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页岛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面积比台湾大一倍多,在俄罗斯算得上头号大岛了。现在岛上人口主力是俄罗斯人和朝鲜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这些前苏联移民的后代也占了不少份额。
库页岛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面积比台湾大一倍多,在俄罗斯算得上头号大岛了。现在岛上人口主力是俄罗斯人和朝鲜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这些前苏联移民的后代也占了不少份额。
原住民包括尼夫赫人、鄂温克人、赫哲人和阿伊努人,本来就没多少人,从沙俄时代开始就挨了不少冲击,先是哥萨克人来搅局,1860年岛被割让出去,接着流放犯和移民涌进来,日俄战争又添乱,原住民数量直线往下掉。
现在岛上的鄂温克、赫哲和阿伊努分支基本没剩几个了,他们大多移到大陆其他地方,比如中国境内的鄂温克人有三万多,赫哲人有五千来人。
尼夫赫人算是岛上原住民里头最大的一个群体了,也叫吉利亚克人或费雅喀人,他们自称尼夫赫。
说起他们的来头,得追溯到女真人的分支,明朝时候女真分成建州、海西和东海女真,尼夫赫就属于东海女真那拨,地盘在库页岛和黑龙江入海口一带。人口现在估计四千到五千之间,主要集中在岛北部和大陆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岛北部那块地儿冷得要命,冬天零下几十度,一般人扛不住,俄罗斯移民大多挤在南边,那儿相对暖和点。尼夫赫人祖祖辈辈就在那儿扎根,靠捕鱼和打猎过日子,不爱种地,认为那是天生不该干的活儿。主要吃鱼,尤其爱把鱼晒干做成一种叫尤科拉的鱼干,当主食。
他们的语言是尼夫赫语,属于孤立语系,没啥亲戚语言。现在会说的不到一千人,大部分人用俄语交流,年轻人更是一口俄语溜得飞起。
文化上,传统服饰和习俗还在,但平时穿得跟现代人差不多,节日时候才拿出来显摆。养狗是他们的特色,冬天用狗拉雪橇,哈士奇就是从西伯利亚和远东传出来的品种。
历史上,尼夫赫人跟外部接触不少,早年间沙俄扩张时,他们就跟哥萨克人打过仗,输多赢少,后来岛被分给俄国和日本,生活更乱。苏联时期,集体农庄把他们拉进去,强迫改变生活方式,捕鱼打猎的传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1991年苏联散伙后,经济大乱,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他们的日子更难过。
现在来看,尼夫赫人的现状挺严峻的。人口少,分布散,年轻人外流严重,很多去城市找工作,留下的老人守着老传统。环境问题是大头,岛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热火朝天,尤其是2000年代以来,壳牌和埃克森这些公司进来,管道和钻井到处建,污染了河流和海岸,鱼群少了不少。
尼夫赫人靠鱼活,鱼没了等于断了饭碗。他们抗议过几次,2005年左右组织过示威,要求停工保护渔场,但效果一般,公司继续干,政府也偏向开发。气候变化加剧,岛北部冰层融化快,影响狩猎路线,狗拉雪橇的路都不好走了。
文化传承也成问题。语言濒危,学校里教俄语为主,尼夫赫语课可选,但学生不多。苏联时代强推俄语教育,现在年轻人不会说本族话的比比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尼夫赫语列为严重濒危语言,估计再过一代就没人会说了。
传统神话和故事靠口头传,现在有录音和书本记录,但传播有限。弗拉基米尔·桑吉这个人,是尼夫赫族里出名的作家,1935年生在岛北部,年轻时去大陆上学,1959年从赫尔岑大学毕业,主修文学。
后来加入作家联盟,写了不少关于族群的书,比如1961年的《尼夫赫传说》,1979年参与创建尼夫赫字母系统,帮助记录语言。1993年当上部落首领,2005年出《尼夫赫土地》,2024年还出了新书《为什么地球上人少》,里头有传说翻译和有声版。他推动文化保护,2015年去巴黎参加联合国会议,讲族群困境。现在90岁了,还在干这些事儿。
岛上生活条件一般,北部村落小,房子多是木头建的,冬天烧煤取暖。医疗和教育资源少,年轻人出去上大学,回来的少。
经济上,捕鱼还是主力,但规模小,卖给当地市场。部分人转行做旅游导游,带人看传统生活,但游客不多。俄罗斯政府有少数民族政策,给补贴和土地权,但执行起来拖沓,官僚主义严重。
相比阿伊努人,日本那边给的援助多,尼夫赫人这边靠自己多。外部移民增加,俄罗斯人和朝鲜人占了南边好地儿,尼夫赫人被挤到北边,资源竞争激烈。
说起历史渊源,尼夫赫人可能跟印第安人有远亲,早年从东北迁徙过去。《山海经》里提的毛民,说不定就是他们,身上毛多适应寒冷。考古发现,岛上新石器时代就有他们痕迹,捕鱼工具和陶器出土不少。
19世纪末,俄国人类学家记录过他们的习俗,那时候人口还有上万,现在缩水严重。日俄战争1904-1905年,岛南北分治,日本占南,俄国占北,尼夫赫人夹在中间,吃亏最多。二战后,全岛归苏联,日本阿伊努被赶走,尼夫赫人勉强留下来。
当前挑战不止环境和文化,还有健康问题。岛上酗酒现象普遍,苏联时代遗留的坏习惯,尼夫赫人中也常见,导致寿命短,平均比俄罗斯人低几年。
医疗设施差,冬天路堵,去医院难。教育水平低,很多孩子辍学帮家捕鱼。妇女地位传统上平等,但现在外出打工的多,家庭结构变松散。国际组织帮忙,像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保护海岸生态,间接帮了尼夫赫人。俄罗斯本土也有NGO,推动语言复兴,办夏令营教小孩说尼夫赫语。
展望未来,尼夫赫人要想存续,得靠自己和外部支持。政府如果多给资金建学校和医院,情况能好转。年轻人回流是关键,现在很多在哈巴罗夫斯克或符拉迪沃斯托克打工,带回技能办企业。
旅游开发如果可持续,不破坏环境,能创收。桑吉这样的文化人作用大,他的书和活动激励后辈。总的来说,尼夫赫人不是浪漫的传说,而是实打实面对生存压力的群体。岛上石油财富多,但分到他们手里的少,开发公司赚翻,当地人捡剩饭。俄罗斯联邦少数民族事务部有计划,但落实慢,官僚多。
来源:陈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