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日,苹果公司官网上架了一款“非必要”的iPhone配件——iPhone Pocket。这款产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爆了市场和社交媒体。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余皓 | 前商业财经资深记者
11月14日,苹果公司官网上架了一款“非必要”的iPhone配件——iPhone Pocket。这款产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爆了市场和社交媒体。
这个与日本时尚品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首次联名合作的手机袋,由两片3D针织布料组成,形似丝袜,短带款售价1299元人民币,长带款售价高达1899元。
这款非刚需产品,上架后极短时间内迅速售罄,其中“肉桂色长款”更是率先抢购一空。
紧接着,二级市场闻风而动。据得物平台数据显示,这款配件迅速登上热搜榜。长款的市场价被迅速炒至2399元,短款也被炒至1699元,最高溢价达500元。
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指出,市场上功能相似的针织手机包售价不足30元,苹果的定价是其60倍。
为什么一款在功能上(装手机)与30元针织包几乎无异的产品,能堂而皇之地卖出60倍的价格并被市场疯抢?这究竟是消费者的“集体非理性”,还是苹果公司“品牌炼金术”的又一次登峰造极?
根据苹果官方新闻稿及媒体报道,这款产品的设计理念极具“禅意”:灵感源自一块布料的概念,它并非简单的裁剪缝合,而是采用了复杂的一体式3D针织工艺,并完整承袭了三宅一生品牌最具标志性的“专利褶皱美学”。
通过与三宅一生的联名,苹果成功地将iPhone Pocket的定价权,从拥挤不堪、利润微薄的“科技配件”领域(市场价格区间几十至几百元),一举跃迁至“轻奢时尚”领域(市场价格区间几千元)。
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苹果制造”的功能品,而是“三宅一生设计”的时尚品。
正如时尚评论所指出的,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当消费者为一款爱马仕的Apple Watch表带支付数千元时,他们购买的早已不是计时功能。同理,当消费者抢购iPhone Pocket时,他们支付的也不是“口袋”的功能。
此外,苹果官网在产品页面明确标注该产品为“限量发售款”。苹果客服随后向媒体证实,此类带有限量标记的产品,意味着售罄之后“将不会再补货”。
这直接催生了二级市场的溢价,当黄牛和投机者开始加价时,一种信号被传递给市场,该产品具有“升值”潜力。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普通消费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害怕错过心理,导致了“肉桂色长款”等热门型号的加速售罄。
iPhone Pocket的“荒诞”定价并非孤例。在科技圈和消费者口中,苹果高价配件所带来的二次收费早已被戏称为“苹果税”。
回顾苹果的产品史,就是一部令人咋舌的“天价配件”史。
2019年,苹果发布Pro Display XDR专业显示器时,其用于支撑显示器的Pro Stand支架,被宣布为单独售卖,价格高达7100元人民币。
同年,苹果为新款Mac Pro主机推出了定制的不锈钢和橡胶轮子套件,方便用户移动机箱。这四个轮子的售价高达5000人民币。
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表明,苹果一直在利用其核心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通过高定价、高利润的专有配件,实现“二次收割”。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智商税”产品,绝非苹果CEO蒂姆·库克的玩票之举,它们共同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板块。
在苹果的财报中,这些配件被归类于“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部门。
根据苹果公司发布的截至2025年9月27日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该部门的财务数据极为亮眼:
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截至2025年9月27日),部门营收为639.4亿人民币。
在整个2025财年,部门的总营收高达2531亿人民币。
2500亿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本身就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公司(如小米、联想)的配件或IoT业务总和。这证明,“配件税”早已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苹果帝国一块不可或缺的“利润压舱石”。
苹果的阳谋,配件即服务
iPhone Pocket上架即售罄,是苹果精密商业布局下的一次“必然”。
它标志着苹果的“品牌税”已经完成了从“功能溢价”(基于生态锁定),到“情感和身份溢价”(基于品牌信仰和社交货币)的跃迁。
最终,苹果卖的从来不是轮子、擦屏布,也不是“袜子”。它卖的是一套集成了功能锁定、身份认同与情感仪式的完整“解决方案”。
只要苹果的生态系统和品牌信仰依然牢不可破,这门高达2500亿元的“配件税”生意,就只会越做越大。
来源:变局TheChan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