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如何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4本书讲得太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5:30 1

摘要:士人身处“四民之首”,中国从世事到人心各个层面的演变遂常带有“士变”的意味,亦为时代巨变之关键。西潮大规模到来之前,中国学术自身已生出“务为前人所不为”的道咸新学,然而西潮的全面冲击引起士人的思想震荡,导致近代中国学术和社会都渐失重心。

梁启超曾言,近代中国处于“互起互伏,波波相续”的过渡时代。

士人身处“四民之首”,中国从世事到人心各个层面的演变遂常带有“士变”的意味,亦为时代巨变之关键。西潮大规模到来之前,中国学术自身已生出“务为前人所不为”的道咸新学,然而西潮的全面冲击引起士人的思想震荡,导致近代中国学术和社会都渐失重心。

读书人先是面对中西“道出于二”的巨变,旋即又要适应因西方的分裂而呈现“道出于三”的局面,不得不在国家与文化的紧张之中,努力探索中国的主体性。

罗志田教授这本带有通论性质的新著《士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转折》,旨在以“士治”到“士变”的转折为中心,贯通地考察近代中国的世事更迭与人心流转的互动。既希望能在史事中呈现思想的作用,也力图在世变中揭示思想的转折。

2.《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罗志田教授力作重释“辛亥巨变”。

清季的现实困境是,一个小政府的机构,却不得不行使大政府的职能;不仅思想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在政治伦理、行为模式和体制方面,也都缺乏足够的预备。 朝廷如此,民间亦然。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却仓促进行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从废科举到筹备立宪,件件都是以千年计的巨变。今人常说中国人缺乏法制观念,恐怕多是以其心目中某种特定的"法制"概念来反观中国现象。君不见戊戌维新时康有为就呼吁要从根本上一举改变"大经大法",而最主要的反对意见则是动辄曰新法"有违祖制"吗?

双方关注的重心,恰是法与制,以及法制基础上的法治。而当时"变法"一语的产生,并被后人用以概括那一时段的改革议论和举措,都体现了强有力的法制观念。

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3.《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就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出版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和学界关注,三个月内即售完第一版。作为曾经最为庞大的封建文明古国,中国走过了艰难的近代,每一细枝末节的变化,都从神经末梢传至脊髓,影响全身。

今日我们对近代中国的认知,既带有很多想象的意味,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特异性

而且这类特异性已经影响到对近代中国的认知本身。故不仅过渡时代的特异性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因此而产生的独特认知又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都相当值得反思。

或可以说,中国的转身还在继续,却首先是从历史走来。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非常需要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了解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脉络渊源。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故事 。

4.《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修订版):若考察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都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关怀——审视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抗御外侮与国家建构,罗志田教授诠释近代中国政治史之力作。

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

近代西潮东侵,中国士大夫多以为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迄今仍常被引用的名言当然不甚符合史实,却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即不少中国士人逐渐认识到,入侵的西人并不十分想亡中国,却立意要亡中国人的“天下”

用今日的话说,西方入侵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变中国为殖民地,而是要在文化上征服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习惯,以全面控制中国

从根本上言,帝国主义侵略国与被侵略国之间最关键的实质问题是对被侵略地区的全面控制。只要能达到实际的控制,是否直接掠夺领土是次要的。

故其退而采取一种不那么直接的侵略方式,即以条约体系巩固其非正式的间接控制,同时寄希望于文化渗透,以为长久的经济利益铺路。

近代中外条约基本是武力威胁的结果,故所谓“间接控制”并未改变其帝国主义性质。而条约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条文上,而且首先就体现在其主要反映战胜者的意志这一基本精神上。早期的帝国主义研究较多侧重实施侵略的一方,但恐怕更多是被侵略所在地的现实条件,而未必是侵略者的主观意愿,制约甚或决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和特性。如鲁宾逊所说:“有多少被侵略的地方,就有多少种歧异不同的帝国主义。”

在所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要求,即向往统一,这也是北伐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革更大的变化。

本书详论了政局的动荡更迭与隐伏其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既有风云跌宕的大格局,也写到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思想激荡。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近代变革以及它们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感兴趣,本周日这场深度对话将为你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启发。

罗志田、刘永华、李欣然三位教授将亲临现场,与先知书店主编耿海洋一道,从新书《士变》谈起。

期待您的莅临,以书会友,深度交流!

线上直播通道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