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逝世,享年100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6:01 1

摘要: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12日12点35分,在贵阳逝世,享年100岁。

“革命路上共努力”——深切缅怀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

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王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12日12点35分,在贵阳逝世,享年100岁。

他出身江南,转战东北,却又远赴贵州大山,毕生为航空发动机事业谋发展,推动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发动机改进研制,守护祖国的蓝天将近半个世纪……他就是王新民,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原航空部劳动模范、中国航发黎阳动力首任厂长。

01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代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而这一代人又创造了一个时代。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困难时期的磨难,他们的生命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王新民,原名王积镛,又名王夷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农学,希望农业救国,让国人不再忍受饥饿。在校期间,他组织学生社团,出版抗日进步刊物,并于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根据组织安排,他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学习航海。1948年冬,王新民进入苏北解放区,参与支援渡江战役、解放上海。

1954年,响应国家建设航空工业的号召,作为地方干部的王新民北上沈阳,投身初创的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

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帷幕。

1966年3月,时任沈阳黎明发动机厂总冶金师的王新民被组织选派赴贵州三线主持筹建黎阳发动机厂,并担任黎阳厂首任厂长。

三线创业,生活虽然清苦,但老一辈创业者热情高涨,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小山沟,王新民等带领大家挖土方、搬砖瓦、铺管道、拉电缆、平场地、安设备。

王新民与当地农民劳动归来

刚刚搬卸入库完一车皮的炸药箱,又冒雨抢卸水泥,雨水夹杂着汗水……在雪花飞舞的寒冬腊月,王新民与大家一起赤脚在水塘里修涵洞,人山人海的工地,加油的号子声阵阵响起。

为了早投产,王新民带着大家顶风冒雨边建设、边生产、边设计,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挑灯夜战拌砂浆、修宿舍。住着牛棚干打垒,忍着湿寒和燥热,他与村民们一起干农活,到家里做群众工作。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们硬是在崇山峻岭间挖出了一条条道路,实现了“三通一平”,使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菜花峡谷。

“汽笛声就是命令,卡车一到,大家全然不顾泥泞的脚下,冲上前搬运,肩头磨肿了,衣服磨破了,硬是咬着牙坚持。”王新民曾回忆道,“当时建三线,我们这批三线人有着压倒一切困难的气势,不怕艰难困苦,硬是在石头缝里建厂并生产出产品。”

02

铸利剑以安国邦

建设航空强国,让航空动力腾飞,这是每一个航发人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梦想。王新民也不例外。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发动机研制起步较晚,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短差距?用王新民的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新民坚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任何创新及改进产品都必须从生产第一线实践中认识和产生。

1975年,他邀请师昌绪院士来贵州进行发动机叶片联合攻关。经过半年攻关,全面制定了工艺文件验收标准,发动机寿命从50小时延长到100小时、200小时及至300小时,后又改进为三大孔陶瓷型芯,进一步改善了高压涡轮的工作条件,推广应用到多个发动机型号中。精铸涡轮叶片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王新民向航空部申请专项经费,建起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精铸叶片厂房。

1978年,黎阳与实力雄厚的大厂竞争涡喷-13发动机的研制机会,王新民在航空部党组扩大会上力排众议,他说:“这么重要的任务,必须放在战略后方——三线企业干,不然国家要建三线企业干什么。”由此,黎阳厂争取到合作研制的机会,后从部分研制扩展至整机生产,该型发动机成功配装歼-7E飞机。

1984年,涡喷-13发动机配装新型歼击机即将首飞,因大胆采用铸钛机匣以减轻重量,该型发动机一度备受争议,王新民及温俊峰等在评审会上以自己的生命作了保证,发动机是可以保证首飞成功的!

王新民在工作现场

跑道上,发动机加力打开,强大的推力把飞机推上云霄,飞机的翅膀迎着太阳闪闪发光……“首飞成功了!”

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王新民却浑身乏力,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了。他松开手,发现手心里全是汗。“首飞前的晚上,我夜不能寐,早晨起床发现两鬓多了两缕白发。”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1990年,涡喷-13发动机配装新型歼击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王新民的带领下,经过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黎阳在生产生活相当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成为为主力机型配套的重要企业。经过60年的奋斗,黎阳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管理和质量体系,写下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上壮丽的篇章。

03

为祖国添砖加瓦

“我们期待看到,由我们栽下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在日记中,王新民这样写道。

在黎阳的岁月,是王新民一生中最艰难也最怀念的岁月,这里是他的心灵寄托之地,也是他始终牵挂的地方。

建厂时期,条件艰苦,职工们昼夜辛劳,没有条件理发,王新民便拿出自己从沈阳带来的工具,承担起为大家理发的任务;在攀谈中,他得知部分职工留在沈阳的亲人生活艰苦,他便托人给职工家属送去粮票、带其就医;为了给前来黎阳进行叶片攻关的外地专家做好后勤保障,他一到周日就去镇上用自己的钱购买肉菜改善专家生活……

革命路上共努力

十二年风雨共舟,今日里离别在即;

为祖国添砖加瓦,为建设展翅高飞。

红旗飘飘风雷动,天降大任东风烈;

恨美帝到处猖獗,建革命基地紧急。

雷锋王杰焦裕禄,主席思想学真切;

立大志吃下军品,望内地红旗林立;

一杆红旗两地插,革命路上共努力。

——王新民作于1966年3月

耄耋之年,他常常不辞辛劳颠簸几十公里回“家”看看。在企业发生困难的时候,他激励黎阳广大职工要坚定信心、充满希望;在企业发展向好的时候,他时刻提醒企业领导干部发展前路还很长。

王新民工作照

2025年,王新民在黎阳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60年来,靠着几代人的拼搏,我们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勇攀高峰,为我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年10月26日,王新民亲手写下“黎阳永远胜利师”

“革命路上共努力”,王新民的精神将继续传递下去!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