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乳酸菌第一股”均瑶健康发布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36.88万元,同比下滑104.7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近983万元。5年前,这家公司风光上市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一直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均瑶健康的日子似乎依旧不太好过。
近日,“乳酸菌第一股”均瑶健康发布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36.88万元,同比下滑104.7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近983万元。
5年前,这家公司风光上市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一直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曾靠“味动力”红遍全国的“乳酸菌第一股”,如今正面临主业萎缩与转型受阻的双重夹击。
一、失速的“乳酸菌第一股”
均瑶健康原名均瑶乳业,隶属于知名企业均瑶集团,自2011年起,均瑶健康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并迅速推出多款系列产品,是国内最早生产与销售常温乳酸菌饮品的品牌企业之一。
2020年,均瑶健康在A股上市,也被称为“常温乳酸菌第一股”。
目前,均瑶集团旗下控制了4家上市公司,爱建集团、吉祥航空、大东方和均瑶健康,分别涉及金融、航空、零售与医疗和食品饮料。
不过,最赋予众望甚至以创始人王均瑶为名的均瑶健康,业绩表现严重拖后腿。
近期均瑶健康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97.29万元至895.9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80.34万元至2878.98万元,同比减少74.23%至82.82%。预计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35.61万元至203.41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2785.09万元至2852.89万元,同比减少93.19%至95.46%。
对于业绩预减,均瑶健康称传统常温乳酸菌业务收入减少,下游客户需求不振,且销售费用及市场费用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还加大了研发费用投入。
均瑶健康业绩下滑并不意外。
2020年至2024年,其实现营业收入8.5亿元、9.1亿元、9.9亿元、16.3亿、14.5亿元。
2020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1亿元、1.5亿元、7674万元、5758万元和-2912万。
可以说,上市后,均瑶健康的营业收入勉强能维持住,但归母净利润却是连续下滑5年,直至2024年还出现亏损。
当初一心执着的乳酸菌赛道,如今业务也是节节下滑。2020年至2023年,均瑶健康乳酸菌饮品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5.16%、2.09%、13.65%、10.88%;销售量同比下滑28.37%、2.72%、16.11%、10.99%。2024年,均瑶健康将乳酸菌饮品并入益生菌饮品业务,合并后的营收为5.95亿元,同比下滑2.71%。
二、“二次创业”屡战屡败
为了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均瑶健康董事长王均豪在2020年提出二次创业,随后四处出击,尝试过不同业务,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均瑶健康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上海均瑶”),并在2021年以2100万元收购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70%股权。
矿泉水业务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利润率,很可能是吸引均瑶健康入局的主要原因。
据欧睿国际数据,在均瑶健康入局的2020年,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销售规模已达到2159亿元。包装饮用水的巨头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以华润饮料为例,2024年其以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达到121.24亿元,贡献了89.7%的营收,且毛利率高达47.3%。
然而,均瑶健康的矿泉水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财报显示,2021年上海均瑶和湖北均瑶恩赐公司(前身为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湖北均瑶恩赐”)分别亏损89万元和333万元;2022年上半年,上海均瑶扭亏为盈,净利润22.65万元,但湖北均瑶恩赐亏损246.67万元。
从财报来看,矿泉水业绩一时难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这或许与产品质量有关。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月,均瑶恩赐曾因为生产、销售不符合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而被英山县市场监管部门罚款3万元。
2022年12月,均瑶健康的饮用水再次因食安问题被各大媒体曝光。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公告显示,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岩心水润”2批次饮用天然矿泉水(518ml/瓶)、饮用天然矿泉水(350ml/瓶),各检出溴酸盐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安标准。
均瑶的饮用水还没开始红,就已经负面信息不断。2024年,均瑶健康在财报中并没有单独列出饮用水业务的营收数据,估计是数据不太乐观。
矿泉水业务发展碰壁,均瑶健康的益生菌业务又如何呢?
2020年,均瑶健康找到了精通食品科学的江南大学进行合作,自主开发专利菌种并布局功能性益生菌产品。2021年,均瑶健康推出了益生菌产品,如味动力“青幽爽”、“畅饮爽”益生菌乳酸菌饮品和黑巧益生菌产品。
2022年,均瑶健康重整老牌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将润盈的技术搬过来用。润盈生物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第一批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具备益生菌生产技术和专利储备。
虽说看上去很有搞头,但均瑶健康实在卖不动益生菌。
以淘宝数据为例,仅有2526名粉丝的均瑶健康旗舰店共售有17款益生菌产品,销量最高的产品是“纤美闪溶益生菌”,但销量也仅有4000+。而同类别的仁和益生菌冻干粉销量超百万,乐力益生菌销量超30万。
三、如何破局?
虽然均瑶健康早在2021年就宣布进军益生菌赛道,但到目前为止,益生菌品牌均瑶健康始终没能博得市场关注。提到这家企业,市场能想到的依旧是味动力乳酸菌饮品。
究其原因,均瑶健康虽然已构建出5万余株菌种的资源库,研发出J26(减脂)、CCFM1166(缓解便秘)等专利菌株,但新品(如体轻松J26益生菌、口腔微泡含片)仍处市场培育期,消费者教育成本高,短期难以形成规模化收入。
B端客户培育周期更是需要1-1.5年,目前,均瑶健康的部分试订单客户尚未转化为稳定大客户。
即便客户到位,均瑶健康当前的原料产能也仅能支撑3亿体量,无法承接上亿级大客户订单。海外市场虽覆盖80多个国家,但以中小客户为主,对接全球头部乳企、药企的经验不足,订单规模有限。
均瑶健康引以为傲的明星菌株也成了枷锁。
国内益生菌市场主要使用的菌种来自于丹麦科汉森、美国杜邦两家跨国公司,截至2023年,上述两家国外公司占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0%以上,其余厂商不到20%。
这一战绩出自其他品牌的贡献。
要知道,国内益生菌赛道玩家众多,很多品牌都在进口菌株,以此实现低价竞争策略。均瑶健康虽有自主菌株,但在消费者认知层面,“中国菌株”的差异化优势尚未充分建立,且产品在功效宣传、场景适配(如运动营养、母婴)上易陷入同质化。
这让这家在饮品赛道摸爬滚打30年的企业,面临严峻的转型困境。
对于均瑶健康来说,最好的破局方式就是以B端+C端双轮驱动。
在B端聚焦“定制化服务”,为乳制品、保健品企业提供ODM/CDMO解决方案(如混粉定制、制剂生产),同时通过全球展会(如Probiota Americas)拓展海外头部客户。
在C端,依托体轻松品牌主攻体重管理、肠道健康细分场景,推出“50000亿全能益生菌”“J26益生菌冻干粉”,线上通过抖音、天猫精准营销,线下借助均瑶健康健康便利店渠道渗透,加速市场教育。
同时,形成差异化与品牌建设。强化“中国菌株”标签,通过发布《健康红宝书》、联合100+营养师发起健康倡议,传播“科学选菌六钻标准,建立消费者信任。
突出菌株功能性验证,如体轻松J26益生菌通过真人实测(30天体脂率最高降2%)、口腔微泡含片获5国专利,以实证数据区分竞品;推动均瑶健康润盈参与《口腔微生态调节型产品质量要求》等团体标准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
这是均瑶健康翻身最后的机会。
来源:赢销力咨询官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