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早已刻进国人记忆,可曾有人疑惑:这五千年凭什么说?难道只是传说里的三皇五帝?为了把缥缈传说变成实打实的信史,400多位学者跨20个学科,耗了整整20年,终于用考古实证揭开了答案。
提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早已刻进国人记忆,可曾有人疑惑:这五千年凭什么说?难道只是传说里的三皇五帝?为了把缥缈传说变成实打实的信史,400多位学者跨20个学科,耗了整整20年,终于用考古实证揭开了答案。
故事要从世纪之交说起。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用科学手段给三代定了具体年份,可学者们意犹未尽——比起断代,“中华文明到底从哪来”才是更大的谜题。有人找科技部申请新项目,却被问住了:“断代能出年表,文明起源怎么结项?”
为了打消顾虑,考古学家王巍专门写了几千字文章,把研究思路说透,项目才终于落地,这就是后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同于以往的考古课题,它按科技工程模式推进,由社科院考古所、北大牵头,近70家机构参与,半数参与者是教授、研究员级别的专家,最难的不是找遗址,而是把考古学和地质学、遗传学这些“强势学科”捏合到一起。
其实,启动这样的工程早已是必然。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迎来“奇迹年代”:辽河流域的牛河梁挖出了玉猪龙,浙江良渚的大墓里堆满玉器,安徽凌家滩的玉龙工艺精湛——这些距今5000多年的遗址,明明透着王权和阶级的痕迹,可按传统“中原中心论”,同期中原却没发现类似遗址,学界彻底犯了疑。
好在考古学家们及时给出了答案。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当时中华大地六大文化区系并立;严文明又补充了“一体”,说中原地处中心,容易吸收各地文化,最终从多元走向一体。这个“多元一体”论,成了破解文明起源的关键框架。
2002年春天,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步就是找“硬证据”——都邑性遗址,因为只有都城,才能最直接体现王权。很快,四大核心都邑浮出水面: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浙江良渚,还有后来被400万平方米石头城震惊学界的陕西石峁。
陶寺遗址藏在山西襄汾的黄土台地上,背靠塔儿山、旁依汾河支流,刚好契合古籍里“立国都于大山之下、广川之上”的说法,再加上临汾到处都是“尧都”“尧庙”的印记,不少人认为这里就是尧的都城。考古队在这里挖了15年,不仅找到280万平方米的城址、4000多年前的观象台,还出土了比甲骨文早800年的“文”字符号,以及绘着龙纹的陶盘,印证了早期龙文化的存在。
更让人惊喜的是良渚。2007年,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内城城墙被发现,2016年又确认了630万平方米的外城,再加上能抵御洪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储存20万公斤稻谷的粮仓,5000年前的良渚,早已不是简单的聚落,而是成熟的社会。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称它是“早期区域性国家”,虽没提“文明”二字,却间接认可了它的文明地位。
而陕西石峁的石头城,更是颠覆了人们对西北古代社会的认知。它比陶寺还大,出土的神面石雕透着威严,更关键的是,考古发现石峁和陶寺交往了数百年,甚至有观点认为,陶寺最终被石峁人占领——这说明,中原文明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和周边的互动。
这些遗址能“说话”,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探源工程把80%以上的经费都花在了科技考古上,引入的千万级碳十四检测设备,把5000年尺度的年代误差从正负200多年,缩小到了50年以内,时间线一下精准了。
地质学家吕厚远用显微镜看植硅体,从10000年前的遗址里找到水稻化石,修正了水稻传播的认知;DNA专家检测陶寺的动物骨骸,发现黄牛、绵羊居然来自西亚,还理清了它们传入中原的时间线;更意外的是,这些羊死时都很老,推测不是用来吃的,而是剪羊毛、挤羊奶——古人的生活细节,就这样在微观世界里显现。
最让人振奋的,是中国学者终于跳出了西方的“文明滤镜”。以前国际上认“冶金术、文字、城市”三要素,可良渚没文字、少冶金,玛雅没冶金、印加没文字,却都被算文明,这显然不合理。2018年,探源工程专家组终于发布了自己的文明标准:农业手工业发达、社会分化明显、有中心城市、存在王权——这四条,正是从良渚、陶寺这些遗址里提炼出来的,也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了更科学的判定依据。
如今20年过去,探源工程还在继续,山东岗上、焦家等新遗址不断加入,填补着文明拼图。或许有人会问,纠结文明起源有意义吗?答案藏在那些遗址里:良渚的大坝、陶寺的观象台、石峁的城墙,不仅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是传说,更印证了它“多元一体、从未中断”的特质——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来源:爆笑快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