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庞青年的骗术早已不是初犯,而是历经多轮升级的“老套路”。早年间,他就盯上了受2008年金融风暴冲击的瑞典萨博汽车,这个号称“比沃尔沃还耐撞”的知名品牌,在寻求收购时被庞青年锁定。
一辆“加水就能跑”的汽车,竟牵出横跨8地、暗值千亿的惊天骗局!
骗子庞青年靠着一眼假的“水清车”,在直播间大肆炒作,120万一辆卖出72辆,把本该科普创新的舞台变成了诈骗现场。
这起闹剧背后,是他迭代多年的骗术套路,更是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焦虑下的精准收割,令人瞠目结舌。
庞青年的骗术早已不是初犯,而是历经多轮升级的“老套路”。早年间,他就盯上了受2008年金融风暴冲击的瑞典萨博汽车,这个号称“比沃尔沃还耐撞”的知名品牌,在寻求收购时被庞青年锁定。
虽未成功拿下萨博,他却借机打着“建设萨博生产基地”的旗号,趁着新能源产业起步的东风招摇撞骗。
他专挑石嘴山、鄂尔多斯、六盘水这类资源型城市,精准拿捏其转型迫切的心态,抛出“数百亿投资、数千个岗位、数亿元税款”的诱人承诺,轻松骗取地方政府的土地、资金和煤炭资源。
更离谱的是,他以“资源入股”为由囤积30多亿吨煤炭,转头套现获利,等地方发现既没见到汽车产能,也没收到预期效益时,他反倒倒打一耙,声称是地方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失败。
除了“萨博牌”,庞青年还拉上“青年莲花”背书,继续扩大骗局版图。
他瞄准当时归属宝腾集团的世界三大跑车品牌之一莲花,却并非真想合作生产跑车,而是借品牌知名度包装普通车型宝腾GEN2,继续向地方政府索要政策支持。
而他能8次行骗屡屡得手,核心在于两点:
一是汽车产业“1:3”的上下游拉动效应,让不少城市对造车项目趋之若鹜,甘愿为“汽车梦”冒险。
二是他早年确实有过成功经历,千禧年之交引入德国技术盘活客车企业青年尼奥普兰,北京奥运会800辆执勤客车中半数出自其手。
曾经的“豪华客车代名词”光环,成了他后来行骗的“金字招牌”。
即便后来涉足乘用车市场,他也从未真正投入研发,反而将客车业务变成骗补工具,仅2017年就被工信部查出骗取新能源补贴7000万元。
从石嘴山开始,庞青年先后在十多个地方搞过这一套,甚至还口出狂言要在全国建立十大生产基地,而被庞青年忽悠走的钱,累计金额已过千亿。
当庞青年忙着用“水清车”收割最后一波红利时,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实干者们正在默默深耕。他忽悠各地建厂时,吉利李书福从造摩托跨界造车,喊出“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一个沙发”的豪言。
他谋求进军乘用车市场时,比亚迪王传福签下收购秦川汽车协议,从电池厂跨界开启造车之路;他囤积煤炭套现牟利时,长安朱华荣大刀阔斧裁撤140万辆落后产能,实现“壮士断腕”式升级。
而李斌、李想、何小鹏等创业者,正齐聚一堂畅想颠覆行业的新能源汽车。这些实干者用专注与坚守,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前行,也与庞青年的投机取巧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年过70的庞青年官司缠身,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那场“加水就能跑”的闹剧终成笑柄。
他从乡间放牛娃起步,凭借早期机遇积累成功,却在利益诱惑下沦为诈骗犯,最终辜负了时代赋予的机遇。
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今年1月,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庞青年、王淑丹等新增一则恢复执行信息,执行标的8.3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国汽车工业70载沉浮中,难免出现这样的“杂草”,但真正支撑行业前行的,始终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这个骗局也警示我们:任何脱离科学常识的“奇迹”都可能是陷阱,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更需要摒弃急功近利。
回归理性与实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被投机者钻了空子。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