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零点赞”成抑郁诱因,敏感体质如何破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6:43 1

摘要:小张今年三十五岁,在淮安一家公司做编程工作,最近半年他总觉得特别累,不是因为活儿多,而是经常琢磨别人说的话、发的表情,甚至合照里谁笑得不够自然,领导回一个“好”字,他就觉得是在敷衍他,朋友圈点赞少了,他就怀疑自己被屏蔽了,同事拍照时嘴角稍微动了一下,他就开始想

高敏感者被逼成情绪雷达,职场误读成焦虑源头,他们不是矫情是太认真

小张今年三十五岁,在淮安一家公司做编程工作,最近半年他总觉得特别累,不是因为活儿多,而是经常琢磨别人说的话、发的表情,甚至合照里谁笑得不够自然,领导回一个“好”字,他就觉得是在敷衍他,朋友圈点赞少了,他就怀疑自己被屏蔽了,同事拍照时嘴角稍微动了一下,他就开始想象人家是不是在笑话他,这些念头一直在他脑子里转,让他睡不好觉,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四成,最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得了抑郁症。

医生说,这个毛病不是装出来的,小张从小成绩就挺好,但爸妈从来没夸过他,每次考完试都问他那一分是怎么丢的,时间一长,他的大脑就成了一台情绪探测器,对语气、表情、符号这些特别敏感,医学上说,这种人占了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这不是因为他们太脆弱,而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天生就对细节更敏锐,就像是开了省电模式,扛不住大压力,但能捕捉别人注意不到的信息。

现在大家上班沟通都靠微信,小张看到别人回个“嗯”字,就觉得对方冷淡、否定甚至带点敌意,其实同事只是忙着赶任务没空多说,但小张总忍不住琢磨这话里的意思,结果他越想越紧张,别人也觉得他不好相处,这不是小张一个人的问题,现在职场沟通方式变了,当面交流少了,情绪信号没有上下文,误会就多了起来。

治疗时没有依赖药物,医生教给他一些生活技巧,比如收到微信消息不必反复琢磨,也不用急着猜测对方意图,学着培养一点迟钝的感觉,像冻豆腐那样缓冲情绪波动,再找个能放松心情的方式,像是听音乐、散散步或者和朋友聊聊天,三个月过去,小张并没有变得冷淡,而是学会了直接询问对方是否在忙,这样误会也就自然化解了。

这个事情一出来,网上就讨论得特别热闹,心理咨询的预约量增加了六成多,其中00后占到四成,短视频平台上关于“钝感力”和“情绪管理”的内容播放量翻了三倍,B站有个“社恐自救指南”的视频播放超过千万,知乎上一篇“高敏感人群如何生存”的帖子被收藏了五十多万次,四川话那句“莫得事,天塌有高个子顶到”突然就流行起来,年轻人拿它当作一种暗号,意思不是要去逃避什么,而是他们不想再为那些没有必要的猜忌耗费心神。

其实,高敏感的人不是玻璃心,他们是社会的情绪传感器,别人假装没事的时候,他们还在认真读取每条信号,这不是一种毛病,这是一种能力,只是这个时代不太懂得怎么使用它。

来源:杰哥说事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