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到应召女,布鲁克斯的人生起伏,佩利帮她一辈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8:00 1

摘要:1928年《潘多拉的魔盒》办世界首映,观众看着银幕上的路易丝·布鲁克斯,嘴里冒出句话“她不表演,什么都不做”。

1928年《潘多拉的魔盒》办世界首映,观众看着银幕上的路易丝·布鲁克斯,嘴里冒出句话“她不表演,什么都不做”。

这话被布鲁克斯听见了,她心里犯嘀咕,就问导演帕布斯特大家到底啥意思。

帕布斯特一翻译,布鲁克斯反倒没生气,我猜帕布斯特心里说不定还偷着乐,毕竟后来他直接让布鲁克斯演了自己1929年的《迷失少女日记》。

本来想觉得“不表演”是骂人的话,但后来发现布鲁克斯这“不表演”,反而成了她最特别的地方。

帕布斯特导演的路子跟别人不一样,布鲁克斯在自传《好莱坞的露露》里写过,帕布斯特从不跟她聊表演细节,也不搞演员集体讨论。

他总说,要“用生活里的冲击,释放那些没辙预测的情绪”。

不光如此,他还不让演员们走太近,说“每个演员对其他演员都有天然敌意”,要靠这股张力让场景更有情绪。

还有个事儿挺有意思,拍布鲁克斯穿薄裙或睡衣跟男演员跳舞的戏时,帕布斯特不让她穿内搭。

布鲁克斯还说“没人会知道”,结果帕布斯特回了句“男演员会知道”。

这方法听着怪,但效果是真的好。

布鲁克斯的“不表演”不是木讷,她该有的情绪都能传出来,悲伤、开心、害怕都不含糊。

但她跟别人不一样,比如演开心的戏,别人会使劲表现高兴,她更像在旁边看着,认清楚这情绪到底是啥。

她不是领着观众怎么反应,而是让观众看到情绪的真样子。

就像1926年的《炫耀者》,她戏份才排第四,可一出场就把注意力都吸走了。

别人像是站在镜头前演戏,她倒像是真的活在那个场景里。

如此看来,这种“不表演”的本事,可不是谁都能有。

除了演戏特别,布鲁克斯的样子在当时也特扎眼。

别的女演员都弄花里胡哨的发型,她就留着利落的“pageboy”短发,后来这发型还被维达·沙宣借鉴了。

她的眉毛是直的,不像别人画得弯弯的显娇媚,再加上身材纤细,看着就像随时能飞起来似的。

1928年的时候,她已经是全球知名的电影明星了,可她对好莱坞那套特别烦。

好莱坞当时对女演员的态度确实不咋地,她不愿意凑那个热闹也能理解。

这时候帕布斯特找来了,帕布斯特之前1925年跟葛丽泰·嘉宝合作过,嘉宝也是那种不咋咋呼呼的演员,所以他跟布鲁克斯一拍即合,把她带到了柏林。

俩人一起拍了《潘多拉的魔盒》和《迷失少女日记》,这两部都是无声电影里的经典,可惜当时因为讲了女同性恋和卖淫的内容,争议特别大。

等她回好莱坞,又出了个事儿,她拒绝演《国民公敌》的女主角,这部戏本来是跟詹姆斯·卡格尼搭档的。

好莱坞那时候就像个“公司小镇”,她这么一拒,算是得罪人了。

到了1930年代,她拍的几部电影都没火起来。

36岁那年,她在自传里说,自己作为一个不成功的女演员,能找到的高薪工作只有当应召女。

无奈之下,她就走了这条路,还好有个叫威廉·S·佩利的客户,这人是CBS的创始人,之后每个月都给她寄支票,一直到去世。

这段经历看着挺让人心酸的,那么有才华的人,居然落到这个地步。

布鲁克斯的好运气,是被法国影评人先发现的。

他们比美国人早10年看出布鲁克斯的好,知道她在美式电影里多重要。

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亨利·朗格卢瓦还说过“没有嘉宝,没有黛德丽,只有路易丝·布鲁克斯”。

这话听着夸张,但确实说出了她的地位。

更巧的是1950年代后期,乔治·伊士曼博物馆的电影策展人詹姆斯·卡德,一直想找布鲁克斯。

有次在资深电影公关约翰·斯普林格家吃饭,卡德说愿意付出一切找她,结果斯普林格说“布鲁克斯就住在对门公寓”。

搞不清这算不算缘分,反正卡德就这么找到了她,还把她带到罗切斯特住,鼓励她写《好莱坞的露露》,算是给她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人生”。

1929年的《迷失少女日记》,是她辉煌时代的收尾。

这部戏虽然没《潘多拉的魔盒》有名,但她的表演一点不差。

戏里她演的蒂姆,一开始是个天真的姑娘,第一次圣餐日出场,家住在父亲药店的楼上。

后来父亲让女仆怀孕还把人赶走,新女仆又引诱父亲,蒂姆在家成了外人。

她跟药店经理迈纳特怀孕后,被家里送进了残酷的“感化院”,之后逃出来进了妓院,还遇到了家族旧友奥斯多夫伯爵。

结局挺讽刺的,奥斯多夫的叔叔娶了她,她成了“濒危少女救助协会”的人,可协会去妓院探访时,她先是装“改革者”,最后还是忍不住发了火。

很显然,这部戏跟《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全围着布鲁克斯演的角色转。

她的银幕存在感太强,根本不适合演配角。

她演的角色虽然是受害者,但一点不软弱,那些想欺负她的男人,最后都自食恶果。

布鲁克斯自己说过“电影的伟大艺术不在于面部和身体的描述性动作,而在于以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传递思想和灵魂的运动”。

这话太对了,她就是这么做的。

布鲁克斯这一辈子,从被说“不表演”到成影史传奇,从全球明星到跌入低谷,再到被重新发现,真跟演电影似的。

她的“不表演”其实是最高级的表演,不用刻意装,反而能把灵魂里的东西传出来。

现在再看她的电影,还是觉得特别新鲜,一点不过时。

毫无疑问,她给后来的演员提了个醒,真实的情绪,比花哨的表演更有力量。

罗杰·伊伯特把《潘多拉的魔盒》放进“伟大电影收藏”,也算是给她的才华一个迟到但实在的认可。

来源:财如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