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08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最近吃饭总觉得牙齿松松的,刷牙一用劲,牙龈就出血。开始他还以为是火气大,喝点凉茶就行,谁承想症状越来越严重,连说话都有点含糊。去医院一查,医生告诉他——是牙周炎,而且已经属于中重度阶段了。
“牙周炎?不就是牙龈发炎吗?至于这么严重?”老张不解。
其实,牙周炎远比我们想象中“牙疼”来得可怕,它不只是牙齿的事,还可能牵扯到全身健康。甚至有研究指出,牙周炎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等多种系统性疾病有关。
那问题来了:这玩意儿究竟怎么防?别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唠一唠这个常被忽视的“口腔隐患”。
牙周炎,并不是简单的牙龈发炎,而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牙周支持组织破坏性疾病,也就是说,它不仅让你牙龈红肿流血,还会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后牙齿脱落。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35岁至44岁人群中,牙周问题的患病率高达52.8%,而65岁至74岁的老年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达70%以上。
更关键的是,牙周炎的破坏不仅局限在口腔内。牙周病菌可能通过血液传播,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对于孕妇来说,还可能导致早产、低体重儿;而糖尿病患者若同时患有牙周炎,血糖控制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别再把牙周炎当成“小病”,它可不是“疼几天就过去”的事儿。
很多人以为自己每天都刷牙,牙齿就很健康。但牙医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每天都刷两次牙,怎么还得牙周炎?”问题出在“怎么刷”和“刷得够不够”上。
牙周炎的“元凶”,就是牙菌斑和牙结石。它们就像藏在牙齿缝里的“顽固分子”,一旦清理不彻底,就会在牙龈周围搞破坏,引发炎症,久而久之,发展成牙周炎。
而光靠刷牙,尤其是方法不对的刷牙,是很难把这些“隐形杀手”彻底清除干净的。
此外,吸烟、糖尿病、压力大、口腔清洁不到位等都可能成为牙周炎的“助攻手”。尤其是吸烟,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至3倍。
所以,别再盲目自信地说“我每天刷牙肯定没问题”,方法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牙周炎并不是一上来就让你牙齿掉光,它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等你发现问题时,可能已经到了中晚期。下面这5个“提示”,如果你中招了,很可能已经处于牙周炎的早期阶段了:
刷牙出血:不是偶尔,而是经常。轻轻一刷,牙龈就出血,要警惕。
口气重:嘴里总有股“臭味”,即便刚刷完牙也不清爽,这可能是炎症细菌在作怪。
牙龈红肿:健康的牙龈是粉红色的,柔软但不松垮。若发现颜色变深、形状不规则,要注意。
牙齿变长:不是牙齿变长了,而是牙龈退缩了。牙根裸露出来,是牙周组织被破坏的表现。
牙齿松动:轻轻一碰就晃,说明牙齿“地基”出了问题,这时候再不处理,就危险了。
那到底该怎么预防牙周炎?权威口腔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就曾在采访中指出:“牙周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管理。”
想要牙齿稳稳当当陪你到老?这5点必须做到位:
1. 正确刷牙,每天两次不打折
关键不在于“刷没刷”,而在于“刷得对不对”。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轻柔地在牙龈线和牙面之间清洁,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很多人刷牙像搞突击,十几秒就完事,等于没刷。
2. 使用牙线,别让牙缝“藏污纳垢”
牙刷刷不到的地方,就交给牙线来处理。牙线不是“高级玩意儿”,而是基础口腔清洁工具。每天一次,清洁牙缝残留物,预防牙菌斑堆积。
别等牙缝卡菜叶了才想起来用牙签,那时候已经晚了。
3. 定期洗牙,别怕“洗掉牙釉质”
很多人对洗牙有误解,担心洗牙会把牙齿“洗松”,其实恰恰相反——洗牙可以清除牙结石,有效预防牙周炎。一般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具体频率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如果你从没洗过牙,建议马上预约一次。
4. 戒烟限糖,给牙齿减负
吸烟不仅会让牙齿变黄,还会抑制牙龈修复能力,使牙周病情加重。而糖分摄入过多,会滋养口腔中的细菌,形成牙菌斑。
别看那颗糖小,吃多了,牙齿真受不了。
5. 定期口腔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牙周炎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悄无声息”。定期做口腔检查,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糖尿病、孕期女性,更要注意口腔健康。
早点发现,就多一分主动权。
在我们的观念中,牙齿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出了问题忍一忍,能吃饭就行。但你可能不知道,牙齿健康不仅影响外貌、饮食、发音,更是全身健康的“风向标”。
牙周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
牙齿不会说话,但它会“发信号”。别等掉牙才后悔,日常多用点心,刷好牙、用好牙线、定期检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恰恰是守护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武器”。
人生下半场,想吃得香、笑得开?从现在开始,好好对待你的牙。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2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牙周病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2023年第58卷第4期.
李兰娟.《健康中国口腔行动倡议》.中国口腔医学会.2024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廖氏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