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播音学》修订版 |第三章播音的性质和创作特征|高频考点汇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3:12 1

摘要:核心要点:播音学科具有边缘性(跨新闻、语言、艺术)与创作复杂性,需从全方位视角(创造性、多质性、主调性)综合理解,避免单一化。

★★★★高频考点

核心要点:播音学科具有边缘性(跨新闻、语言、艺术)与创作复杂性,需从全方位视角(创造性、多质性、主调性)综合理解,避免单一化。

易考题型:简答题

答案要点:

✅ 学科边缘性:横跨多领域,单一视角片面;

✅ 创作复杂性:涉及稿件转化、受众交流等多环节,需综合分析。

例题:简答题

(1)题目:为什么说对播音性质的认识需要是全方位、立体的?

参考答案:

学科的边缘性:播音学科横跨新闻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领域,兼具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单一视角难以涵盖其全貌。

创作的复杂性:播音创作涉及稿件理解、有声语言转化、受众交流等多个环节,需综合考量符号转化(文字→有声语言)、虚拟互动(对象感构建)及媒介特性(如广播 / 电视的传播差异),单一维度无法解释其创作规律。
评分要点:需明确 “边缘性”“复杂性” 关键词,并结合学科交叉与创作流程展开。

★★★★高频考点

(1)创造的定义

核心: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旧符号系统(如文字),建立新符号系统(如有声语言 + 体态语),需有人的主动参与。

易混点:纯自然现象(如雷声)无主观参与,不算创造!

(2)创造性的体现

① 与稿件的符号转化

过程:文字符号→有声语言 + 体态语符号(如将新闻稿转化为口语化表达,注入情感重音)。

案例:《新闻联播》对政策文件的播读,通过语调轻重体现政策重点。

② 与受众的虚拟交流

挑战:交流对象缺席,需通过 “对象感” 模拟互动(如电台主播想象听众场景调整语气)。

表现:通过语速、语气变化,营造 “面对面交流” 的真实感。

易考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例:播音创造性如何体现?

答:从稿件符号转化(文字→有声语言)和虚拟交流(对象感构建)两方面展开。

例题 1:简答题

(1)题目:简述播音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与稿件的符号转化:播音员通过主观能动性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 + 体态语符号系统。例如,《新闻联播》播读政策文件时,通过重音、停连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化表达,凸显政策重点。

2.与受众的虚拟交流:面对交流对象缺席的 “残缺性”,播音员需通过 “对象感” 模拟受众存在。如电台主播在播讲民生新闻时,想象听众为社区居民,用亲切语调营造 “面对面交流” 的真实感。
评分要点:需结合 “符号转化”“虚拟交流” 分点作答,并举例说明。

例题 2:案例分析题

(2)题目:结合《朗读者》节目,分析播音创造性的体现。

参考答案:《朗读者》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体现在:

稿件符号转化:将文学文本转化为富有情感的有声语言,如董卿朗读《见字如面》时,通过语调起伏传递文字中的家国情怀,完成 “文字→情感化有声语言” 的符号革新。

虚拟交流构建:面对镜头时,通过眼神、语气与电视机前观众建立 “类面对面” 交流,如讲述故事时放缓语速、加重情感重音,引导受众代入情境。
评分要点:需结合节目具体场景,分析符号转化与虚拟交流的实际应用。

★★★★★高频考点

(1)言语传播性质

① 传播链条与属性

传播链条:心理(理解)→生理(发声)→物理(声波)→生理(接收)→心理(反馈)。

属性:生理 / 物理活动具自然属性,心理活动具社会属性(如政治立场、情感表达)。

② 特殊性

交流残缺性:受众不在场,需虚拟构建交流对象;

稿件依赖性:需将文字转化为 “个性化表达”;

媒体代表性:播音员代表电台 / 政府发声,具权威性;

副语言受限:电台主要依赖声音,电视可辅助体态语。

易考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

例:简述播音言语活动的特殊性。

答:从交流对象缺席、稿件转化、媒体代表性、副语言受限四点作答。

(2)新闻性(主调属性)

① 本质定位

核心:播音是新闻实践的终端环节,需遵循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政策性。

② 新闻三要素的体现

“新”→新鲜感 + 时代感(如播科技新闻用明快语调);

“事实”→真实感 + 分寸感(灾难新闻悲痛但克制);

“报道”→表态性(客观报道中隐含情感倾向)。

易考题型:论述题(结合实例分析新闻性在播音中的体现)。

例:结合实例分析新闻性在播音中的体现。

答案要点:

✅ 时效性:每日更新资讯,体现 “新”;

✅ 真实性:客观播报数据,体现 “事实”;

✅ 表态性:重音强调核心政策,体现 “报道” 立场。

(3)艺术属性

表现: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如朗诵的抑扬顿挫)、声音美感塑造(如音质、韵律处理)。

边界:艺术属性服务于新闻传播,而非独立艺术创作(如新闻播音需克制个人表演性)。

易混点:艺术属性≠艺术学科,播音本质是新闻传播中的艺术创造。

例题:名词解释题

(1)题目:播音言语活动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

播音言语活动的特殊性指播音作为言语传播的独特属性,包括:

交流对象缺席:受众不在场,需通过 “对象感” 虚拟交流;

稿件依赖性:需将文字稿件转化为个性化有声语言(如新闻稿口语化);

媒体代表性:播音员代表电台、政府发声,需体现权威性(如《新闻联播》的庄重语调);

副语言受限:广播播音主要依赖声音,电视播音虽可用体态语但受镜头限制。

评分要点:需完整列举四点特殊性,并简要说明。

例题:论述题

(1)题目:结合《焦点访谈》分析新闻性在播音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焦点访谈》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其播音的新闻性体现在:

“新” 的体现(时效性 + 时代感):
聚焦近期社会热点(如食品安全问题),以快速播报和深度分析体现时效性;语言风格贴合当下社会语境,如引用网络热词解读政策,增强时代感。

“事实” 的体现(真实感 + 分寸感):
播报调查数据时采用客观陈述语调,避免主观渲染;对敏感事件评论时把握尺度,如批评性报道中保持理性克制,体现 “真实感” 与 “分寸感”。

“报道” 的体现(表态性):
通过重音和语气隐含立场,如揭露行业乱象时加重 “监管漏洞” 等关键词,引导受众关注问题本质,体现新闻报道的 “表态性”。

(2)主调与其他属性的关系

1.互补性:

新闻性是 “骨架”:确保信息正确(如疫情数据播报的准确性);

艺术属性是 “血肉”:增强传播效果(如用亲和力语调播民生新闻)。

2.职业要求:播音员需兼具新闻素养(如核实信息)与语言艺术能力(如生动表达)。

易考题型:简答题(为何新闻性是播音主调?)、论述题(论播音新闻性与艺术属性的关系)。

例:如何理解播音新闻性与艺术属性的关系?

答:新闻性是主导,艺术属性辅助传播,二者统一于信息有效传达(如纪录片配音兼顾真实感与感染力)。

例题:论述题

(1)题目:论述播音新闻性与艺术属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新闻性是主导:传播的 “骨架”

播音作为新闻实践的终端,需以真实性、时效性为核心。例如,《新闻联播》对国际时政的播报需严格遵循事实,语言风格庄重严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体现新闻性的主导地位。

2.艺术属性是辅助:传播的 “血肉”

艺术属性通过情感表达增强传播效果。例如,《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播音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深情的停顿,将人物事迹转化为情感共鸣,使新闻内容更具感染力,辅助新闻性目标的实现。

3.辩证统一:服务于有效传播

二者相辅相成,如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既以客观数据呈现历史事实(新闻性),又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和情感化表达吸引受众(艺术属性),共同实现 “传播知识 + 引发思考” 的目的。

评分要点:需明确 “主导 - 辅助” 关系,结合不同节目类型(如新闻 vs 纪录片)对比分析。

【高频考点汇总表】

备考提示:

理论联系实践:用具体节目案例(如《新闻联播》《朗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对比记忆:区分播音与日常对话(言语传播特殊性)、播音与纯艺术(艺术属性的从属性);

逻辑串联:按 “认识特点→创造性→多质性→主调性” 脉络梳理,把握各考点内在关联。

考查频次:★★★★

双重性本质核心内容:

① 再创造:基于编辑、记者的稿件(一次创造)进行二次创作(如新闻播读);

② 创造:将文字 / 画面转化为有声语言 + 副语言符号系统(如即兴主持)。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如何理解播音创作的双重性?

答:既需依托稿件(再创造),又需通过主观能动性构建新符号系统(创造),如《新闻联播》对记者稿件的二次有声化处理。

题目:简述播音创作中 “创造” 与 “再创造” 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1.区别:

再创造:基于编辑、记者的稿件或已有素材(如新闻稿、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强调对原有内容的还原与传递(如播读《人民日报》社论)。

创造:主动构建有声语言符号系统,无需依赖现有文本(如即兴主持、现场解说)。

2.联系:

二者均以有声语言为载体,服务于信息传播;

再创造是创造的基础(如新闻播读为即兴评论提供素材),创造是再创造的延伸(如根据新闻内容即兴评论)。

考查频次:★★★☆☆

素材特点与创作要求

核心要点:

① 素材属性:编辑 / 记者加工后的 “二度素材”(如新闻稿、剪辑画面),非原始生活素材;

② 创作要求:

深入生活补充 “一度感性认识”(如播民生新闻前调研基层);

尊重原稿风格,如 “戴着镣铐的舞蹈”(如纪录片解说需贴合画面基调)。

易考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

例:简述播音创作素材的二度性对播音员的要求。

考查频次:★★★★☆

手段构成与双重属性

核心内容:

① 手段:有声语言(语音、语调)+ 副语言(体态、形象),具时间性(稍纵即逝)和个体性(如赵忠祥声音辨识度);

② 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符合听觉 / 视觉规律(如电台需避免高频刺耳声);

社会属性:传递思想情感(如新闻评论的立场表达)。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播音创作手段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电台仅用声音,电视副语言受限,需通过声音精准传递信息(如广播剧全靠声音塑造场景)。

例题:名词解释题

题目:播音创作的声像性

参考答案:播音创作的声像性指通过声音(如语音、语调)和副语言(如表情、动作)传递信息的特性。声音是主要手段(如新闻播音的语音规范),副语言起辅助作用(如电视主播的肢体语言)。其核心是利用声音的音高、音量、节奏及视觉元素(如画面构图)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广播剧通过声音塑造场景,电视新闻主播通过眼神交流强化情感表达。

考查频次:★★★★

虚拟交流的实现方式

核心内容:

① 场景特征:面对话筒 / 镜头,受众不在场;

② 创作方法:虚拟 “对象感”,如想象听众为特定群体(如少儿节目主播模拟与儿童对话)。

易考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例:结合电台播音,说明如何应对交流对象的虚拟性。

答:通过语调变化模拟互动,如情感类电台主播用温和语气假设听众在倾诉。

例题:案例分析题

题目:分析广播情感类节目中,播音员如何应对 “交流对象虚拟性” 特征。

参考答案:

1.技巧应用:

对象具体化:假设听众为特定群体(如 “正在收听的都市青年”),用亲切语调拉近距离;

情感反馈模拟:通过语气变化模拟互动(如讲述感人故事时声音哽咽),弥补缺乏真实反馈的不足;

场景植入:描述具体场景(如 “想象您此刻坐在窗前,聆听雨声”),引导听众代入情境。

2.理论依据:虚拟交流需通过声音构建 “类真实” 互动场景,使听众产生 “一对一交流” 的心理感知。

考查频次:★★★★★

规范性要求与社会角色

核心内容:

① 标准:语音(普通话)、语法、修辞严格规范,如《新闻联播》字音零误差;

② 社会功能:作为 “语音教师”,规范性高于话剧 / 电影(如春晚主持需字正腔圆)。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为何播音语言规范性高于其他语言艺术?

答:广播电视受众广泛,需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如方言地区听众依赖标准普通话理解内容。

例题:简答题

题目:播音创作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语音规范:严格遵循普通话语音标准(如平翘舌、前后鼻音区分),避免方言音误(如 “n/l” 不分)。

2.词汇规范:使用规范书面语,避免俚语、网络用语滥用(如将 “点赞” 规范为 “赞扬” 在正式新闻中)。

3.语法规范:遵循汉语语法规则,避免句式杂糅(如 “通过此次活动,使市民素质提高” 属语法错误,应改为 “此次活动使市民素质提高”)。

4.副语言规范:电视主播肢体语言适度(如手势幅度不宜过大),广播主播语气符内容(如讣告播音避免轻快语调)。

考查频次:★★★☆☆

真实性原则与文艺稿件处理

核心内容:辨析题

① 新闻类稿件:真实、分寸感,忌夸张(如灾难报道需哀而不伤);

② 文艺类稿件:可想象但需 “转述式” 表达(如诗歌朗诵用抒情语调而非角色扮演)。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播音情感表达与话剧表演的区别?

考查频次:★★★☆☆

时效性要求与能力应对

核心内容:

① 成因:新闻时效性(如突发新闻需即时播报);

② 能力要求:广义备稿(长期知识积累)+ 快速反应(如直播连线即兴应对)。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如何应对播音创作的时间紧张性?

考查频次:★★★★☆

受众特征与创作要点

核心内容:

① 受众特点:广泛(全年龄段)、层次多样(如《焦点访谈》需兼顾文化高低受众);

② 创作要点:结合 “内容 + 情境”,如春节特别节目用喜庆语调契合节日氛围。

易考题型:论述题

例:论述播音创作如何体现社会性?

考查频次:★★★☆☆

高频性与形象塑造

核心内容:

① 频率特征:每日高频创作(如早间新闻主播日均工作数小时);

② 能力要求:持续保持状态(如《新闻联播》主播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发挥);

③ 形象动态性:通过每次播音积累口碑,如白岩松通过深度评论塑造 “理性思考者” 形象。

易考题型:简答题

例:为何说播音形象塑造是动态过程?

答:每次播音表现影响受众认知,需持续优化风格,如年轻主播通过不同节目尝试调整定位。

例题:论述题

题目:结合实例论述播音创作日常性的表现及意义。

参考答案:

1.表现:

高频性:每日固定时段播出(如早间新闻、晚间联播),形成听众收听习惯;

连续性:节目内容连贯(如系列报道《脱贫攻坚纪实》每日更新),强化传播效果;

稳定性:主播风格稳定(如《新闻联播》主播语调庄重规范),传递专业形象。

2.意义:

培养听众忠诚度(如听众每日固定收听某栏目);

确保信息持续传播(如疫情期间每日播报最新数据,满足公众知情权);

塑造媒体品牌(如 “国脸” 主播的稳定表现成为央视符号)。

【高频考点汇总表】

▶备考建议:

1.案例串联:

新闻播音:《新闻联播》→规范性 + 真实性 + 虚拟交流;

综艺主持:《快乐大本营》→声像性 + 日常性 + 虚拟交流(与镜头互动)。

2.对比记忆:

播音 vs 话剧:前者重规范真实,后者重角色创造;

广播 vs 电视:前者依赖声音,后者声像结合但副语言受限。

3.逻辑框架:

按 “创作本质→素材→手段→对象→表达要求→环境限制” 梳理,如:

双重性→素材二度性→声像性 / 虚拟性→规范性 / 真实性→时间 / 社会 / 日常性。

通过 “考点 + 案例 + 对比” 模式,可高效掌握播音创作特征,应对各题型考查。

来源:迈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