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岷江之畔,彭祖山下,一幅绿水青山与警务担当交织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生态警务”为抓手,推动警务工作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在彭祖山景区、江口沉银博物馆及全域宣传阵地上持续发力,推动构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文物
岷江之畔,彭祖山下,一幅绿水青山与警务担当交织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生态警务”为抓手,推动警务工作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在彭祖山景区、江口沉银博物馆及全域宣传阵地上持续发力,推动构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文物有人守、宣传有人做”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彭祖山景区不仅是养生胜地,更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之所。彭山区分局紧扣生态保护主线,深化“生态警务”机制,联合林业部门、村社干部、护林员及志愿者构建“多部门协同+全要素联动”的群防群治网络。
为抓实日常宣传,彭山公安深入村庄、社区、学校及景区入口,通过悬挂横幅、发放资料、播放视频、现场讲解等多元方式,普及森林防火法规、野外用火禁令及火灾应对知识;在重点路口设宣传点循环播放防火提示,严禁火种进山。联合多部门成立排查小组,对林区周边农户、工地、墓地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检查,整治违规用火、电线老化等隐患并动态清零。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机制,发动村级治安员定期巡查上报;启动“定点+流动”巡逻机制,加强主干道、观景台等区域的巡查,制止不文明行为并开展服务引导(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次);将网红打卡地纳入巡逻范围,高峰时段联合特巡警驻点执勤并设置警示标识,同步保障游客安全与生态安全。
从“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的民谣传说,到即将开放的江口沉银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彭山历史文化地标,更是生态警务延伸的前沿阵地。公安机关与博物馆管理方密切协作,将文物保护与生态守护有机结合,打造“文保+生态”双线警务模式。
民警联合文保部门常态化巡逻博物馆周边及岷江沿岸,既防范盗掘、破坏文物行为,又紧盯沿江生态状况,严查非法捕捞、倾倒垃圾等问题。依托“河道警长制”,民警定期巡查江岸线,清理违规渔具、劝阻非法垂钓,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在汛期及旅游高峰期,增派警力加强博物馆周边秩序维护与生态引导,确保文物安全与生态环境同步保障。
为提升文保区域生态警务覆盖力,公安机关推行“线上+线下”巡逻模式:线下由民警带队联合群防群治力量巡查,动态检查人员流动、车辆通行;线上实时监测,发现破坏生态或文物安全的可疑行为,民警立即响应处置。此外,还联合文旅部门开展主题宣传,在博物馆周边、景区周边发放生态保护与文物普法手册,引导游客“感受历史厚重,守护绿水青山”。
在生态警务推进过程中,公安机关注重宣传方式创新与传播渠道拓展,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借助“彭祖祖”LOGO,设计“彭祖护生态”系列IP形象,将彭祖的文化符号与民警、护林员、河长等生态守护者的职责深度融合,打造“彭祖小警”“彭祖林护”“彭祖水长”等卡通形象,制作包含主题海报、漫画手册等在内的“彭祖护生态”系列宣传品,在景区、社区、学校广泛发放。在彭祖山景区增设16块“生态警务文化标识”,以漫画形式展现“彭祖劝护生态”“沉银遗址保护”等故事,让群众在游览中接受教育。
线上宣传同步发力,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生态警务宣传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生态普法案例、防火警示片、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同频共振,有效扩大生态保护知识覆盖面,推动形成“指尖传播+实地引导”的全民参与、共同守护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青山环绕的彭山,警灯与晨曦相映,藏蓝脚步与林涛同频。从彭祖山的绿色守护,到江口沉银的文保共融;从传统宣传的“面对面”,到创新宣传的“点对点”,生态警务正以立体维度、创新方式融入彭山的自然肌理与发展脉络。未来,眉山公安将持续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机制、提升能力,为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现代化图景注入更坚实的警务力量。
本网记者 谭广涛
来源:中国警察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