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市里越来越多的食物开始号称低GI。低GI似乎就等于控糖,等于营养好,等于血糖无负担,等于吃了不长胖。除了产品有低GI,整个饮食生活也有低GI风潮:凡是含糖的食物一律不吃,凡是含淀粉的食物一律选择低GI产品,只有肉、鱼、蛋、豆制品和蔬菜可以放心吃。这就是低GI
最近这两年,很多人都熟悉了一个词汇:低GI。
超市里越来越多的食物开始号称低GI。低GI似乎就等于控糖,等于营养好,等于血糖无负担,等于吃了不长胖。除了产品有低GI,整个饮食生活也有低GI风潮:凡是含糖的食物一律不吃,凡是含淀粉的食物一律选择低GI产品,只有肉、鱼、蛋、豆制品和蔬菜可以放心吃。这就是低GI生活。有些人是因为减肥而选择低GI生活,也有些人是因为自己血糖状态不佳而选择低GI生活。但是,选择低GI产品,过低GI生活,当时的确能让餐后血糖保持低位。但是长期而言,这样吃真的就有利于改善血糖吗?
最近预发表在糖尿病领域国际知名期刊《Diabetologia》(糖尿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1],通过证据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不必一味追求低GI、高蛋白,但也不能纵情高GI。在风险人群中,中等蛋白水平和中GI食物的膳食模式,可能对糖前期患者回归健康血糖状态更有益处。
研究者分析了欧洲一项多国合作的大型营养干预研究(PREVIEW)的数据。这项研究的受试者是超重的(BMI在25~30之间)糖尿病前期人士(空腹血糖在5.6–6.9 mmol/L之间, 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之间)。其中大部分是中年人,一共1856人。
这些受试者先接受一个8周的快速减重餐,然后进行长期的膳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时间长达三年。
在减肥8周之后,受试者被随机分到两组当中。HP-LGI 组(933人)吃的是高蛋白、低GI膳食(蛋白质供能比25%,膳食整体GI低于50);MP-MGI组(923人)吃的是中蛋白、中GI膳食(蛋白质供能比15%,GI值在56以上)。
研究中并未限制总热量值,受试者可以自由饮食,但有营养师的指导,提倡吃天然状态、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要求增加蔬菜和水果,吃够膳食纤维,少吃红肉,同时减少添加糖。
主要观察指标是:这些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指标能不能在1~3年中回归到正常状态。次要观察指标是:减肥后的体重和体成分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结果,采纳两种饮食方式的人,体重、体脂率、腰臀比等指标在3年之后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吃中蛋白和中GI膳食的受试者,回归正常血糖状态的人显著更多。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的数据分析提示,在食物质量高、吃够膳食纤维(每天不少于20g)的前提下,摄入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实际上有利于促进血糖回归正常状态。
总之,一味追求高蛋白、低GI的饮食,长期而言,无论对控制体重,还是改善血糖,都没有看到有什么额外的好处。
进入本世纪以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热度居高不下,但糖尿病发病率却在全球一路走高。这个事实提示人们:简单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似乎并不是预防糖尿病的灵丹妙药。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低热量膳食,或高蛋白、低碳水膳食,在短期干预中的确能获得明显效果,但这些研究的时间均不超过半年,长期效果并不清楚。而对于本来不胖的人来说,这些膳食方式几乎不能产生有益效果。
而现在这项研究是大型干预研究,每组人数近千人,膳食干预时间长达3年,这就比那些仅仅干预几周到十几周、只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人的小型或短期研究更有说服力。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在尽量吃天然食物,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的前提下,无需过于恐惧碳水化合物,就能达到改善血糖状况的效果。适度增加全谷杂粮和蔬菜比例,要比完全不吃主食更有利于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除了讨论碳水化合物的数量,碳水化合物的质量也不能忽视。
一项权威汇总分析表明,全谷杂豆中的膳食纤维对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有重要意义,而食物GI值低并不意味着防病效果一定更好[5]。还有我国研究发现,在49%~56%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时,新发糖尿病风险最低;全谷物等优质碳水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只需达到5%,便足以有利于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另一方面,精白米面等低质量碳水化合物也并非越少越好,在占供能比的40%左右时,新发糖尿病风险达到最低点[6]。这就意味着,主食可以正常吃。无需每天只吃全谷杂粮,只需经常吃,和精白米面混合食用,就可以实现健康效益。所以,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杂豆,并不要求百分之百全谷物,是非常合理的。
总之,多项研究一致证实:在膳食中,大约一半的热量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主食中有一部分全谷杂豆,吃足够的蔬菜和蛋白质食物,让整体膳食处于中GI的状态,就是最理想的吃法。这么吃,既降低糖尿病风险,又降低全因死亡率。
可能说到这里会有人问:你说50%的碳水供能比最好,相当于吃多少主食呢?
对一个每天平均吃1800千卡热量的成年女性来说,5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折换成粮食,相当于每天吃225克纯淀粉,相当于生重300克的大米,熟重690克的大米饭!即便按1600千卡来算,也相当于每天吃200克纯淀粉,相当于生重267克的大米,熟重613克的大米饭。听到这个数据,很多人立刻就炸了:那也太可怕地多了......简直不敢想象!
其实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女性的正常食量,而且干体力活的人还要再加量。只要有足够的运动,就足以避免多吃主食之后甘油三酯上升之类问题。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状态:大量体力活动+大量包含杂粮薯类的主食 = 良好的胰岛素敏感性 + 优秀的脑力、耐力和体能。
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年轻女性一餐只吃熟重100克的半小碗米饭,如果不吃其他食物来弥补,热量真的是太少了。
一方面,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体力必然下降。日常就不太喜欢运动,肌肉薄弱,总想懒着。如果吃这么点主食还要运动。那么必然会发生身体试图节能,容易疲乏、身体怕冷的情况,然后,就被说成是“虚寒”,然后更加这不敢吃那不敢吃,身体更加虚寒......另一方面,吃这么少的主食,难免就会在两餐之间有点饿,想喝甜饮,想吃零食。最后吃进去的东西营养更差,还不如好好吃米饭馒头小米饭燕麦片之类无糖无油的主食呢。最后想说的是:前面提到的这项研究,是在欧洲国家做的。和亚洲居民相比,欧洲居民普遍吃碳水食物偏少,而且经过多年妖魔化碳水教育之后,即便让放开吃,吃的总量还是有点少。低GI组和中GI组之间的实际碳水供能比只差6个百分点。如果膳食中的碳水比例再高一些,如果体力活动有差异,那么对糖尿病前期回归的效果会是什么影响呢?这就要期待亚洲国家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啦。
相关研究:
1 Zhu R, Guo J, Huttunen-Lenz M,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quality on prediabetes remission: results from the PREVIEW randomised multi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trial. Diabetologia, 2025, Online ahead of print.
2 Dehghan M, Mente A, Zhang X, et al.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7,390(10107):2050-2062.
3 Seidelmann SB, Claggett B, Cheng S,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9): e419-e428.
4 Restricted carbohydrate diets below 45% energy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mortality i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18.
5 Reynolds A, Mann J, Cummings J, et al.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J]. The Lancet, 2019, 393(10170):434-445.
6 Zhou C, Zhang Z, Liu M,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 Metabolism. 2021, 123:154865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来源:夜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