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出苗期是其生长周期的关键起始阶段,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核心器官,其色泽与长势直接决定了幼苗养分积累效率,进而影响后续分蘖、拔节及最终产量。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现象频发,若未及时诊断与干预,易导致幼苗弱苗、死苗,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给小麦生产带
小麦出苗期是其生长周期的关键起始阶段,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核心器官,其色泽与长势直接决定了幼苗养分积累效率,进而影响后续分蘖、拔节及最终产量。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现象频发,若未及时诊断与干预,易导致幼苗弱苗、死苗,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给小麦生产带来显著损失。本文将系统剖析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核心原因,针对性提出科学预防办法,为农业生产从业者提供实操性指导。
一、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主要原因
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生物危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或单一因素主导的结果,需结合田间实际场景精准判断,具体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土壤环境不适:根系吸收受阻的“基础诱因”
土壤是小麦幼苗生长的“养分供给库”与“根系栖息地”,土壤理化性质异常或养分失衡,会直接导致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与养分,进而引发叶片发黄,此类问题在新垦田、连作田及改良不彻底的盐碱田中尤为突出。
1. 土壤养分匮乏或失衡:小麦出苗后对氮素、磷素需求迫切,若基肥中氮素施用不足,或磷素缺失,会直接导致叶片发黄。其中,氮素不足表现为全株叶片均匀发黄,从下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变薄、无光泽;磷素不足则表现为叶片呈紫红色或暗黄色,尤其叶尖、叶缘部位明显,幼苗生长迟缓,根系短小且须根少,即便土壤中有充足氮素,也因根系吸收能力弱而无法利用。此外,土壤中锌、硼等微量元素缺失,也会引发特异性发黄,如锌元素不足时,叶片出现白色条纹,随后条纹部位逐渐发黄、干枯。
2. 土壤理化性质异常:一是土壤盐碱化,盐碱地中钠离子、氯离子等有害离子浓度过高,会破坏小麦根系细胞膜结构,导致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叶片先出现萎蔫,随后边缘发黄、焦枯,严重时全株枯死,且田间发黄区域多呈斑块状,与盐碱分布区域一致;二是土壤板结,长期不深耕、过量施用化肥且有机肥不足,会导致土壤表层紧实,孔隙度降低,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吸水吸肥受阻,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田间浇水后或雨后,板结区域发黄现象更明显;三是土壤湿涝或干旱,土壤湿涝时,田间积水淹没根系,根系缺氧窒息,无法吸收养分,叶片先发黄、后萎蔫,根系呈褐色腐烂状;土壤干旱时,水分不足导致养分无法溶解,根系无法吸收,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卷曲,下部老叶先干枯,且田间发黄呈连片或点状分布,与土壤墒情较差区域吻合。
(二)气候条件不利:幼苗生长受抑的“外部推手”
小麦出苗后抗逆能力较弱,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剧烈变化或持续异常,会打破幼苗正常生理代谢平衡,导致叶片发黄,此类问题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特点,难以通过田间管理完全规避,需提前预判应对。
1. 温度骤变或持续低温:小麦出苗适宜温度为15-20℃,若出苗后遭遇“倒春寒”(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降温至0℃以下)或冬季持续低温(低于-5℃且无积雪覆盖),会导致幼苗细胞结冰、破裂,叶片组织受损,先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斑点扩大、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干枯、幼苗冻伤。此外,秋季播种过早,若后期温度持续偏高,幼苗生长过快,抗寒能力下降,入冬后也易因低温导致叶片发黄。
2. 光照不足或降水异常:一是光照不足,若出苗后长期阴雨天气,光照时间短、强度弱,小麦光合作用效率大幅下降,养分积累不足,叶片无法合成足够叶绿素,呈现淡绿色或黄色,幼苗生长细弱、易倒伏;二是降水异常,持续暴雨会导致田间积水,引发湿涝型发黄,与土壤湿涝症状一致;而长期无降水且未及时灌溉,会导致土壤干旱,引发干旱型发黄,且干旱与光照不足叠加时,叶片发黄速度更快、程度更重。
(三)栽培管理不当:人为操作引发的“可控因素”
栽培管理是影响小麦出苗后长势的关键人为因素,从播种到出苗后的灌溉、施肥、除草等环节,若操作不当,均可能导致叶片发黄,此类问题可通过规范管理流程有效避免,也是生产中预防叶片发黄的重点管控方向。
1. 播种环节操作失误:一是播种深度不当,小麦适宜播种深度为3-5cm,若播种过深,幼苗出土时需消耗大量养分,导致出苗后幼苗瘦弱、叶片发黄,且出苗时间推迟,田间出苗不齐;若播种过浅,种子易受干旱、低温影响,根系无法深扎,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弱,叶片也会发黄、卷曲,且幼苗抗倒伏能力差;二是播种密度过大,播种量超过适宜范围(常规小麦品种适宜播种量为15-20kg/亩),幼苗出土后相互争夺光照、水分与养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下部叶片因光照不足、养分匮乏而发黄,且易引发病害;三是种子处理不当,播种前未对种子进行精选,种子中混杂瘪粒、病粒,出苗后幼苗先天养分不足,叶片发黄、生长迟缓;或种子包衣剂选用不当、用量过多,会对幼苗产生药害,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随后斑点连成片状,叶片枯萎。
2. 出苗后管理不规范:一是灌溉时机与水量不当,出苗后若盲目灌溉,如土壤墒情充足时仍大量浇水,会导致田间湿涝,根系缺氧发黄;或灌溉时水温过低(如春季灌溉未避开低温时段),会刺激根系,导致根系吸收能力暂时下降,叶片短期发黄。二是施肥方式不合理,出苗后追施氮肥时,若用量过大,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系细胞失水,引发“烧根”,叶片先发黄、后焦枯;或追施化肥时,肥料直接接触根系,未与土壤混合,也会导致“烧根”发黄;此外,长期单施化肥、不施有机肥,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理化性质变差,间接引发叶片发黄。三是除草药剂使用不当,出苗后喷施除草剂时,若药剂选用错误(如将玉米除草剂误用于小麦田)、用药量过大,或在幼苗弱苗期、低温阴雨天气喷施,会对小麦产生药害,叶片出现黄色条纹、斑点,严重时叶片枯萎、幼苗死亡,且药害型发黄多呈连片分布,与喷施除草剂的区域一致。
(四)生物危害影响:病虫害侵袭导致的“破坏因素”
小麦出苗后,易遭受地下害虫、地上害虫及真菌性病害的侵袭,病虫害会直接破坏幼苗组织或掠夺养分,导致叶片发黄,此类问题需通过提前预防、及时防治,避免危害扩散,减少叶片发黄造成的损失。
1. 害虫危害:一是地下害虫危害,主要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此类害虫在土壤中活动,啃食小麦幼苗的根系或茎基部,导致根系受损、无法吸收养分,叶片先发黄、后萎蔫,拔出幼苗可见根系有啃食痕迹,严重时根系被啃断,幼苗枯死,田间发黄区域呈点状或片状,且易出现缺苗断垄;二是地上害虫危害,主要包括蚜虫、红蜘蛛等,蚜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发黄,且排泄物会污染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红蜘蛛以叶片汁液为食,叶片受害后先出现白色小点,随后小点扩大、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2. 病害影响:小麦出苗后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根腐病、锈病等,均会导致叶片发黄。其中,纹枯病主要危害茎基部与叶片,叶片受害后出现褐色斑点,随后斑点扩大呈云纹状,叶片逐渐发黄、枯萎;根腐病主要危害根系与叶片,根系受害后呈褐色腐烂,叶片受害后出现褐色梭形斑点,斑点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随后叶片发黄、干枯;锈病(主要为叶锈病)危害叶片,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黄色孢子堆,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色粉末,叶片失绿发黄,严重时全株叶片枯萎。
(五)轮作与连作问题:土壤连作障碍引发的“累积因素”
小麦长期连作(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小麦超过3年),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害虫卵量累积,且小麦对特定养分(如氮、磷、锌)的持续吸收,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引发“连作障碍”,进而导致出苗后叶片发黄,此类问题在规模化种植地块中较为常见,需通过轮作倒茬有效缓解。
连作引发的叶片发黄,多表现为逐年加重趋势,第一年可能仅少数植株叶片轻微发黄,后续年份发黄植株比例逐渐增加,且伴随病虫害发生频率升高(如纹枯病、蛴螬危害加重),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如板结、养分失衡),即便加强施肥、灌溉管理,叶片发黄问题也难以彻底解决,需结合轮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二、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科学预防办法
针对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五大类原因,预防工作需遵循“源头管控、分类施策、全程覆盖”的原则,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播种环节的规范操作,再到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形成全流程预防体系,同时兼顾气候应对与生物危害防控,最大程度降低叶片发黄发生率,保障小麦幼苗健壮生长。
(一)优化土壤环境:筑牢幼苗生长“基础保障”
土壤环境的改善需从播种前入手,通过深耕、施肥、改良等措施,优化土壤理化性质,补充土壤养分,为小麦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从源头减少因土壤问题引发的叶片发黄。
1.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一是针对盐碱地,播种前可通过施用石膏、脱硫石膏等改良剂,降低土壤盐碱度;同时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的秸秆、农家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与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有害离子对根系的危害,一般每亩施用量为2000-3000kg;二是针对土壤板结地块,播种前进行深耕作业,深耕深度为25-30cm,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根系深扎;深耕后及时耙耱,平整土地,避免土壤表层再次板结;三是针对易涝地块,播种前规划并开挖田间排水沟,沟深30-40cm、沟宽20-30cm,确保雨后田间积水能及时排出,避免湿涝引发根系缺氧发黄。
2. 平衡补充土壤养分:播种前结合深耕,施用足量、全面的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实现养分均衡供给。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30-40kg、尿素10-15kg、过磷酸钙50-60kg;若土壤检测显示锌、硼等微量元素缺失,可每亩增施硫酸锌1-2kg、硼砂0.5-1kg,与基肥混合均匀后施用,避免微量元素缺失引发的叶片发黄。此外,播种前可对土壤进行取样检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调整基肥配方,实现精准施肥,避免养分失衡。
(二)应对不利气候:做好预判与应急防护
针对气候因素引发的叶片发黄,需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气候预判,结合小麦生长阶段,采取应急防护措施,降低气候异常对幼苗的影响,减少叶片发黄发生率。
1. 应对温度异常:一是预防低温危害,秋季播种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免播种过早导致幼苗生长过快、抗寒能力下降;冬季来临前,若土壤墒情不足,及时灌溉“越冬水”,提高土壤温度,增强幼苗抗寒能力;春季若预报有“倒春寒”,提前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为0.2%-0.3%),增强幼苗抗逆能力,或在低温来临前田间熏烟,提升田间局部温度,减轻低温危害;低温过后,及时检查幼苗长势,对轻微发黄的幼苗,喷施氨基酸叶面肥,促进叶片恢复。二是应对高温干旱,夏季播种的冬小麦(部分南方地区)或春季气温骤升时,若土壤墒情不足,及时灌溉,灌溉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段,避免正午高温灌溉,防止水温过高刺激根系;同时,可在田间覆盖秸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降低高温干旱对幼苗的影响。
2. 应对光照与降水异常:一是应对光照不足,若长期阴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排出积水,避免湿涝与光照不足叠加;雨后若田间土壤板结,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呼吸,增强幼苗养分吸收能力,缓解叶片发黄;同时,对光照不足导致的弱苗,喷施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混合溶液(磷酸二氢钾浓度0.2%、尿素浓度0.3%),补充养分,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二是应对降水异常,持续暴雨后,第一时间排出田间积水,积水排出后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长期无降水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确保土壤墒情保持在适宜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防止干旱型发黄。
(三)规范栽培管理:把控全流程操作细节
栽培管理不当是引发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可控因素,需从播种到出苗后的各个管理环节入手,规范操作流程,减少人为失误,确保小麦幼苗健壮生长,这是预防叶片发黄的核心措施。
1. 规范播种环节操作:一是精准控制播种深度与密度,播种前平整土地,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播种深度,土壤墒情好时播种深度为3-4cm,土壤墒情较差时播种深度为4-5cm,避免过深或过浅;播种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确定播种量,常规品种每亩播种量15-20kg,肥力较高地块可适当减少播种量(12-15kg/亩),肥力较低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20-25kg/亩),避免播种密度过大。二是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瘪粒、病粒、杂质,选用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剂用量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避免用量过多产生药害,包衣后的种子晾干后再播种,确保种子活力。
2. 优化出苗后管理措施:一是科学灌溉,出苗后定期检查土壤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及时灌溉,灌溉采用小水漫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春季灌溉避开低温时段(气温低于10℃时不灌溉),防止水温过低刺激根系;灌溉后若土壤板结,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透气性。二是合理施肥,出苗后追施氮肥时,根据幼苗长势确定用量,弱苗每亩追施尿素5-8kg,壮苗每亩追施尿素3-5kg,追施时采用穴施或沟施,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追施后及时灌溉,促进肥料溶解与根系吸收,避免“烧根”发黄;同时,定期喷施叶面肥,出苗后15-20天,喷施一次0.2%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磷钾元素,增强幼苗抗逆能力,预防叶片发黄。三是安全使用除草剂,出苗后喷施除草剂前,根据小麦品种与田间杂草种类,选用专用除草剂(如防除阔叶杂草选用苯磺隆、防除禾本科杂草选用炔草酯),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用药量,避免用量过大;喷施时间选择在幼苗3-4叶期、气温10-20℃、晴天无风或微风时段,避免在弱苗期、低温阴雨天气喷施;喷施时均匀喷雾,避免重喷或漏喷,若不慎产生药害,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溶液(浓度为0.01%),缓解药害,促进叶片恢复。
(四)防控生物危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生物危害(病虫害)是引发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的重要因素,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播种前的病虫害预防,到出苗后的监测与防治,形成全链条防控体系,避免病虫害扩散引发大面积叶片发黄。
1. 害虫防控:一是地下害虫预防,播种前结合深耕,每亩施用辛硫磷颗粒剂2-3kg,或毒死蜱颗粒剂1.5-2kg,与土壤混合均匀,杀灭土壤中的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播种时采用包衣种子,种衣剂中的杀虫剂成分可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啃食根系;出苗后定期检查田间,若发现地下害虫危害(幼苗萎蔫、发黄,拔出后根系有啃食痕迹),每亩用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或撒施毒饵(用麦麸与辛硫磷乳油混合制成),诱杀地下害虫。二是地上害虫防控,出苗后定期巡查田间,监测蚜虫、红蜘蛛等地上害虫发生情况,当害虫数量达到防治阈值(蚜虫每亩虫量超过500头,红蜘蛛每亩虫量超过100头)时,及时喷施杀虫剂,蚜虫防治可选用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红蜘蛛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施时重点喷洒叶片背面,确保防治效果;同时,田间可种植诱虫植物(如向日葵),吸引害虫集中防治,减少杀虫剂用量。
2. 病害防控:一是病害预防,播种前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对纹枯病、根腐病、锈病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播种后结合灌溉,避免田间湿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出苗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每15-20天喷施一次,预防病害发生。二是病害防治,出苗后若发现病害症状(如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云纹状病斑、黄色孢子堆),及时诊断病害类型,针对性喷施治疗性杀菌剂,纹枯病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重点喷洒茎基部;根腐病防治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锈病防治可选用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喷施时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彻底控制病害扩散,避免叶片持续发黄。
(五)合理轮作倒茬:缓解土壤连作障碍
针对长期连作引发的叶片发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合理轮作倒茬,通过改变种植作物,打破病原菌与害虫的生存循环,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根本上缓解连作障碍,减少叶片发黄发生率。
轮作模式需结合当地种植结构与土壤条件确定,常见的高效轮作模式有以下3种:一是“小麦-玉米”轮作,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深耕土地,种植下一季小麦,该模式可平衡土壤中氮、磷、钾养分消耗,且玉米与小麦的病虫害种类差异较大,可减少病原菌与害虫累积;二是“小麦-大豆”轮作,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小麦收获后种植大豆,大豆收获后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下一季种植小麦时,土壤养分更充足,可有效预防叶片发黄;三是“小麦-棉花”轮作,棉花为深根作物,可吸收土壤深层养分,与小麦(浅根作物)轮作,可充分利用土壤不同层次的养分,避免养分失衡,同时可减少小麦连作引发的病虫害。一般情况下,小麦连作不超过3年,轮作周期以2-3年为宜,确保土壤得到充分休养,减少连作障碍引发的叶片发黄。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