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0号14日返航!21号何去何从?22号将升空执行任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7:55 1

摘要:原定本月初返回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由于发生了一次意外而不得不推迟返航。飞船可能受到了空间中微小碎片的撞击,任务的节奏因此被打乱,返回的时间也延迟了。几天的等待并没有白费,又有了新的消息: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11月14日16时左右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着陆点为东

原定本月初返回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由于发生了一次意外而不得不推迟返航。飞船可能受到了空间中微小碎片的撞击,任务的节奏因此被打乱,返回的时间也延迟了。几天的等待并没有白费,又有了新的消息: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11月14日16时左右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着陆点为东风着陆场。

11月5日之前,本来大家是希望有“回家”的直播的,但是前天出了点问题,神舟二十号好像被一个小碎片撞了一下,可能会出问题。官方很快发布了权威的信息:地面和航天员同时进行了影响分析以及风险评估,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决定推迟原定于11月5日的返回计划,这则通报最要紧的两个字就是“安全”。

关于撞伤的是什么,官方没有公布更多的技术细节。业内分析认为,存在局部失压或者泄漏的风险,不查清这些问题就贸然启动返回程序是不行的。太空环境很无情,证据链要完整,风险评估要严。目前的决策思路很明确,即先保人,后处理机器。于是就形成了新的方案:神舟二十号乘组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相当于“座位互换”,先把人安全接回,飞船的后续处理再另外安排。

这就带来一个实际的问题,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还在轨道上,他们名下的“返回座椅”用来迎接新人,自己的返回保障就出现了一段空白。对于这件事情,官方的总体安排就是: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填补空缺,保证在轨乘组始终有应急返回的途径。

外界推测空窗期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节奏会比较紧张。从技术上考虑,神舟二十二号有可能带乘员上天,进行在轨维修,对神舟二十号受损部分进行堵漏或者更换。但是目前这些都属于分析判断,具体的方案还是以官方发布的为准,还没有确定。

很多人都在问在轨维修飞船可靠吗?从航天飞机时代到空间站外修复,在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工具、流程和训练体系了。中国在该方面技术储备不弱,常态化舱外活动以及在轨维护经验比较丰富。只要风险评估通过,就有可能进行在轨维修。关键是要看受损的位置和风险等级,只要修复窗口合适、条件满足,神舟二十号理论上还是能安全完成返回任务的。

东风着陆场的准备工作已经筹备完毕:回收搜索、医疗保障、气象评估、通信链路等各项任务都已经准备就绪,相关的流程已经反复复盘过。三名航天员已经成功返航,安全落地。

这次变动不仅仅是新闻,也是一堂公开的航天安全课。风险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冗余和预案。中国载人航天一直坚持“天上一个、地上一个”的安全模式,神舟二十一号在轨,就意味着神舟二十二号早已做好待命准备。现在把二十二号的发射提到台前,是对在轨乘组安全链条的再一次加强。这套体系不怎么炫技,但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人的命。

公众对于这次“推迟”一般都持接受态度,航天不是赶集,也不是比拼面子。把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到每一道程序中,这背后就是钱、时间、专业三者的结合。按下暂停键之后就是一次全面的风险检查,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地把人送回地面,那就走另一条比较安全的路,这样的决策方式很值得肯定。

也有人担心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在“无船可用”的时候会不会不安全。现有的信息要尽快把二十二号送上天,给二十一号乘组补充保障。发射窗口受多种因素影响,任务节奏尽量缩短,因为应急返回通道必须始终处于准备状态。二十二号是否为空船,有人认为至少应该带一名航天员,进行在轨维修联合作业,会更有效、更稳妥。最后还是要以官方发布为准。

从社会的角度看,该事件让公众对航天所涉及的管理理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航天并不是神话,它是把风险常态化的一种工程方法。这次的应对提供了一个范本:透明发布、快速评估、稳妥变更、全链路保障。公众的焦虑被真实的信息所抚平,航天员的安全得到了制度的保障,这样一种体系感才让人感到安心。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