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韭韭菜冬季扣棚栽培通过人工调控棚内温、光、水、肥及病虫害环境,打破韭菜自然休眠周期,实现反季节供应,但栽培过程中若管理措施不当,易出现长势弱、品质差(如纤维粗、口感涩)、产量低及病虫害高发等问题。为保障冬季扣棚韭菜优质高产,需围绕“环境调控精准化、水肥管理科学
韭韭菜冬季扣棚栽培通过人工调控棚内温、光、水、肥及病虫害环境,打破韭菜自然休眠周期,实现反季节供应,但栽培过程中若管理措施不当,易出现长势弱、品质差(如纤维粗、口感涩)、产量低及病虫害高发等问题。为保障冬季扣棚韭菜优质高产,需围绕“环境调控精准化、水肥管理科学化、病虫害防控绿色化、田间操作规范化”核心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管理问题。
一、扣棚前准备:筑牢高产基础,避免“先天不足”
扣棚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韭菜越冬后萌发质量与前期生长势能,需重点关注地块清理、种株养护、棚体检修三大核心,杜绝因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后期管理被动。
(一)种株筛选与养护:确保种源健壮
韭菜为多年生宿根作物,冬季扣棚栽培多利用上年定植的健壮种株,种株质量是优质高产的前提。扣棚前15-20天(通常在当地初霜后、土壤封冻前),需对田间种株进行筛选与养护:一是清除田间枯黄叶、病残叶及杂草,避免残体携带病菌、虫卵,减少扣棚后病虫害初侵染源;二是筛选种株,拔除弱株、病株、杂株及过密株,保留株高10-15cm、假茎粗壮、根系发达的健壮植株,确保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后期因密度过大导致长势不均;三是进行种株养护,结合中耕松土施入“越冬基肥”,以腐熟的羊粪、牛粪等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量2000-3000kg),搭配少量磷酸二氢钾(每亩15-20kg),施肥后浅翻土壤5-8cm,使肥土充分混合,同时浇一次“越冬水”(即“封冻水”),水量以浇透耕层、不积水为宜,增强种株抗寒能力,为扣棚后萌发储备养分与水分。
(二)棚体检修与消毒:打造安全生长环境
棚体的密封性、保温性及清洁度,直接影响扣棚后温湿度调控效果与病虫害防控效率,扣棚前7-10天需完成棚体检修与消毒:一是检修棚体结构,检查棚架是否牢固,及时更换锈蚀、断裂的棚杆,避免冬季风雪天气导致棚体坍塌;检查棚膜是否破损、老化,若棚膜透光率低于70%(连续使用2年以上的棚膜需重点检查),需及时更换新棚膜(优先选用透光率高、保温性好的PO防雾滴棚膜),同时修补棚膜破损处,确保棚体密封性,减少热量散失;检查棚内保温设施(如保温被、草苫),确保保温被无破损、覆盖平整,草苫干燥(潮湿草苫会降低保温效果),必要时新增二层膜,提升棚内保温能力。二是做好棚体与土壤消毒,消毒分为“棚内空间消毒”与“土壤消毒”:空间消毒可采用“硫磺熏蒸法”,每亩用硫磺粉2-3kg、锯末4-6kg,混合后分点放置在棚内,点燃后关闭棚门,熏蒸24-36小时,之后通风2-3天,杀灭棚内空气中的病菌(如灰霉病菌、疫病病菌);土壤消毒可采用“石灰氮消毒法”,每亩施入石灰氮50-60kg,结合翻耕混入20-30cm耕层土壤,之后覆盖地膜、封闭棚膜,焖棚10-15天,利用石灰氮分解产生的氰胺类物质,杀灭土壤中的线虫、韭蛆及土传病菌,避免扣棚后韭蛆、根腐病等病虫害高发。
二、扣棚时机与初期管理:把控“临界节点”,促进平稳萌发
扣棚时机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韭菜萌发速度与长势:过早扣棚,外界温度较高,棚内易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种株徒长、抗性下降;过晚扣棚,土壤已封冻,种株受低温胁迫,萌发迟缓,且错过市场早期高价周期。同时,扣棚初期韭菜处于“休眠唤醒-萌发”关键阶段,需精准调控环境,避免环境剧烈变化导致“伤苗”。
(一)精准把握扣棚时机
扣棚时机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日均温、土壤温度)与种株状态综合判断,核心判断标准为“日均温稳定降至5-8℃、土壤5cm地温稳定降至8-10℃,且韭菜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我国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通常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扣棚;东北、西北寒冷地区需提前至10月中旬,且扣棚后需及时覆盖保温被,防止夜间低温冻害;华北南部温暖地区可延迟至11月中旬,避免过早扣棚导致棚内温度过高。
(二)扣棚初期环境调控:“缓醒”为主,避免剧烈变化
扣棚初期(扣棚后1-15天),重点目标是“唤醒休眠种株、促进根系活动”,环境调控需遵循“逐步升温、缓慢保湿”原则:一是温度调控,扣棚后前3天,保持棚内白天温度15-18℃、夜间10-12℃,避免突然升温导致种株“应激反应”;第4-7天,逐步提高白天温度至20-22℃、夜间12-15℃,促进根系吸水吸肥;第8天起,若韭菜开始萌发(假茎伸长、新叶露头),将白天温度稳定在22-25℃、夜间15-18℃,此温度范围为韭菜萌发的最适温度,可加快新叶生长,同时避免温度超过28℃(温度过高易导致叶片徒长、纤维增多,品质下降)。二是湿度调控,扣棚初期需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75%-85%、土壤相对湿度60%-70%:若扣棚前已浇透越冬水,扣棚初期无需浇水,通过封闭棚膜积累土壤湿度;若土壤偏干(5cm耕层手握成团后松开即散),需浇一次“萌动水”,水量宜小(每亩浇水30-40m³),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棚内湿度过高、引发病害;若棚内湿度过高(空气湿度超过90%),需在白天温度较高时(10:00-14:00)通风1-2小时,每次通风30分钟,降低湿度的同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
三、生长期管理:聚焦“优质高产”,精准调控水肥光
扣棚韭菜从萌发至采收,通常需30-40天(根据品种差异略有不同),此阶段为“叶片生长-养分积累”关键期,水肥管理不当易导致“缺肥不长”或“徒长不壮”,光照不足则会导致叶片发黄、口感差,需围绕“促叶、壮茎、保品质”目标,精准调控水肥与光照。
(一)水肥管理:“按需供给,忌偏施氮肥”
韭菜生长期需肥量大,但需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原则,避免偏施氮肥导致叶片徒长、抗病性下降、口感涩;同时,水分管理需“见干见湿,忌积水”,防止根系腐烂。具体管理措施分为三个阶段:
1. 新叶生长期(萌发后1-10天,新叶长至5-8cm):此阶段韭菜以根系生长、新叶分化为主,需肥量较少,重点补充“提苗肥”,每亩随水冲施腐熟的豆饼肥液(豆饼与水按1:10比例发酵后稀释)500-600kg,搭配尿素5-8kg、磷酸二氢钾3-5kg,促进新叶快速伸长;浇水以“湿润土壤”为宜,每亩浇水25-30m³,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0%-65%。
2. 叶片旺长期(新叶长至8-15cm):此阶段韭菜叶片快速生长,需肥需水量大幅增加,需施入“壮叶肥”,每亩随水冲施腐熟的鸡粪肥液(鸡粪与水按1:8比例发酵后稀释)800-1000kg,搭配尿素10-12kg、硫酸钾8-10kg(避免使用氯化钾,韭菜对氯离子敏感,会导致叶片发黄、品质下降);浇水频率增加至每7-10天一次,每亩浇水35-40m³,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0%-75%,确保叶片水分充足、鲜嫩。
3. 采收前7-10天:此阶段韭菜进入“养分积累”期,需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叶片徒长、纤维增多,重点补充钾肥,每亩随水冲施磷酸二氢钾8-10kg、硫酸钾5-6kg,促进叶片养分积累,提升口感与品质;同时减少浇水,采收前3天停止浇水,避免采收时叶片带水,影响储存与运输,且减少棚内湿度,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此外,水肥施用需注意“两点禁忌”:一是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如新鲜鸡粪、羊粪),未腐熟有机肥会在棚内发酵产生氨气,导致韭菜“氨害”(叶片出现焦斑、发黄),同时携带病菌虫卵,增加病虫害风险;二是禁止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会导致棚内空气湿度骤升,引发灰霉病、疫病,且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导致根系腐烂。
(二)光照管理:“保证透光,忌长期遮阴”
韭菜为喜光作物,冬季光照时间短、强度弱,若棚内光照不足,会导致叶片发黄、纤细、光合作用减弱,进而影响产量与品质,需通过“优化棚膜、合理揭盖保温被”保障光照供给:
1. 保持棚膜清洁:冬季棚膜易附着灰尘、雾滴,导致透光率下降(每附着1mm厚灰尘,透光率降低15%-20%),需每周在白天温度较高时(10:00后),用软毛刷或抹布擦拭棚膜内侧(去除雾滴)与外侧(去除灰尘),确保棚膜透光率不低于75%,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
2. 合理揭盖保温被:揭盖时间需结合外界温度与光照强度调整,核心原则是“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同时避免夜间低温冻害”:正常天气下,每天早晨当外界太阳升起、棚内温度开始回升时(通常7:30-8:30),及时揭开保温被,让韭菜接受光照;傍晚当棚内温度降至15℃左右时(通常16:30-17:30),覆盖保温被,防止夜间温度过低。若遇阴天,虽光照强度弱,但仍需揭开保温被(可延迟至9:00后揭开,提前至16:00前覆盖),避免韭菜长期处于黑暗环境,导致叶片黄化、长势弱;若遇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需先加固棚膜与保温被,避免棚体受损,待天气好转后及时揭开保温被,补充光照。
(三)通风管理:“控湿防病,补充二氧化碳”
冬季扣棚后,棚内处于封闭环境,易出现“高温高湿”“二氧化碳不足”两大问题:高温高湿会诱发灰霉病、疫病,二氧化碳不足会抑制韭菜光合作用(韭菜光合作用需消耗二氧化碳,封闭环境下1-2天内二氧化碳浓度即可降至光合作用所需最低值以下),需通过科学通风解决,通风需遵循“适时、适度”原则:
1. 通风时机:正常天气下,通风时间选择在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时(10:00-14:00),此时通风既能降低棚内湿度,又能避免温度过低导致韭菜受冻;若棚内湿度过高(如浇水后、阴天),可在中午温度最高时(12:00左右)通风30-60分钟,快速降低湿度;若棚内二氧化碳不足(韭菜叶片出现轻微发黄、生长缓慢),可在早晨揭开保温被后30分钟,通风15-20分钟,补充外界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
2. 通风强度:通风强度需结合棚内温度调整,初期(棚内温度22-25℃)可将棚膜掀开10-15cm缝隙,通风30分钟;若棚内温度超过28℃,可扩大缝隙至20-30cm,通风1-2小时,直至棚内温度降至25℃以下;傍晚覆盖保温被前,若棚内湿度较高,可掀开5-10cm缝隙,通风15分钟,减少夜间棚内结露(结露易引发病害),但需注意:夜间外界温度低于5℃时,禁止夜间通风,防止低温冻害。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冬季扣棚韭菜因棚内高温高湿、通风条件有限,病虫害发生频率较高,常见病虫害包括“韭蛆、线虫”(地下害虫)、“灰霉病、疫病”(病害),若防治不当,不仅会导致减产,还可能因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品质与食品安全。需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优先、化学防治为辅”原则,重点抓好“预防-监测-防治”全流程管理。
(一)地下害虫防控:聚焦“韭蛆、线虫”,切断传播路径
韭蛆(迟眼蕈蚊幼虫)、线虫是冬季扣棚韭菜的主要地下害虫,危害韭菜根系与假茎,导致植株枯萎、死亡,且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需以“土壤消毒预防+生长期诱杀/灌根”为主:
1. 预防措施:扣棚前的土壤消毒(石灰氮消毒法)是防控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措施,可杀灭土壤中90%以上的韭蛆卵、线虫幼虫;同时,扣棚后在棚内四周、门口放置“黄板”(每亩放置20-30块,高度与韭菜叶片平齐),诱杀韭蛆成虫(迟眼蕈蚊),减少成虫产卵量;此外,避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防止有机肥携带韭蛆卵、线虫。
2. 防治措施:若生长期发现地下害虫(表现为韭菜植株萎蔫、拔出后根系有虫蛀痕迹、土壤中可见白色幼虫),优先采用绿色防治方法:一是“毒饵诱杀”,每亩用炒香的麦麸5-8kg,混合50%辛硫磷乳油(稀释100倍),拌匀后撒在韭菜行间,诱杀韭蛆成虫与幼虫;二是“生物制剂灌根”,每亩用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或0.5%苦参碱水剂(稀释300倍),采用滴灌或灌根方式(每株灌药液200-300ml),间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次,杀灭幼虫,且无农药残留风险。若害虫发生严重,需采用化学防治时,需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40%毒死蜱乳油,稀释800倍),灌根后需间隔7天以上方可采收,严禁采收前3天内使用化学农药,避免残留超标。
(二)病害防控:聚焦“灰霉病、疫病”,控制温湿是核心
灰霉病、疫病是冬季扣棚韭菜的主要病害,均与棚内高湿环境密切相关:灰霉病表现为叶片出现白色霉层、腐烂,疫病表现为叶片基部缢缩、腐烂,有白色絮状霉层,需以“控湿预防+药剂防治”为主:
1. 预防措施:核心是控制棚内湿度,通过科学浇水(滴灌、膜下暗灌,忌大水漫灌)、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清除病残叶(减少初侵染源),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在韭菜萌发后,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稀释800倍),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600倍),每隔10-15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2次,进行预防性药剂保护。
2. 防治措施:若发现病害,需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避免病害扩散;之后针对性施用药剂:防治灰霉病,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或40%嘧霉胺悬浮剂(稀释800倍),喷雾时重点喷洒叶片背面与行间,间隔7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2-3次;防治疫病,选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稀释600倍),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喷雾同时结合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00ml),提升防治效果,同样需注意:采收前7天停止使用化学药剂,确保食品安全。
五、采收与采后管理:“适时采收,养根促下茬”
冬季扣棚韭菜采收时机与采后管理,不仅影响当期产量与品质,还会影响下茬韭菜生长(韭菜为多茬采收作物,冬季通常可采收2-3茬),需做到“适时采收、科学养根”,避免“过度采收”导致种株衰退。
(一)适时采收
采收时机需结合韭菜长势、市场需求综合判断,核心标准为“叶片长至25-30cm、假茎粗壮、叶片鲜嫩,且未出现老化(叶片尖端发黄、纤维增多)”。冬季扣棚韭菜第一茬采收时间通常在扣棚后30-40天,第二茬在第一茬采收后25-30天,第三茬在第二茬采收后30-35天(后期温度降低,生长周期延长)。采收时间选择在早晨(7:00-8:00),此时韭菜叶片水分充足、鲜嫩,品质最佳,且棚内温度较低,采收后不易失水变质;采收时用锋利的镰刀,在距离地面2-3cm处切割(切割过高会导致下茬韭菜萌发迟缓,切割过低会损伤鳞茎与根系,影响养根),切割后及时清理田间残叶,避免残叶腐烂引发病害。
(二)采后养根管理
采后养根是保障下茬韭菜优质高产的关键,若采后不注重养根,会导致种株养分耗尽,下茬韭菜长势弱、产量低,具体措施包括:
1. 及时追肥:采收后1-2天内,每亩施入“养根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羊粪1000-1500kg),搭配尿素8-10kg、磷酸二氢钾6-8kg,施肥后浅翻土壤3-5cm,使肥土混合,补充采收消耗的养分,促进根系恢复。
2. 合理浇水:追肥后及时浇一次“养根水”,每亩浇水30-35m³,采用滴灌方式,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5%-70%,为根系生长提供充足水分,避免土壤干旱导致根系萎缩。
3. 调控环境:采后前3天,保持棚内白天温度18-20℃、夜间12-15℃,促进根系活动;3天后恢复正常生长期温度(白天22-25℃、夜间15-18℃),同时保持正常通风与光照,为下茬韭菜萌发积累养分。
4. 控制采收次数:冬季扣棚韭菜通常采收2-3茬即可,若过度采收(超过3茬),会导致种株鳞茎养分耗尽,春季返青困难,且后期韭菜品质(口感、鲜嫩度)大幅下降,经济效益反而降低。
六、总结
冬季扣棚韭菜优质高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贯穿“扣棚前-扣棚初期-生长期-采收后”全周期,核心在于“精准调控环境、科学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病虫害、合理采收养根”。其中,扣棚前的种株养护与棚体消毒是基础,扣棚初期的“缓醒”调控是关键,生长期的水肥光精准管理是核心,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保障,采收后的养根管理是延续。只有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避免“重产量、轻品质”“重防治、轻预防”的误区,才能实现冬季扣棚韭菜“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目标,提升种植经济效益。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