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武器战略效能重评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2:14 1

摘要:高超音速导弹在广义上,指的是速度超过五倍音速的武器,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而且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机动性极高。高超音速导弹被研发的目的是实现高效快速的火力打击,其概念起源于美国的“一小时打遍全球”。高超音速武器被给予厚望,俄罗斯认为可以凭借其实现非对称战略,在

作者:唐煜皓 周家伟 向李剑彬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

高超音速导弹在广义上,指的是速度超过五倍音速的武器,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而且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机动性极高。高超音速导弹被研发的目的是实现高效快速的火力打击,其概念起源于美国的“一小时打遍全球”。高超音速武器被给予厚望,俄罗斯认为可以凭借其实现非对称战略,在与美国的较量中弯道超车,获得战略优势。但是,俄乌冲突中,高超音速武器在实战中多用于实现战术目的,并未体现出战略武器的价值。因此,需要从技术与实战效果对高超音速武器进行分析,对其战略效能进行重评估。

一、高超音速武器的原理与性能

当前军事强国研发的高超音速打击系统主要呈现两种技术形态,其工程实现和作战效能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种技术路线为助推滑翔式飞行器(HGV,Hypersonic Glide Vehicle),该型武器系统利用多级火箭载具, 可以把无动力滑翔体送至80-100千米的空间,而在动能转换阶段,滑翔体通过独特的气动性与大气相互作用,其飞行轨迹呈现出典型的“钱学森弹道”特征,即借助气动升力和重力势能转换,让飞行器以5-20马赫的速度在大气边缘进行跳跃式滑翔,这种非定常运动模式使得其运动轨迹极其难以预测。俄“匕首”以及“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就是借助HGV进行加速的,“匕首”导弹基于改进型米格-31K截击机平台发射,弹体全长8米,发射重量约4.3吨,最大射程可达2000公里以上,可有效突破现有反导系统。其既可搭载480公斤级侵彻战斗部实施精确打击,也可配置战术核弹头形成战略威慑。而“先锋”导弹的最大速度介于20-27马赫之间,有效射程超过6000km,具备螺旋弹道与随机跳跃复合机动模式,可有效抵御电磁脉冲,其弹头为特殊的分导式多弹头,可一次性装备三枚,是战略威慑极其重要的一种武器。

第二种技术路线为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其核心突破在于突破了超燃冲压推进系统。这类武器在30-40千米的高度依靠自主吸气维持持续动力,典型代表是俄罗斯“锆石”导弹系。俄制“锆石”导弹作为全球首款实战部署的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可在2,000℃高温环境下维持结构完整性。有效射程为400-1000km,最大速度为9马赫,拥有等离子隐身涂层。导弹的多平台适应性使其可兼容垂直发射系统,配合俄军"海洋杀伤链"体系,能对航母战斗群形成立体攻击。与助推滑翔武器相比,HCM的飞行高度较低,在大气层内30千米以下,其配合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使得防御方的雷达预警反应效率降低。

两种技术路线,都可以使飞行器与稠密大气相互作用,激发显著的气动物理效应。当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时,弹体外壳因剧烈气动加热导致周边空气电离,形成包裹弹体的高密度电离层。该等离子层可使入射雷达波衰减,这种电磁遮蔽现象被称作“黑障效应”,形成类似电子战干扰的战术效果。我国古话有“唯快不破”,而高超音速导弹的毁伤效果基本上来自于其极快的速度。高超音速弹头可将洲际导弹射程提高20%,实现全球快速打击。根据实验,1.5kg的高超音速飞行物体就可以完全摧毁一座桥梁,而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完全有能力打击地底十几米的目标,对地底的坚固目标极具威胁。

但是,高超音速导弹并非完全无法防御,现阶段已有几种成熟的防御理论体现。其中一种是“尘埃云”,这种方法通过对指定空域撒布微米级的人工陶瓷微粒,借助大气环流形成持续的阻滞云团,令弹体表面形成灼烧效应,加速表面防护层的快速损耗,从而让弹体在高速中烧蚀解体。相关数据表明,尘埃云可令高超音速弹体温度在0.3s内跃升800k以上,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耗。还有一种就是依靠导弹预警卫星系统,天基战略预警体系在现代空天防御中发挥着中枢神经作用。当搭载核战斗部的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场升空瞬间,部署在轨道的红外预警卫星即启动响应机制,这些太空哨兵可在导弹助推段实现实时捕获,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拦截。

作为战略武器的种种限制

(一)军事效能重评估:突防神话与现实边界

“先锋”导弹的突防能力虽有一定技术优势,但仍存在局限性。该导弹采用涡轮发动机与固体火箭发动机串联布局,最大速度超过 27 马赫,显著快于传统导弹。其高机动性体现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进行大范围机动,包括侧向深度机动和大幅高度机动,从而有效规避敌方防空系统。然而,现有导弹防御系统(如美国“宙斯盾”系统)是针对固定弹道设计的。而“先锋”导弹的随机滑翔轨迹虽使拦截窗口压缩至不足 10 秒,但其在发射阶段,洲际弹道导弹助推器(如 SS - 19“短剑”)会产生可被卫星探测到的尾焰,导致发射意图提前暴露。同时,“先锋”导弹虽可携带百万吨级分导式核弹头,显著增强了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使其成为俄罗斯最强大的核威慑力量之一。但俄罗斯仅部署了 30 枚左右,难以形成规模威慑。另外,该导弹成本高(单枚超 1 亿美元),战备完好率低(不足 85%),进一步限制了其实战效能。“先锋”导弹虽具有战场角色的多功能性,但其灵活性也有所受限。它既能执行核威慑任务,也可搭载常规弹头用于精确打击。不过,其“大气层内外机动”特性主要针对固定目标,对移动目标的打击效能有限,战场灵活性不足。

“先锋”导弹作为一种核战略补充手段,其作用存在着种种限制。一方面,其发射可被探测性且存在反击窗口。“先锋”依赖洲际弹道导弹助推器发射,其尾焰可被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探测到。美国国防情报局评估显示,从发射到弹头分离需 120 秒,美方在此期间有足够时间启动核反击程序。另一方面,“先锋”导弹存在成本高昂,无法规模化装备的困境。俄罗斯每年军费不足 GDP 的4%,难以支撑“先锋”导弹大规模列装。现有的30枚部署量,仅够覆盖美国本土的软目标,对军事基地等硬目标的威慑不足。此外,“先锋”导弹还存在技术扩散的伦理风险,其复合材料与制导技术可能被非国家行为体获取,催生恐怖主义技术突破。2024 年联合国裁军会议已将高超音速武器列为扩散风险最高的类别。

(二)美国应对策略:技术反制与战略调整

为应对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在技术反制方面,美国构建了三重防线。其中,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原计划 2025 年前达 20 马赫滑翔能力,尽管测试遇挫暴露制导问题,但仍反映出美国追求高超音速技术突破的决心,也为后续改进指明方向。滑翔阶段拦截器(GPI)借助天基传感器网络在导弹滑翔段动能撞击,虽 2024 年测试成功率仅40%,但体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创新思维,随着技术迭代,拦截能力有望提升。常规快速打击(CPS)部署于核潜艇与驱逐舰,有“分钟级”全球打击能力,凸显美国军事投送与快速反应优势。虽依赖卫星链路,但美国正强化其安全性,且 CPS 本身就对他国军事战略形成威慑。

在防御体系升级上,美国进行了立体化布局。天基预警网络方面,SBIRS 卫星群可提前 180 秒发现导弹尾焰,这为拦截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时,高功率激光武器作为定向能武器,计划在 2028 年前部署,旨在针对导弹滑翔段实施硬杀伤。此外,美国还推动北约协同防御,将欧洲导弹防御系统(EPAA)与“宙斯盾”系统整合,从而构建起多层拦截网,增强整体防御能力。

在战略层面,美国核战略正经历范式转变,从相互确保摧毁向弹性威慑转变。并且,美国通过部署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如“星链”卫星)和机动发射平台(如“暗鹰”无人机)等手段,来削弱“先锋”导弹的突防优势,以此在战略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因此,“先锋”导弹的技术突破虽然具里程碑意义,但其战略效能被克里姆林宫过度神话。在核威慑体系中,它仅是补充手段而非革命性武器。美国的应对策略表明,高超音速导弹并非致胜法宝——通过多域融合防御与分布式杀伤链,传统核大国仍能维持战略平衡。高超音速武器虽能重塑战场规则,但战略稳定的基石,仍在于大国间的理性博弈与共同安全追求。

三、战术武器无法带来战略优势

(一)射程劣势导致战略威胁不足

除了先锋导弹射程可达6000Km外,俄罗斯其他种类的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较短。据俄罗斯方面数据,“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最大射程2000Km,可以对逼近俄罗斯近海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以及北约重要指挥通讯枢纽、海空军基地等战略目标形成威慑;“锆石”最大射程1000Km,可摧毁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正在研发的“蛇纹岩”最大射程4000Km,旨在摧毁水面目标,尤其是航母目标。由此可见,“匕首”、“锆石”、“蛇纹岩”因射程原因,无法对美国本土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造成任何威胁,虽然对水面舰艇有着较大的威慑力,但仍只能归为战术武器,无法让俄罗斯对美国形成战略优势。

如果有人争论说这些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可以对欧洲造成战略威胁,可以使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军事政治指挥瘫痪。但是,这对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博弈来说,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美国本土仍然高枕无忧。更进一步,北约的指挥体系也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欧洲的军队并没有完全瘫痪。在核威慑方面,高超音速武器和非高超音速的弹道导弹并无差别,一旦俄罗斯对欧洲使用核弹,都会带来对人类来说是毁灭性的核战争。因此,战术级别的高超音速导弹并无法带来战略优势。

实战检验表明效果不尽人意

“匕首”“锆石”等战术高超音速武器除了射程较短、无法对美国形成战略威胁外,事实上并没有达到俄军所宣传的那样“防空导弹完全无法拦截”。从俄乌冲突的实战表现来看,俄军已有的战术高超音速导弹,作战效能仍十分有限。

2022年3月19日,俄国防部宣布,首次采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位于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夫州的一处乌军大型导弹和航空弹药库。2023年3月,俄军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大规模空袭,发射了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2023年5月,乌军宣布首次击落了一枚“匕首”导弹。2023年6月16日,俄罗斯方面为了摧毁乌军的“爱国者”系统,从多个方面发动了猛烈攻击,这次攻击共发射了18枚导弹,其中6枚是“匕首”导弹,然而乌方声称18枚导弹全部被击落。俄罗斯则反驳“匕首”导弹袭击打中并摧毁了多功能雷达站和多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发射装置。2024年3月25日,乌克兰《防务快报》报道,俄使用最新型“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基辅目标,但两枚导弹在基辅上空都被击落。俄罗斯《观点报》则透露,这次打击中,“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从克里米亚附近的舰艇上升空,只用了约3分钟就抵达基辅,飞行速度极快,乌军防空系统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反应。

虽然在高超音速导弹的多次实战攻防中,俄乌双方各执一词,但可以确定的是,俄罗斯现有的高超音速导弹并非如其之前宣传的那样,完全无法感知与防御。进一步分析,战术高超音速导弹的频繁使用,也并未在俄乌冲突中给俄方带来压倒性的优势。在美国情报部门不间断地警告高超音速导弹运载火箭起飞的情况下,乌克兰的政治核心与军事指挥保持稳定运转,并没有遭到任何毁灭性的打击。

受益于飞行速度极快的特性,高超音速导弹从发射到打击敌方决策中心的飞行时间将以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来衡量,且现有防空系统对其的拦截效率较低。高超音速导弹确实存在着对敌方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可能性,但其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明。就算如此,高超音速导弹仍只能算作一种先进的战术武器,并不是能够改变大国战略平衡的“神奇武器”。

来源:中华网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