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夏时节,走进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试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油油的小麦试验田,再向里走,一排排设施蔬菜大棚里,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各类蔬菜绿意正浓、生机勃勃。多年来,这里凭借着完善的科研条件和超强的成果转化力,成为京津
李辉利介绍轮作系列小麦。本报记者 吴苗苗 摄
赵县试验基地的农业物联网展厅。黎炜杰 摄
□本报记者 吴苗苗 实习生 黎炜杰
立夏时节,走进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试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油油的小麦试验田,再向里走,一排排设施蔬菜大棚里,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各类蔬菜绿意正浓、生机勃勃。多年来,这里凭借着完善的科研条件和超强的成果转化力,成为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集中展示着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
强强联手
共筑种业“芯”高地
“这片是轮选103,那片是轮选49,再远些是轮选145,轮选系列小麦品种是中国农科院与我们联合选育的‘麦界明星’,个个都是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等生’。”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试验基地负责人李辉利站在麦浪中轻抚麦穗,对一片片试验田如数家珍。
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故事得从2002年说起。为进一步推动小麦种业创新发展,实现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石家庄市农科院确定了“开门办院”的工作思路,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国家队”,在发挥自身育种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外援”。
“当时,我们院领导多次到北京上门对接,当得知中国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想要在外共建基地,需要稳定的试验田、实验室、种质资源库房时,就马上筹措资金,在赵县试验基地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和综合研发楼,为研发人员提供育种实验室和宿舍。”李辉利说,不仅解决人员的工作和吃住问题,基地还为每个课题组明确了两名辅助人员,负责标准化种植和数据整理工作。
2009年7月中国农科院与石家庄市农科院正式签订基地共建协议。随后的10年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科院、天津市农科院等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相继入驻基地。
这场“科技联姻”结出累累硕果:轮选103品种的小麦在河北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千万亩,占赵县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最新审定的轮选145和轮选49两个品种,也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得到大面积推广。
去年5月,赵县试验基地又迎来好消息,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石家庄工作站在这里揭牌。该工作站是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在河北省设立的唯一一家工作站,也是全国第三个工作站,主要承担重大项目攻关、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发展预测与政策研究、田间课堂培训、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任务。
唱好三地“协奏曲”,共筑种业“芯”高地。石家庄市农科院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新突破,在服务京津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成功培育出一系列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节水优质新品种培育及应用”项目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协同创新
成果落地生“金”
眼下,正是大棚黄瓜成熟上市的时节,石家庄高邑县大营镇后哨营村种植基地每天能有3万斤黄瓜送往石家庄国际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
高邑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科科长庞永超对记者说,口感好、产量高,种子是关键,目前高邑地区90%以上黄瓜品种都是“津优209”,这可是他们从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试验基地淘来的“宝贝”。
原来,2022年高邑县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绿色蔬菜种植,为了挑选优质品种,庞永超带队到赵县参加石家庄市农科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北方农业(蔬菜)科技创新大会”,经过考察、挑选、对比,他们选择了天津市农科院选育的津优系列黄瓜品种。
“以前去展会,拿回一把种子,能不能种成功得碰运气。赵县的展会不光新品种多,而且种好的水果蔬菜就摆在眼前,自己看、自己尝、自己挑,看上哪个品种,直接就与育种单位对接,当年我们就买回来了30万株黄瓜种子。”庞永超说。
记者了解到,石家庄地区是河北省粮菜主产区和高产区,以前石家庄蔬菜基地的传统销售市场在南方,且以果菜类、中低端蔬菜为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面向京津高端消费市场需求增加,石家庄市亟需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发展口感好、风味佳、对储运要求较低的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
“针对石家庄蔬菜种植不成规模、品种不符合京津市场需求等问题,我院打破只专注研究的固有观念,尝试承办‘京石蔬菜产业对接大会’‘中国·北方农业(蔬菜)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承接京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京津石’农业科技成果示范与应用平台。”石家庄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李夕军说。
据介绍,七年来,石家庄市农科院示范展示蔬菜新品种5530个、新成果18项,评价、推介新品种518个,田间验证登记品种443个,发布技术规程4项,集成技术模式5项,合作科研项目5项,召开“京津冀农业高质量发展论坛”6次、组织创新成果展示会7次,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6个,召开技术培训100多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
开展协同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让成果落地生“金”,通过多年探索,石家庄市农科院已经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京津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科研新成果在河北省落地转化。
智慧升级
双向奔赴结硕果
在赵县试验基地的农业物联网展厅,数字化监控平台上展示着基地蔬菜大棚的水肥灌溉、环境感知、病害预警等模块的实时数据。
石家庄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黄媛告诉记者,为了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智能农业技术,从2014年开始,石家庄市农科院就与北京市农科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联合工作站”。十多年间,双方合作先后打造了“赵县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物联网综合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创新示范基地”等。其中,“甘蓝生态无人农场建设”项目中的“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被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
据了解,“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构建了以5G、卫星、雷达、无人机、传感器等为载体的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传感网络,打造了人机智能协作智慧大脑,实现了露地甘蓝耕整地、起垄移栽、水肥灌溉、植保打药和采收的全程智能化无人作业,蔬菜生产管理智能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智能化耕作方式代替了以往经验性的粗放管理,实现了水、肥、药的精准利用,平均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55%,水、肥、药施用量分别减少25%、31%、70%。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接下来,石家庄市农科院积极引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京津冀地区科研机构以及石家庄学院等高校的人才资源、专家团队,开展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智慧设施蔬菜生产管控服务技术一体化等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京津冀智慧农业人才创新高地。”石家庄市农科院总农艺师王拴马说。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