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对“Tim相亲”一笑了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0:40 1

摘要:“学历初中,职业是摄影师和视频制作相关,父亲职业是快递相关,目前离异单身,计划购入车房。”继专业摄影教程引发关注后,影视飓风在内容创新上再出“新招”。创始人潘天鸿Tim拿着这样一份简历,走进了杭州相亲角。现场大爷大妈的皱眉摇头尚在情理之中,网络上“扮猪吃老虎”

文/黄蓁

“学历初中,职业是摄影师和视频制作相关,父亲职业是快递相关,目前离异单身,计划购入车房。”继专业摄影教程引发关注后,影视飓风在内容创新上再出“新招”。创始人潘天鸿Tim拿着这样一份简历,走进了杭州相亲角。现场大爷大妈的皱眉摇头尚在情理之中,网络上“扮猪吃老虎”“耍猴式炒作”的声讨却来得格外汹涌。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言感到“被冒犯”。可这不是真正的相亲,分明只是一档节目创作,真的值得如此上纲上线吗?

厘清争议的前提,是看清事件的本质。Tim在视频中早已解释,自己的简历信息符合真实情况,不存在虚构和欺骗,只是有意地将描述宽泛化。他选择掩盖身份,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相亲市场,这是一次内容形式的新尝试。比起带着“影视飓风创始人”的光环去观察,这样反而能更真实地触碰相亲市场的原生生态。退一步而言,假若Tim亮明真实身份大摇大摆前往,网上恐怕又会响起“炫富引流”“碾压普通人”的批判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舆论困境,恰恰也暴露了部分批判者逻辑的矛盾,以及对公众人物的过度苛责。

这场争议中,多数人的批判都脱离了节目内容本身,将被冒犯的主观感受放置于客观分析上,情绪先于理性,双重标准作祟,这也照见了当下舆论场的浮躁心态。对普通人相亲时夸张实力、包装自己的做法,多数人早已习以为常;可到了Tim这里,简化简历的选择却被贴上了欺骗的标签。有网友怒称这是“装穷人嘲讽穷人”,可视频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贬低普通职业、轻视平凡生活的表述,所谓“嘲讽”更像是部分人敏感心态的投射。

有人质疑这是刻意炒作,可纵观影视飓风的创作历程,其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专业技术和有温度的内容。真正在刷流量博眼球的,是制造对立的无良媒体。它们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推波助澜”,回避内容创新的初衷,忽视Tim以普通人视角观察社会的价值,刻意截取相亲角的冲突片段,放大“大爷大妈不满”“网友怒喷”等情绪化内容,将一次体验尝试,煽动成贫富对立的争议。

拨开这些被刻意制造的对立迷雾,事件更深层地折射出相亲市场的虚荣病灶与社会心态的普遍焦虑化趋势。在相亲角的交流中,大爷大妈们将“学历、车房、职业”作为硬性筛选标准,直白地传递出以物质论高低的功利化倾向,而Tim的低调简历,恰好戳中了这种功利评判的痛点。这让人联想起“底气足的才穿布鞋”的俗语。Tim无需借助物质标签证明自身价值,这份从容与现实中不少相亲者“夸大实力求认可”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也反讽了相亲市场里盛行的虚荣风气。

将个人体验式的内容创作等同于“恶意炒作”党的说辞,既反映出对多元内容形式的接受度低下,也暴露了“非黑即白”的单一化思维。似乎所有偏离传统的创作,都该被贴上不良的标签。另一方面,将Tim的个人体验上升为阶层的嘲讽,实际上是社会贫富差距下焦虑情绪的进一步投射,人们对“公众人物与普通人的互动”产生天然不信任,从而陷入了“过度解读”的怪圈。

回归理性视角,对创作者的评判,应建立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影视飓风长期输出优质的摄影教学内容,他们的相关课程曾让无数爱好者收获满满,推出的纪实节目也曾温暖过许多人。这些长期积累的价值,不该被一场争议轻易抹去。更何况,制造合理的剧情冲突本就是内容创作的常见手法,只要不违背真实、不伤害他人,就应该被包容。反向相亲的核心价值,是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相亲生态,这种创新或许不够完美,但绝不该成为被全盘否定的理由。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可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该被稀释。面对多元的内容创作,我们不必事事上升到道德高度,学会以“一笑了之”的心态包容多元创作,少一些“理中客”式的苛责,多一些换位思考的谅解;少一些被情绪裹挟的冲动,多一些穿透表象的思考,而非被情绪裹挟、被无良媒体误导,成为一点就炸的“鞭炮式”网民。

无论是相亲市场的虚荣,还是网络舆论的浮躁,破解的关键都在于“去标签化”与“重本质”。对创作者,多一份对创新的包容;对他人,多一份客观的体谅;对舆论,多一份理性的审视。这是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真正价值,也是在纷繁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