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把政客、机构领袖和普通民众聚到一起的峰会不算少,但这场以“反疫苗”为核心的集会,却搅动了整个美国医疗体系。
2025年1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办了一场特殊峰会。
这场活动由“儿童健康防御”组织主办,近千人到场参与。
能把政客、机构领袖和普通民众聚到一起的峰会不算少,但这场以“反疫苗”为核心的集会,却搅动了整个美国医疗体系。
峰会的主办者“儿童健康防御”,创始人之一正是如今的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
本来想单纯把它看作一场民间活动,但后来发现,参会名单里藏着不少“大人物”。
佛罗里达州首席卫生官员约瑟夫・拉达波来了,小肯尼迪的妻子谢丽尔・海因斯也到场支持。
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罗恩・约翰逊和肯塔基州参议员兰德・保罗,虽没能亲自出席,却通过远程方式发来了讲话。
这场为期两天的峰会,核心议程很明确。
就是推进“让美国再次健康”运动,计划逐个州突破,最终废除学校里的疫苗强制接种规定。
“儿童健康防御”这名字听着挺正面,但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这个组织长期打着“疫苗安全”的旗号,实际一直在推动反疫苗主张。
峰会上的声音倒是挺分裂。
小肯尼迪本人没到现场,但他之前一直强调,自己并非反疫苗,只是支持疫苗安全。
“儿童健康防御”的首席执行官玛丽・霍兰也跟着附和,说组织真正支持的是“知情同意权”。
如此看来,他们是想给自己的反疫苗行为找个合理借口。
但有些参会者可没这么含蓄。
MAHA研究所联合所长马克・戈顿一开口就亮明态度,他说自己来这场反疫苗会议,就是要传递更激进的观点。
取消儿童疫苗接种方案,才是他真正的诉求。
更让人意外的是,“知情同意行动网络”的CEO德尔・比格特里,居然抛出“上帝是反疫苗者,需要大家发声”的言论。
这种把反疫苗和宗教绑定的说法,怕是很难让人认同。
小肯尼迪的妻子海因斯在峰会上也发了言。
她直言不讳地支持MAHA和“儿童健康防御”的工作,还提到这些组织一直在为“受疫苗伤害的家庭”奔走。
很显然,家属的公开站台,让这场反疫苗峰会的政治意味更浓了。
要说这场峰会能掀起这么大风波,小肯尼迪的身份是关键。
作为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他手里握着联邦医疗体系的主导权。
上任后,他做了两件引发巨大争议的事。
部门员工规模被削减,疫苗咨询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全被他解雇。
理由很简单,他认为这些人对任何疫苗都一味盲从批准。
政治力量的介入,让反疫苗运动不再是边缘声音。
佛罗里达州已经率先行动,9月的时候,该州宣布取消学校疫苗强制接种要求,成为全美首个这么做的州。
听说爱达荷州10月也提交了类似提案,看来这股风气有蔓延的趋势。
除了政客推动,社会上的反疫苗情绪也在扩散。
《华盛顿邮报》和凯泽家庭基金会的民调显示,六分之一的美国父母曾跳过或推迟孩子的部分疫苗。
舆观调查公司的民调更让人揪心,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疫苗会导致自闭症。
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虚假信息的传播。
社交媒体上,篡改的研究数据、编造的疫苗伤害案例被反复转发,利用家长的焦虑心态扩大影响。
反疫苗情绪蔓延的代价,已经实实在在显现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7月发布报告,美国正遭遇30多年来最严重的麻疹疫情。
截至11月4日,20多个州已经确认1681例麻疹病例,患者大多是没接种疫苗的儿童。
不仅仅是麻疹,百日咳发病率也在上升,脊髓灰质炎病例也出现了散发病例。
这些疫情反弹,本是可以避免的。
大量权威研究都证实,疫苗和自闭症没有关联。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综述、美国FDA的疫苗数据库分析,都给出了明确结论。
疫苗接种的益处远大于风险,这是医学领域的共识。
学校疫苗强制接种规定,本质是为了构建群体免疫屏障,保护所有儿童的健康。
搞不清的是,为什么明明有科学依据,反疫苗的声音还能越来越大。
小肯尼迪一边说自己支持疫苗安全,一边却解雇专业的疫苗咨询人员。
这种矛盾的做法,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意图。
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政客把反疫苗和“个人自由”绑定,用这个议题争取选民支持。
个人选择权固然重要,但公共卫生安全不能忽视。
疫苗接种从来都不只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防护网。
当越来越多的人拒绝接种疫苗,易感人群就会面临更大风险。
尤其是儿童,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最需要疫苗的保护。
毫无疑问,美国的反疫苗运动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
这场得州峰会,就是各方力量集结的标志。
小肯尼迪的行政操作、部分州的政策突破、社交媒体的谣言扩散,再加上民众的信任危机,多重因素叠加,让公共卫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单纯的科学科普很难扭转已经固化的认知,政客的推波助澜更让问题复杂化。
或许,重建公众对政府和科学的信任,才是根本之道。
毕竟,当虚假信息比科学真相传播得更快时,受伤的最终是普通民众。
如此看来,美国这场反疫苗风波,不仅是对医疗体系的考验,更是对社会共识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遏制这股风气,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因未接种疫苗而面临健康风险。
疫苗安全值得重视,但以此为借口抵制疫苗,并非明智之举。
来源:一年花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