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日本在1945年8月决定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公众普遍将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视为终结战争的关键。然而,历史学者,特别是如日本学者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与敌人赛跑》中所详尽论证的,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图景。他认为,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随即出兵中
关于日本在1945年8月决定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公众普遍将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视为终结战争的关键。然而,历史学者,特别是如日本学者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与敌人赛跑》中所详尽论证的,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图景。他认为,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随即出兵中国东北,这一事件对日本最高决策层的心理和战略考量造成了更为直接和致命的冲击,是促使日本迅速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首要因素。
1945年夏天的热气没退,日本那套战争机器已经跑不动,太平洋那头美军一路往前,舰队对着本土线压着走,家里这边油料见底,工厂缺电缺钢,街上配给越分越少,军方高层却还拧着一股劲,嘴里挂着本土决战四个字,国策会议里一边拍桌一边画地图,政府那边把希望放在苏联身上,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还在纸面上,莫斯科表面上装着中立的样子,东京想着借一把手,找个台阶,去和盟国谈个条件,留住天皇制,免得军队被全部接管,政界也不被清算。
七月二十六日,华盛顿和伦敦加上重庆一道把《波茨坦公告》放出来,话说得很直白,要求无条件投降,铃木贯太郎面前坐着一群军中强硬派,记者堵着麦克风,他丢出一个“不予理睬”的说法,用的是黙杀这个词,态度摆在那,还是盯着苏联那条路,还想拖一点时间,看看能不能争来更好的投降台阶,八月六日清晨广岛上空闪了一下,人类第一次在战场上看见原子弹,城里伤亡沉重,内阁里传阅的报告一叠一叠,长谷川毅翻过当年的记录,说军部评估过那种新武器的威力,结论是可怕归可怕,防御体系还能坚持,本土战还没到立刻垮的地步,还有人猜美国手里可能也就这一枚。
真正的拐点摆在八月八日深夜,莫洛托夫把佐藤尚武叫到面前,通知从九日起苏日进入战争状态,东京这根救命稻草当场变成了北面刺来的刀,红军的装甲部队和远东军百万大军推向满洲,关东军原本被当作战略预备队,被当成谈判桌上的筹码,阵地一线一线往后退,在钢铁洪流前失去组织,九日白天长崎又挨了一枚,决策层的视线却更盯着北面的陆上压力,北海道和北太平洋的要道要不要布防,苏军要不要在北边找登陆点,这些清单放到桌面上,外交那扇门被合上,两强东西夹击的图景摊开了。
九日深夜到十日凌晨,御前会议开到深夜,昭和天皇把话接过来,说苏联开战,情势全变,继续抵抗已无可能,想保全国体,就得尽快收尾,记录里能看到这层指向更直,一道圣断把方向定住,之后通过中立国把话带出去,在不触动天皇统治大权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十五日广播响起,《终战诏书》里提到敌方最近使用新式炸弹,也提到苏联参战,两件事并列放进句子里,意思很清楚,继续打下去,国家承受不了,人类社会也要付出太大代价,原子弹造成冲击,苏联入场把天平直接压偏。
往回看,日本在八月的选择不是一条线推出来的,一个个因素叠加到一处,原子弹把时间表压缩,把心理线往下拽,最高层眼里的决定点更多落在苏联的宣战和行动,那一下让外交回旋消失,大陆上的支点塌掉,本土面前的局面一览无余,只能把无条件投降的句子接住,这件事怎么讲都离不开多维的证据和脉络,把每一段材料对在时间轴上,会更接近事情本来的样子。
来源:青莲侠士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