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世界都以为,这位世纪股神会留下什么惊天的投资秘诀时,这一次,他却用朴素、真诚的文字,鲜见地和我们聊了聊他童年的阑尾炎手术,奥马哈的老邻居,他对自己讣告的思考……
感恩节之际,95岁的沃伦·巴菲特,写了一封致股东的万字长信,这可能是巴菲特的“最后一封正式股东信”了。
当全世界都以为,这位世纪股神会留下什么惊天的投资秘诀时,这一次,他却用朴素、真诚的文字,鲜见地和我们聊了聊他童年的阑尾炎手术,奥马哈的老邻居,他对自己讣告的思考……
因此,这封信更像是一份写给每个普通人的人生通关秘籍:它告诉我们,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什么复杂的技巧,而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最简单朴素的常识。
图源:网络
阿长反复看了好几遍,提炼出巴菲特藏在故事里的9个人生智慧,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感受股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我们总以为,成功必须去北上广深,必须挤进最核心的圈子。但巴菲特却用一张“奥马哈地图”告诉我们,成功,也可以就在身边。
图源:网络
奥马哈,是巴菲特自小长大的地方,一座人口40多万,我们都没怎么听过的城市里,巴菲特却用了极长的篇幅来描述,只因这里住了一群影响世界的人:
他相识64年的挚友和导师芒格,住在一个街区外;帮他打下传媒江山的斯坦·利普西,在五个街区外长大;后来的可口可乐总裁唐·基奥,住在对面;格雷格·阿贝尔(伯克希尔接班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住在仅⼏个街区远的法纳姆街……
他自己都忍不住问:“难道奥马哈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
这当然不是魔法,而是比魔法更强大的力量——信任的复利。这些人不是在酒会上认识的,他们是几十年的邻居、朋友,彼此知根知底。这种基于时间沉淀的深度信任,是任何短期社交都无法比拟的。
巴菲特用一生告诉我们,深耕你所在的社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信任关系,远比四处追逐风口更重要。你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种树,而不是摘果子。
停止向外追逐,开始向内审视。你身边正直、聪明、努力的同事、同学、邻居,才是你最宝贵的人脉财富。在这个好友列表越来越长的时代,每个人都得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奥马哈”,成为这个小生态里值得信赖的节点,毕竟世界再大,但根永远要扎在信任里。
谈到巴菲特,就很难不提芒格,而谈到芒格,巴菲特说他是“一位极好的老师,也是我保护有加的大哥”,更用了这样一句动人的话:
“六⼗多年来,查理对我影响巨⼤……我们之间虽有分歧,但从⽆争执。他从不说‘我早就跟你说过’。”
巴菲特和芒格64年的完美合作,建立在智慧的交流和对彼此自尊的极致保护上。真正的顶级搭档,追求的是共同把事情做对,而不是证明“我对你错”,更不会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即便在对方犯错或失意时,也提供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这才是建立深度信任的关键。
图源:网络
这也给我们普通人启发:与人合作,无论是伴侣还是同事,都尽量少说“我早就跟你说过”这种话——因为它传递的不是智慧,而是优越感和指责,这非常伤害亲密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在信的结尾,巴菲特给出了一个极其简单、却被无数人忽略的建议:
“找到合适的榜样并效仿他们。你可以从汤姆·墨菲开始,他是最棒的。”
我们总觉得“模仿”是可耻的,但巴菲特一生都在“模仿”。他模仿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汤姆·墨菲的管理方式。因为他知道,榜样们已经用他们的人生,趟平了无数的坑。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习他们被验证过的成功路径,是最高效的成长方式。最高级的模仿,是模仿榜样的思维模型,了解他们在关键时刻如何决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高。
你想成为谁,就不断靠近谁,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在你的领域找到3个最敬佩的榜样,研究他们的成长史、关键决策和思维方式,也拆解他们的失败。然后,从一个极小的点开始模仿,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股神也谈到内部一次CEO天价薪酬改革的事与愿违,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
改革者试图通过要求披露老板的薪酬与普通员工的薪酬的比较来让 CEO们感到难堪。但良好的意图并没有奏效,相反,它们适得其反。
规定要求,公司公布CEO薪酬和普通员工薪酬的对比。他们以为,公布差距,会让CEO们感到羞愧,降低薪水。但结果,A公司的CEO看到B公司的CEO拿得更多,想的却是“凭什么他比我多”,然后要求涨薪。
“新规定引发的是嫉妒,⽽⾮节制……让那些⾮常富有的⾸席执⾏官们感到烦恼的往往是,其他⾸席执⾏官们变得更富有了。”
这既是企业管理中,忽略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嫉妒和贪婪,可见有时候薪资保密制度,也有可取之处。这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人性真相:驱动很多人的,早已不是需求,而是攀比。我们痛苦的根源,往往不是绝对拥有太少,而是相对拥有不足。这种“嫉妒螺旋”会让人陷入永不满足的欲望中,最终被活活累死。
想要摆脱这种困局,也只有一种方法:只和昨天的自己比。问自己,人生是活给自己看,还是活给别人看?高手都关注自身的成长,而非外界的评价。
巴菲特在信中,用极大的篇幅,反复强调自己的“幸运”:
“我于1930年出⽣在美国,健康、聪明、白人、男性。哇!感谢幸运⼥神。” “我的姐妹们和我⼀样聪明,性格还⽐我好,但她们的⼈⽣前景却⼤不相同。”
这是一个千亿富翁最深刻的谦卑。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成功,极大概率源于抽中了“彩票”。认识到运气的巨大作用,是治愈傲慢和抱怨的良药。它让人在成功时保持谦卑和感恩,心存敬意,愿意与人分享;在失意时保持平和,不至于怨天尤人。
而这些幸运,我们很多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平的国家、爱你的家人……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且心存感恩时,很多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别为过去的错误⾃责——⾄少从中吸取⼀点教训,然后继续前⾏。改进永远都不晚。”
沉溺于过去的错误,是巨大的精神内耗,它不会改变任何事,只会让你错失未来。巴菲特的一生也犯过无数错误,但他从不让这些错误定义自己。他的做法是:复盘,吸取教训,然后把那页翻过去,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下一个决策中。
图源:网络
七、终局思考:用你希望被纪念的方式,去过这一生
这可能是整封信里,最发人深省的一个故事:
“阿尔弗雷德·诺⻉尔的哥哥去世了,但报纸误以为去世的是他,发了篇讣告,把他形容成“死亡商人”,诺贝尔看到上⾯的内容和评价后⼤为震惊,意识到⾃⼰应该改变⾏为,更下决心把财富拿出来,奖给那些“给人类带来益处”的人。也就是后来的诺贝尔奖。”
想好你希望自己的讣告写些什么,然后就去成为那样的人(Decide what you would like your obituary to say and live the life to deserve it)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这种讣告思维,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终局的思考,当你站在终点回望时,才能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在怎么活?才能分清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紧急的事”,想清楚自己到底想留下什么:是带不走的财富,还是别人的记忆和爱?然后就去努⼒过上配得上那样的⼈⽣。
不妨每天多问自己:“我今天做的一切,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吗?”
在信的结尾,巴菲特给出了他的人生最终答案:
伟大不源于万贯家财、显赫声名或显耀权位,而在于善行。善良无价(Greatness does not come about through accumulating great amounts of money,Kindness is costless but also priceless.)
善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一生的信念。在巴菲特眼中,
“清洁女工和董事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Keep in mind that the cleaning lady is as much a human being as the Chairman)。”
善良更是一种具有超级复利效应的“核心资产”,是一个人最大的个人品牌。它能为你积累最稀缺的“信任资本”,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为你建立抵御内心焦虑的城墙。这项资产,永不贬值,穿越牛市熊市。
从今天起,对服务员说声谢谢,为后面的人扶一下门。善良的复利,就藏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面对衰老,95岁的巴菲特没有恐惧,而是坦然接受:
“时光⽼⼈……从未败过;对他⽽⾔,每个⼈最终都算作他的‘胜利’。当平衡感、视⼒、听⼒和记忆⼒都持续⾛下坡路时,你就知道时光⽼⼈就在附近了。”
他没有逃避,而是坦然承认自己的衰退,并积极地安排传承,确保伯克希尔的未来。这种直面现实、承担责任的态度,是面对人生终极问题时,高级的智慧和勇气。
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比如衰老和死亡。然后,把精力聚焦于我们当下能做、能改变、能负责的事情上。
读完这封信,你会发现,巴菲特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范畴。他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真诚、善良和责任感的人生,他用最朴素的故事,为我们串起了这条通往内心富足的金线,也传递着给我们大道至简的智慧:
成功,不在远方,而在你深耕的土地和身边的人。 成长,最快的路,是谦逊地模仿那些你敬佩的榜样。幸福,最稳的基石,是摆脱嫉妒,用自己的感觉来衡量人生。
而人生的终极价值,藏在你希望留给世界的感恩、财富,和践行的每一个“善行”中。
这,就是一位95岁智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来源:进击的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