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后的镇压与防冻水,今年情况大不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4:38 1

摘要:今年11月上旬,我行走在两千亩麦田间,发现大部分田地尚未播种或刚刚开始。与几位农户的交谈中,我们共同关心着几个迫切问题:今年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小麦播种后是否需要镇压?要不要浇防冻水?有些地块播种五六天却仍未见出苗,又是什么原因?苗前封闭除草剂如何使用?

今年11月上旬,我行走在两千亩麦田间,发现大部分田地尚未播种或刚刚开始。与几位农户的交谈中,我们共同关心着几个迫切问题:今年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小麦播种后是否需要镇压?要不要浇防冻水?有些地块播种五六天却仍未见出苗,又是什么原因?苗前封闭除草剂如何使用?

这些问题背后,是大家对今年小麦能否安全越冬的深切担忧。

今年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土壤湿度普遍偏大。镇压操作必须遵循“压干不压湿”的基本原则。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机械压力会进一步压实土壤颗粒,破坏孔隙结构,导致土壤透气性急剧下降。

高湿土壤镇压后会形成“硬壳”,阻碍水分蒸发,维持对根系有害的高湿环境。在土壤过湿或已出现板结的情况下,镇压反而会加剧土壤板结,阻碍种子和幼苗根系呼吸,导致烂种、闷苗甚至死苗。

那么何时可以考虑镇压?只有当土壤湿度显著下降,表土干燥发白,土壤含水量降至18%以下,脚踩有轻微脚印但不起泥条,且表层没有板结时才可谨慎进行。

对于沙壤土,在适度散墒后轻镇压风险相对较小;而粘重土壤则需极其谨慎,通常不建议镇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麦已经出苗且长势正常,一般无需再镇压。

许多农户反映,播种下去五六天了,一点萌发的迹象都没有。这主要是由于今年播种期地温不足,种子萌发速度缓慢。

在正常年份,小麦播种后一周左右可见苗。但今年气温偏低,导致出苗时间延长至十天甚至更长,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忧。

另一个影响出苗的因素是整地质量。今年由于土壤湿度过大,许多地块整地作业困难,导致田面不平、土块过大,这也会影响出苗均匀度。土壤板结会阻碍幼苗出土,需及时破除。

对于播种过深或过浅的地块,也会出现出苗不齐问题。小麦适宜播种深度为3-5厘米,过深会导致幼苗无法顶出地面,过浅则易受干旱影响。

关于是否需要浇防冻水,今年情况较为特殊。大多数地块底墒充足,不需要浇防冻水

防冻水的核心作用是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保证安全越冬,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但今年前期雨水充沛,土壤底墒良好,盲目浇灌反而可能造成土壤结冰,损伤麦苗。

那么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浇防冻水呢?对于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应采用“小白龙”、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特别是那些土块大、秸秆多、整地质量差的地块,以及播种过晚、仅有一根针的弱苗,适时浇灌防冻水有助于安全越冬。

浇冻水的最佳时机是 “夜冻昼消”之时,即日平均气温3℃以上,一般在11月下旬“小雪”前后。浇水应选择晴好天气上午9时至下午4时进行,避免大水漫灌。

苗前封闭除草剂是一项“事半功倍”的除草技术,能有效控制冬前杂草基数。

精细整地是成功封闭的前提。田面必须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型秸秆或土块残留,确保药液能均匀分布形成完整封闭药膜。

土壤墒情是关键因素。药剂需要在湿润土壤中才能活化并形成有效药膜。最佳施药时机为小麦播种后、降雨或灌溉后,地表稍干(人走不沾脚)时立即进行。若土壤干旱,必须先造墒再施药。

严格掌握“播后苗前”这一关键窗口期。建议在小麦播种后3天内完成施药操作。亩用水量应保证在30-50公斤,使用扇形喷头,压力均匀,行走匀速,确保全面覆盖地表。

药剂选择方面,可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选用吡氟酰草胺·丙草胺、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或吡氟酰草胺·二甲戊灵等复配制剂。

施药后需密切关注药效和药害情况。如发现小麦叶片异常发宽、中间发黄,可能是除草剂产生的控旺作用,应及时采取缓解措施。

随着大地即将封冻,麦田管理需抓紧最后窗口期。对于整地质量差、土块大的地块,可在土壤干燥时进行一次镇压,压实土壤,减少寒风直接侵袭根系的风险。对叶龄小、群体不足的弱苗,可趁晴好天气追施速效氮肥,促其转壮。

农业技术需 “看天看地看苗情”。今年冬季气候不确定性大,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气温冷暖起伏显著,发生过程性强降温可能性大。各位农友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管理措施。

这个播种季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管理,相信来年麦田依然能丰收在望。

来源:小毛毛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