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位在北京土生土长、骨子里透着点“京味儿”的普通市民,最近仗着国庆长假,一路向南,去了一趟心心念念的千年古都——洛阳和开封。原本以为,同是帝都,同属中原,多少会有些相近之处。没想到,下车那一刻起,那股扑面而来的“气质”,就让我这个“老北京”忍不住在心里打了
作为一位在北京土生土长、骨子里透着点“京味儿”的普通市民,最近仗着国庆长假,一路向南,去了一趟心心念念的千年古都——洛阳和开封。原本以为,同是帝都,同属中原,多少会有些相近之处。没想到,下车那一刻起,那股扑面而来的“气质”,就让我这个“老北京”忍不住在心里打了个问号:这俩城市,怎么就差这么远?
说实话,去洛阳和开封之前,我心里是有“底”的。毕竟,咱北京城,那底蕴,那大气,那“范儿”,那是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沉淀下来的,一般地方,还真比不了。但是,谁让我这颗好奇心,总是藏不住呢?听着“洛阳纸贵”、“清明上河图”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再看看旅游宣传片里那古色古香的街景,总觉得,这俩地方,怎么也得沾点咱北京的“帝都气派”吧?
第一站:洛阳——大气磅礴,历史的回响
下了高铁,第一感觉就是……挺安静的。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安静,而是一种自带“厚重感”的宁静。走在路上,发现洛阳的街道宽敞,绿化也做得不错,不像有些城市,一上来就给你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到了龙门石窟,那叫一个震撼!看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窟造像,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时间的力量”。那些佛像,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庄严肃穆,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导游讲到,洛阳曾是十三朝古都,那得多大的气魄才能支撑起这样的辉煌?
在洛阳,我遇到的人,给我的感觉也是挺“实在”的。街边小店的老板,热情但不谄媚,问一句,细细跟你讲,没啥“套路”。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里吃了顿洛阳水席,那菜品,摆盘讲究,味道也不错,关键是,价格公道。服务员阿姨,看到我一脸好奇,还特意给我介绍了每道菜的来历,那股子实在劲儿,让我觉得特别舒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白马寺,看到那些虔诚的香客,他们的眼神里,有种历经磨难后的平和与坚定。导游说,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这儿的文化,早已渗透到洛阳人的骨子里。走在洛阳街头,总能感受到一种“不急不躁”的氛围,仿佛他们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见惯风雨”的淡定。
“老北京”的困惑: 到了洛阳,我心里那个“帝都气派”的滤镜,开始有点松动。这里没有北京那种“我就是中心,你们都得围着我转”的霸气,却有一种“我曾辉煌,现在依旧”的底蕴。这种底蕴,不是那种张扬的炫耀,而是不动声色的沉淀。
第二站:开封——市井烟火,风情万种
告别了洛阳的“厚重”,踏上前往开封的火车。心想着,开封,那可是“东京梦华”啊,是不是会更“热闹”一些?
下了火车,果然,“热闹”劲儿来了!开封的街道,比洛阳要“挤”一点,但这种挤,不是让人烦躁的,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热闹”。特别是到了清明上河园,那简直就是穿越回了北宋!小贩叫卖,游人如织,那股子“市井烟火”味儿,扑面而来。
在开封,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夜市。鼓楼夜市,那叫一个“人间烟火”的极致展现!各种小吃,琳琅满目,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你喊一声“老板,来一份炒凉粉”,那边就热火朝天地给你炒上了。这里的服务员,说话带着一股子“热乎气儿”,跟你拉家常,有时候还会给你推荐一些“地道”的吃法。
我注意到,开封人说话,语速普遍比洛阳人快一点,而且,带着一股子“戏谑”的调调。你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也毫不含糊地接上,脸上那种“乐呵呵”的表情,让你觉得,这地方的人,日子过得挺“滋润”。
在开封,我感觉历史并没有像洛阳那样“压”在你身上,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你在街边吃个灌汤包,就好像在品尝千年前的味道;你在夜市逛一圈,就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里。这里没有那种“仰望历史”的感觉,而是“活在历史”的自在。
“老北京”的再次困惑: 开封的气质,让我想到了北京的胡同里,那种接地气的“京味儿”。但开封更“浓烈”,更“直接”。北京的“范儿”,是一种“见过大场面”后的收敛,而开封的“范儿”,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洒脱。
“气质”之差,深究其源:
为什么俩古都,气质就差这么远?我这个“北京老炮儿”,坐在回去的火车上,一边啃着买来的芝麻糖,一边琢磨。
1. 历史的“厚度”与“温度”: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承载了太多王朝更迭的“厚重”。它经历了太多次的辉煌与衰落,这种历史的“厚度”,让这座城市的人们,骨子里透着一种“沉稳”和“大气”。他们见证了太多,也就更能理解“得失”与“变迁”,所以,他们的气质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淡定”。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那是一段“极尽繁华”的时光。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包容”和“市井生活”的极致。这种历史的“温度”,让开封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更懂得“在热闹中寻找乐趣”。他们的气质里,有一种“乐天”和“热情”。
2. 地理与人文的交融: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四面环山,相对更“内敛”一些。而开封,地势平坦,水系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使得它更“开放”,更容易接纳外界的影响,也更容易将自身文化传播出去。
3. 经济与发展的侧重:
洛阳在近代以来,工业发展也颇具规模,这使得它在保持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有着现代工业城市的“骨架”。而开封,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似乎更侧重于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这种“活化”的方式,让历史仿佛“活”在了当下,也塑造了开封人更具“商业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气质。
4. “帝都”与“都会”的差异: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其“帝都”的地位,赋予了它一种“统治中心”的天然霸气。这种霸气,体现在北京人的“骨气”和“底气”里,也体现在他们身上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
而洛阳和开封,虽然也曾是帝都,但它们更多是作为“历史上的辉煌”被铭记。它们的气质,更多是来自那段辉煌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回响”,而非“当下的话语权”。
“老北京”的升华:
这次洛阳开封之行,让我这个“北京老炮儿”彻底刷新了对“气质”的认知。原来,一座城市的“气质”,不是简单的“高低贵贱”,而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碰撞出的独特印记。
北京的“大气”,是它作为“大国之都”的沉淀;洛阳的“厚重”,是它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沧桑;开封的“烟火”,是它作为“宋都都会”的繁华。它们各有千秋,各有风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离开开封,踏上回北京的高铁,窗外掠过熟悉的风景。我知道,北京的“范儿”,依然是我的根。但我的心里,多了一份对洛阳的敬仰,和一份对开封的热爱。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让我们放下 preconceived notions,去感受每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灵魂”,去理解那些“截然不同”背后的深刻道理。
来源:马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