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将从俄罗斯本土视角,深入探讨三个核心问题:持续四年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普通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和平谈判为何从一开始就难以推进?2026年的战场又将迎来怎样的决定性转折?接下来,让我们结合两位俄罗斯观察者——播客“Russians with Attitu
今天我们将从俄罗斯本土视角,深入探讨三个核心问题:持续四年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普通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和平谈判为何从一开始就难以推进?2026年的战场又将迎来怎样的决定性转折?接下来,让我们结合两位俄罗斯观察者——播客“Russians with Attitude”主创Nikolai和Kadil的一手视角,跳出信息茧房,看到更真实的现状与趋势。
泽连斯基政权此前已宣布放弃和平进程,而从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至今,俄乌双方的僵局始终难以打破。从俄罗斯视角来看,核心矛盾在于对“战争与外交”的底层逻辑认知完全对立。俄罗斯遵循19世纪经典战略逻辑——战争是外交的延伸,战场胜势才是谈判桌上的真正筹码,这是发动战争的终极目的;但乌克兰却将外交当作“战场喘息工具”,试图用谈判换取撤退被围城市、躲避基础设施轰炸、重新集结武装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西方与乌克兰持同一思路,将外交视为“提升战场能力的手段”而非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使得俄罗斯绝不会轻易同意停火——此前尝试过能源相关的临时停火,结果乌军趁机补充装备,让俄方吃够了教训。涉及生存安全红线的核心诉求,俄罗斯没有让步空间;而西方投入上千亿资源后陷入“沉没成本谬误”,也不可能轻易松口,双方战略诉求不在同一维度,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果。
2014年的制裁对俄罗斯社会影响有限,唯一的“风波”或许是法国奶酪禁运,甚至有吃货因此移民;但2022年的金融制裁确实带来了实际困扰——被踢出SWIFT系统后,普通人出国只能携带大量现金,加里宁格勒飞莫斯科的航线因无法飞越波兰领空,从1.5小时延长到4.5小时。
更伤人的是无差别制裁对家庭纽带的割裂:有60岁公立学校女教师因“算俄政府工作人员”,申请赴德探望女儿时被拒签,理由竟是“威胁国家安全”。不过从物资供应来看,市场并未出现严重短缺,欧盟禁售的游戏机、马桶等商品,通过中亚和土耳其的灰色市场基本都能买到,只是部分商品价格上涨5%-10%,属于普通人可承受的“小不便”。
西方一直渲染“恐俄情绪”,将战争责任归咎于所有俄罗斯人,但这种“集体追责”逻辑在俄罗斯社会看来十分荒谬——就像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没人会说所有美国人都该负责。2022年西方造谣“俄罗斯人欢呼战争”,事实却是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关注政治,“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俄罗斯平民应对政治事件的常态,社会本身就不怎么政治化,不需要靠“大规模支持战争”来凝聚。
四年过去,俄罗斯社会的心态也从最初的恐慌转向稳定。2022年时大家还充满不确定性,现在战争已成为“日常”,没人再指望靠一纸协议突然结束冲突。信息圈的“情绪过山车”也让很多人疲惫,要么彻底不再关注战报,要么选择相信军方会处理好局势,这种“适应后的稳定”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主流。
当前米尔诺格勒、红军城、库皮扬斯克等地激战不断,但需要纠正一个认知误区:米尔诺格勒的合围规模远不如马里乌波尔,被围乌军仅剩700-800人,且此前守城的2000人中已有不少突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乌军的系统性困境——如今已彻底丧失战场主动权,连战术反击都难以组织,预备队耗尽后只能从其他战线抽兵填缺口,比如从胡里艾伯勒调兵支援新帕夫罗夫卡,反而导致胡里艾伯勒防线空虚,俄军趁机拿下多个定居点,正向胡里艾伯勒推进。
2026年初的冬季战役将成为关键节点,焦点会集中在盖丘尔河与胡里艾伯勒之间的区域,俄军东部集团军群有机会彻底突破乌军防线。不过俄军也存在短板——突破容易扩大战果难,受无人机侦察和后勤补给限制,尚未形成高效的突破后追击能力。但相比之下,乌军的问题更为严重,多条战线同时告急,防御体系已濒临极限,2026年对乌军而言将比现在更加艰难。
这场冲突最核心的启示,在于俄乌双方“底层逻辑的对立”——俄方的“战争-外交”逻辑与乌方的“外交-战争”逻辑,让谈判从一开始就成了空谈。如今乌军陷入“系统性崩溃”,兵力枯竭、后勤脆弱,只能靠分散的无人机部队制造“宣传亮点”,但这种模式难以规模化,根本无法抗衡俄军“鲁比孔”系统的集中化优势。
西方的无差别制裁和恐俄宣传,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俄罗斯社会更加凝聚,从最初的恐慌走向稳定适应。未来一年,随着俄军在胡里艾伯勒等关键区域的持续推进,乌克兰防御体系可能出现更大规模崩溃,这场战争的“军事终结”正在加速到来。
以上内容结合了俄罗斯本土观察者的一手视角,希望能为大家提供跳出西方信息茧房的思考维度。喜欢本期内容的话,别忘了点赞订阅,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资讯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