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在广州体育馆一号馆内,全运会男子排球的队员们正在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场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肺康复科医生冯立志的目光,也随着排球的轨迹快速移动。他的身旁,是打开的急救包和码放整齐的冰袋——这里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赛场,由57家医疗机构医生
11月13日,在广州体育馆一号馆内,全运会男子排球的队员们正在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场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肺康复科医生冯立志的目光,也随着排球的轨迹快速移动。他的身旁,是打开的急救包和码放整齐的冰袋——这里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赛场,由57家医疗机构医生组成的医疗保障队,在运动员们身后织起最坚实的“安全网”。
医生反应快一秒,运动员就多一分保障
“我们医院负责馆内两个核心医疗点:一个在赛场内,称为FOP点,主要负责运动员、裁判和场内志愿者的医疗保障;另一个设在运动员休息区,应对各运动队赛外的突发状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生王源远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全运会医疗保障的准备从2025年初就已开始。“从报名到真正站到赛场边,整个过程犹如一场专业大考。”王源远告诉记者,急救专项培训自六七月起密集展开,内容涵盖骨折固定、心脏骤停抢救,以及整套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只有在通过理论与操作双重考核后,医护人员才能拿到那张关键的“全运会医疗保障资格证”,取得在场边守护运动员健康的资格。
11月1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运会医疗保障队正在值勤。受访者供图
能参与全运会这样的盛会,受访的赛场医生不约而同提到了“荣幸”,以及随之而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跟普通门诊不同,赛事医疗保障的首要原则是快速、安全、合规。”王源远提到,作为骨伤科医生,他们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但赛事用药规范仍有不少需要补足之处。“含兴奋剂药品的使用流程,赛内赛外用药按什么时间点区分,什么药涉及‘洗脱期’,在哪些特殊情况可申请‘豁免用药’……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与赛事公平。”
11月13日清晨7点,天刚微亮,医疗保障组的救护车已驶入广州体育馆。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清点药品,检查除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等设备,准备各类医疗文书……一切就绪后,他们携轮椅、担架、抢救药械等全套装备,准时在开赛前抵达场边。“即便今天没有正式比赛,我们依然要随时待命,密切观察运动员训练期间状况,尤其关注急性扭伤、跌倒和突发倒地等心肺功能障碍。”王源远说。
场边整齐码放的冰袋是“热门物资”。王源远解释道:“急性扭伤的首要处理就是冰敷。黄金救援时间以分钟计算,我们反应快一秒,运动员就会多一分安心与保障。”
开辟绿色通道,中医药特色融入全流程
在场馆医疗保障之外,广州市也已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医疗服务网络。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透露,本届全运会广州赛区共指定57家定点医院。这些医院均设置专门医疗服务区域,开辟全运会专属绿色通道,并组建专班全面承接比赛场馆、接待酒店等各类医疗服务需求,确保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获得全方位专业照护。
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为例,该院专门开设“全运专属急诊通道”,显著缩短急诊响应时间,优化就诊流程。医院还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骨伤科、外科等重点科室明确为全运会保障重点,并预留住院楼16层病房收治患者,从设施到流程均做好充分准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全运专属急诊通道,医生正在为全运会工作人员进行诊疗。医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特色也被深度融入本届全运会的医疗保障体系。针对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心肺功能异常与睡眠障碍等问题,医院可提供以针灸为特色、结合多种专科治疗的中医理疗服务。
广州市中医医疗应急队负责人彭志华进一步解释:“运动员对入口药物通常较为谨慎,因此我们侧重运用推拿、拔罐、刮痧、情志疗法、传统运动疗法及现代肌骨康复技术等中医外治疗法,为运动员提供安全、非药物的调理与恢复支持。”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