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该不该“玩”?翟东升掀桌:改变苦哈哈旧观念,该玩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7:00 1

摘要:我们都知道中国穷怕了,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种“苦哈哈”的惯性思维,已经成了眼下经济转型的最大阻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穷怕了,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种“苦哈哈”的惯性思维,已经成了眼下经济转型的最大阻力。

翟东升教授最近的观点可以说是句句带火、句句有火,他掀桌子似的直言:“中国人要学会玩!玩也创造财富!”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这话荒唐,听完逻辑才恍然大悟,这不仅不是放纵,而是战略。

因为说到底今天的中国不缺产能,缺的是敢花钱的底气、愿掏腰包的信心。

咱们中国人向来勤劳节俭,这是传统美德,但也成了消费上的“刹车片”。

而在翟东升看来这个时代的财富,已经不是只靠劳动换取了,而是靠市场活跃度创造的。

用他的话说你玩得精彩,就是在创造新型财富,而核心支点就一个消费。

不是简单的“多买点东西”这么肤浅,而是让消费变成一种社会机制,让年轻人敢花钱,商家敢投资,政府敢扩支。

翟东升提出了“未来起点收入”的概念,意思是给年轻人直接发钱,以刺激消费。

这不是胡说,而是有精密的经济模型支持。

如果政府每发出1万亿给年轻人,可能会带动5000亿的财政税收回流。

这形成了一个“消费-投资-税收”的飞轮,一旦转起来,财政赤字甚至不会明显扩大,反而可能增加经济粘性。

这种大胆的发钱思路,其核心不是“撒钱”,而是用财政杠杆撬动“民间信心”。

这一点翟东升说话极狠:“很多人对国债的恐惧,还停留在1971年金本位时期的思维。”

现在是信用货币的年代,恐惧债务这事本质上是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误解。

别看我们天天说政府背债,其实2020年中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才66%,就算算上地方融资平台,也不过80%不到。

看看美国134%,意大利142%,日本254%,那是我们遥不可及的“债富阶层”。

而且这些国家从没因为发国债而破产,只要债务是用本币定价、由央行掌握发行权,这债务其实就是钱,就是国家信用下注的筹码。

所以在翟东升眼里,问题不是“发不发得起国债”,而是“你拿国债的钱到底做了什么”。

美国把钱拿去救华尔街,中国应当把钱投入年轻人手里,让他们撑起市场,托起科创,写出未来。

有一派担心年轻人一拿到未来起点收入,会嫌工资低、干脏活累活的人更少,制造业怎么办?

翟东升在这里又透底了一个观念颠覆:“人是目的,产业是手段。”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而不是让他们永远待在产线上拧螺丝。

鼓励体力劳动工资上涨,才能倒逼企业投入自动化和研发,产生高附加值岗位。

制造业结构性升级+东亚产业再分工,这就是中国下一步的“全球化新姿态”。

有人问翟东升的思路是不是在重走美国“印钞搞繁荣”的老路?

他说得明明白白,“我们从不盲目学美国,但美国几十年全球领先,也不是全靠瞎折腾。该学的要学,对的要承认。”

美国的问题在于大量印出来的钱补贴给了资本阶层,压根没流入普通家庭口袋,才引发严重贫富分化。

我们要干的是把国债的钱直接打进年轻人账户,而不是托着股市、楼市发疯乱涨。

再配合移民脱籍税、遗产税等机制,就能控制富豪套利、人口结构失衡等负面后果。

政策只补助年轻人,中年人怎么想?尤其是权利集中的中老年男性群体,会不会反对?

翟东升一点不回避,说得极其直白:“给年轻人发钱,不是赏赐,是这个民族对自己未来的投资。”

而给中老年群体,哪怕象征性支持一下最年长的1%,也不是没可能。

这套设计是东亚“集体主义+代际责任”文化逻辑下的集成解,我们都是一体的,把资源优先投进下一代,就是最大程度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共识。

当然这种结构调整不会没代价,但不是不能控。

发钱逐步推进,不会一步到位引发通胀;数字货币打底,实名数据库锁定滥用与跨境套利。

子女人数挂钩补贴额度+超生家长税,防止劣质繁殖;高智能设备+少子化结合,减少对低端进口劳工依赖。

这些配套手段不是想不到,而是有没有勇气干、有没有智慧设计的问题。

这一切我们不是第一次讨论,也不是空口说白话。

过去十几年我们年轻人高学历、低工资、无资产,还有巨大的婚育焦虑、教育负担,已经被榨得差不多了。

什么叫高层次均衡?

就是不再靠牺牲自己人,去稳住和世界的“虚假均势”。

翟东升喊出那句石破天惊的话:“2013年以前,是我们用老百姓的苦撑起世界的盈。”

现在我们得反过来,不是靠大量低福利逼老百姓干活,而是靠扩大本国市场、激活内需消费、从技术红利中分蛋糕,撑起中国下一轮全球竞争力。

真正能做大本土市场、让中国主导世界市场规则的,不是盲目的出口,而是“年轻人愿意花钱,且敢花钱”。

这是制造业的护城河,是财政收入的回流,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该花花、敢玩玩、年轻人不再“苦哈哈”的那一天,才是中国崛起真正稳固的那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张晓健康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