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记者曾在《郑州晚报》上以《血写的丰碑——记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汪江》以及河南省作家协会期刊《热风》上以《魂系汽车城》报道了大哥的事迹(见文后附一、附二影印件)。
汪本立巴陵老街故事2025年05月18日 05:58湖南
血铸丰碑:大哥汪江与他的国产化汽车梦
作者/汪本立
三十年前的今天,我大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五十二岁。大哥原名汪本象,后改名汪江。
当年,记者曾在《郑州晚报》上以《血写的丰碑——记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汪江》以及河南省作家协会期刊《热风》上以《魂系汽车城》报道了大哥的事迹(见文后附一、附二影印件)。
当年报道开篇字字千钧:
“在河南汽车工业发展里程碑上,应该深深地镌刻上他那闪亮的名字;
在清华大学最优秀学生的纪念册上,应该记下他那光辉的名字;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的2500余名职工千声万声地呼唤他们的副总经理那响亮的名字:汪江。”
大哥自幼品学兼优。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凭借坚韧的毅力,成绩优异而跳级,1960年17岁时考入清华大学汽车专业。这虽是好事,但在我家也是一件难事,因无力送读,父母想让他放弃读书参加工作。岳阳一中(现市一中)领导、老师上门做工作,各方、政府帮助,父母努力,大哥终于圆了清华梦。
大哥是1995年5月15日在二汽襄樊汽车试验场,对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一款最新型皮卡车质量检测做最后一次试验时失事殉职的。就是这年初,大哥最后一次回岳阳探亲,常兴奋的说起他们公司的这款新车做完最后一些试验成功后,就会获得国家机械工业部批准定型投产,充满了自信。
这款车之所以引起大哥的兴奋自信和极度重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研制的。自设计开始,便决定内燃机、变速箱等主要部件采用国内产品,改日产心为国产心。为实现汽车关键部件国产化,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事业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
大哥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已经约定,机械工业部5月20日听取他就试验数据和情况的汇报。5月15日上午,大哥带队进入试验场,并决定亲自驾车试验。这种试验本完全不应该由他去做。随行人员知道汪总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多次劝阻不要亲自驾车试验。大哥一脸严肃:"主机是汽车的心脏,我要认真比较一下国产机和日产机的差别,没有第一手材料,怎么向部领导汇报。"这是最后一次关键性的试验,关乎到国产化新车能否顺利批准定型投产,其重要性份量已经占据了他的大脑,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驱使他坚定地坐在了实验车驾驶员的座位上。
皮卡车银箭一般地射出,直道、弯道、上坡、下坡,在预设的各种道路上,跑得轻捷而平稳,显现出国产主机和整车的优良性状。当进入到超高速的最后两公里试验时,不可挽回的情况发生了,把生命定格在汽车国产化实验的道路上。
大哥1966年清华毕业后,按所学专业已经分配到了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接着又被国家以“政治过硬,品学兼优”的评价先后选派到内蒙古包头617坦克制造厂、河南焦作258炮兵光学仪器厂,后来到郑州铁路局工务机械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虽然工作顺利,但他心中始终怀揣汽车梦,希望能够发挥学有所长,为国家的汽车事业发展做贡献。
时至1988年,河南省决定在郑州市中牟县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汽车制造厂,便向二汽求援人才。二汽老总们说,用不着找我们,你们自己身边就有专家,他现在郑铁。
于是,郑州市政府向郑州铁路局商调汪江,开始郑铁并不愿意放人。河南省政府出面直接下了调令。大哥调入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担任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1988年9月,大哥带着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领导班子的重托来到中牟总装厂当厂长。当时这里还是荒漠一片,只有几株泡桐树撑起孤独的绿荫。
8年时光的流逝,这里已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1991年试制汽车60台。
1992年投入批量生产。
1994年达成年产三万辆三吨车的生产能力,利税5700万。1995年4月份生产汽车6200辆,利税5100万。此时,该公司已在全国汽车行业排列第十二位,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百强企业排列第五十二位。
只有几年时间,从无到有并取得傲人的成绩。固然这一切是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如公司总经理郭胜利所说“汪总对公司的贡献绝不是金钱可以估价的。”
工人们记得,汪总来到厂里上班时,是满头浓密的青丝,而去世前,仅仅的几年间已是疏稀的华发了。
1991年是关键的一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要出第一台整车了。大哥全身心扑在车间里,带领几名技术人员连轴转,饿了,啃一口烧饼,渴了,喝一口白开水,睏极了,在车间长条椅子上打个盹。硬是将一万多个零部件,在一周时间内凭手工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国内的同行们听说这个消息,都感到非常的惊讶,甚至不相信。因为,按照常态,这样的工作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一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此时,大哥也累趴下了,躺在办公室一天没有起来。
据大嫂回忆,大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早早的离开家门,经常是晚上不回家,就在办公室对付一晚。若回到家也是一头扎到床上就不想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大嫂每每都不忍心叫醒他,只想让他能够在家里得到片刻的歇息。
大哥一开始走上非汽车制造工作岗位,是因国家的特别需要,毅然服从,但心存缺憾。当进入心仪的工作岗位后,心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心地施展着自己的抱负,期望为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短短几年间,持续的超负荷工作和过度操劳便摧垮了他的健康。身体状况很快出现了异样,胸闷、乏力、喘不上气。医院诊断:严重的冠心病,由于供血不足,心肌已部分受损。大夫决定立即住院治疗。想着厂里刚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太多的工作需要自己处理,太多的技术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大哥毅然离开医院。不久他出现了正常走路都大口喘气的病况。大嫂只得求助公司领导,在党委的干预下,大哥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照样不得闲暇,床头会议;电话联系;还不时向医生请假回厂主持会议,解决问题。医生再三嘱咐:必须停止工作,静养一段时间。在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前他无法使自己停下来。面对名义上在住院却还在忙碌的大哥,医生只得同意他出院。大嫂遵照医生的嘱咐,购买了三个氧气袋,分别放置在办公室、家里和车上,并分别在不同位置备放救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大哥为了能够撑下去,每天都要吃几次山海丹和速效救心丸,身体都散发出药品中特有的浓浓冰片味。正埋头工作的工人不用看,闻到味道就知道是汪总来了。
厂里生产和效益在不断的发展,大哥的病情也在不断地恶化。但他完全地忘记了自己,把自己交给了郑州年轻的汽车工业。
1993年,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东风牌三吨轻型卡车,以省油、载货量大、操作简便而受到用户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董事会做出把年产量扩大至三万辆的决定。要在原设计能力一万辆的基础上,迅速扩大至三万辆,这是何等困难。重新建设厂房,时间不等人,新设生产线,大量的资金投入无来源。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不停地现场测量计算,带领技术人员死扣每一个生产环节以提高效率,然后用增加少量设备,适当延长生产线等简单可靠的办法,使班产量提高了三倍,年产量即达到了三万辆。整个扩产过程仅新增投资60万元,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打了一个漂亮仗。获得人们对他不仅技术精湛,更具企业家胆魄的广泛赞誉。
郑州日产生产连年翻番,效益直线上升。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要求郑汽“树立时间意识,要干出奇迹。”公司定出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2.5亿元的目标。大哥他们又开始为这一目标奋力拼搏。
大哥爱厂如家,视汽车质量如生命。他曾冒着地面五十多度的高温,扯一块席子垫地下,仰卧车底查找80台车刹车跑偏的原因,直到车辆全部检查维修合格。对于车辆存在的质量问题,决不允许出厂。
大哥视员工如家人,千方百计的解决生产现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亲自出面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申请,解决了员工家属农转非的问题。
大哥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工作中无论出现了什么问题,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承担责任,自我责罚。他这种谦逊自律的作风和高尚无私的品德,不仅感动了中方人员,口口相传,同时受到日方代表的高度赞扬。在得知汪江的不幸后,日方副总经理小见山雄次难过得吃不下饭,说:"汪江是个好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难得的人才。"
大哥8年基本没有休过节假日。8年来的除夕,几乎都是在厂里与一线工人包饺子,共度佳节。93年阴历八月十五,是月圆人团聚的时候,他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带领厂里一群中层干部来到日方人员的驻地,和他们共度良宵。一曲《北国之春》,又一曲《拉网小调》,小见山雄次他们完全沉浸在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中。
大哥作为六十年代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毕业生,每当看到满街行驶的进口汽车,心中总是涌起难以言喻的痛楚。直到1988年调入郑州日产,已届中年的他才终于得以施展毕生所学。他格外珍惜这迟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局面,必须走“引进―消化―创新”的道路,最终实现完全国产化。在这数年里,他怀着“中国人一定能造出世界一流汽车”的坚定信念,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忘我地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都追回来。无奈天不假年,就在国产化皮卡车即将获批量产的关键时刻,他永远倒在了为之奋斗的试验场上。悲痛、叹惜!当时一些熟悉他的人议论,如果汪江清华毕业就搞汽车专业,那对汽车业的贡献难以估量。
大哥的离世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赶到郑州,见到的是大嫂撕心裂肺的恸哭。大嫂段哲和大哥是清华同班同学,夫妻情深似海,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她的打击难以言状,我们弟妹几人还只能强忍悲痛,尽力安慰大嫂。
大嫂是郑州铁路局总工程师室高级工程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力支持大哥投身到改变当时国家落后的汽车制造业现状的事业中去,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
公司有2500多名职工,很多人都说是汪总使公司强了起来,收入高了,而今天似天塌了,难以接受。很多受到过关心帮助的人一讲到汪总就流泪甚至泣不成声。知道了我们是汪江老家来的弟弟妹妹,握着我们的手讲述汪江对公司的贡献和忘我人品,说着说着失声痛哭起来。有的员工跪在灵前久久不起。
汪江这几年在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的作为,河南省、郑州市领导看在眼里,一定程度上把振兴发展当地汽车工业的希望寄托于他,一旦失事,也是痛心疾首。河南省常务副省长范钦臣、副省长俞家骅,河南省计委、机械电子工业厅,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市长朱天宝、常务副市长陈义初、副市长郑林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昌淮,中牟县委、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东风汽车集团,中信汽车公司,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军、书记吕学俭等100多个单位和个人送了花圈。机械工业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白大华,日本、美国相关部门、人士等发来唁电30多封。
原定于5月19日在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只安排中层干部参加,约200人规模,但工人们知道后许多人要求参加,为此厂里只得调休一天。中牟工厂各车间原只派代表乘一辆大客车到郑州参加告别仪式,但是各车间工人师傅蜂涌至厂大门口硬是堵住这一辆车不让出门,坚决要求同去,最后公司加派了五辆大客车,满足了这些工人师傅的要求。前来送别的达到近千人,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军,日本方代表,一些省市领导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胜利致词,盛赞汪江的品德和贡献,称汪江“把国家利益和公司利益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大哥的同窗好友、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彭松建教授(汩罗人)在讲话中深情地回忆了当年与汪江在岳阳一中,二人不惧贫寒,互相鼓励,刻苦学习,历尽艰辛,同时分别考取北大、清华的经历,并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感人肺腑。
从告别仪式上“汪江荣誉介绍”中还得知:大哥被机械工业部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称号,郑州市劳动模范;被誉为蒋筑英式优秀知识分子,孔繁森式好党员,好干部;早在岳阳一中读书时就获得教育革命运动二等奖,在一中参加修建沿湖铁路工程中两次受到奖励记功;后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有5个科研成果分别获部、省、市二、三等科技进步奖,等等。
绕灵告别,哀乐声碎,涕泪满堂,有人抽泣,有人痛哭,有人捂脸不忍心看上最后一眼。
大哥的骨灰安放在郑州烈士陵园。他的好伙计郝副厂长特意买了一辆汽车模型,放在骨灰盒旁,寓意汪江继续与汽车相伴。
两位职工在骨灰堂前烧着纸钱,嘴里不停念叨:"汪总啊,你就多拿些钱吧,到那里再建一个汽车厂。"
……
听到汪江去世的消息,部里的领导为之动容。1996年3月依据汪江用鲜血换来的各种数据和参数,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准该皮卡车定型生产上市,畅销全国。汪江为了实现皮卡车的国产化目标而倾注了全部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用生命和鲜血树立了一个里程碑。郑州日产成为中国最早实现皮卡车国产化的企业之一,后来发展为皮卡王者之星。
中共郑州市委于1996年6月28日作出决定,“追认汪江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
大哥的两个儿子在公司同事陪同下整理他办公室的遗物。除了一身工作制服和备用氧气袋,办公室里只有成堆的书籍文件,和塞满一个半抽屉的药品,兄弟俩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父亲在工作与生活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和高尚情操,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继承父亲遗志报效国家。
所见所闻,我领会了什么是想念,什么是口碑、丰碑!
2005年5月,在大哥汪江殉职十周年之际,我们兄妹带领后辈一行13人前往郑州看望大嫂,并到烈士陵园凭吊。在骨灰堂,郝副厂长当年送的那辆汽车模型仍静静陪伴在大哥灵旁,公司敬献的新鲜花束摆放在灵前。仿佛无声诉说着他不朽的精神,见证着对他英魂的永恒铭记。
大哥的一生,是艰辛、勤奋、励志、进取的一生,智慧、敬业、奉献、有为的一生,无私、廉洁、正义、忘我的一生,宽厚、仁爱、亲和、善良的一生。然,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痛心不已。
大哥,您是我心中不朽的丰碑,一生的楷模,永远的思念。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五日
附一,1995年6月3日《郑州晚报》《血写的丰碑》影印件:
附二,河南省作家协会期刊《热风》1996年第11期《魂系汽车城》影印件:
作者简介∶汪本立 ,曾有法学专业论文在核心期刊《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学杂志》《人民司法》等媒体上发表,在全国、省、市获奖,共约60篇。
巴陵老街故事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