及与家人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改变种族与智商相关的观点时,沃森明确表示没有任何改变。

他坚持认为,黑人和白人在智商测试中的平均成绩差异是由基因导致的,即便希望有新知识证明环境比先天更重要,但始终没有看到这样的证据。

2019年1月,这部纪录片播出后,《纽约时报》专门发文指出,沃森本有机会挽救自己的声誉,却最终让情况雪上加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等权威人士纷纷表态,智力研究专家一致认为,种族间的智商差异主要由环境导致,与基因无关。

冷泉港实验室董事会最终做出决定,彻底断绝与沃森的几乎所有关系,谴责他的言论没有科学依据,剥夺其所有荣誉头衔,同时将礼堂中他的巨型肖像油画摘除。

此时的沃森,遭到了终身"流放",只能与妻子伊丽莎白住在校园北端那座帕拉第奥风格的巴利邦宅邸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2019年夏天的冷泉港CRISPR年会,他渴望参加却被禁令阻止,只能请求他人将杜德纳从会场带到家中一叙。

沃森的晚年境遇令人唏嘘,2019年他从中国返回后,因实验室未提供接机车辆,深夜自行开车回家时不慎冲入海湾

2025年11月7日,冷泉港实验室证实,詹姆斯・沃森于前一日在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97岁。这位一生充满矛盾的科学巨擘,最终在荣耀与争议的交织中落幕,留给世人无尽的思考。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