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双11的战报里,或许真正抢眼的不是谁又刷出了多少GMV,而是谁在悄悄接住了高客单品牌和新客心智。数据统计显示,在B站投放带货广告的客户数同比增长109%,千元以上消费品GMV同比增长63%,通过“星火计划”为品牌带去的平均新客率达到55%,部分品类新客率超
今年双11的战报里,或许真正抢眼的不是谁又刷出了多少GMV,而是谁在悄悄接住了高客单品牌和新客心智。数据统计显示,在B站投放带货广告的客户数同比增长109%,千元以上消费品GMV同比增长63%,通过“星火计划”为品牌带去的平均新客率达到55%,部分品类新客率超过六成。在被业内归入“小红书、B站”等“电商新锐”的新战场上,年轻人的消费决定,往往先在内容里完成。
从“为爱发电”的危机,到必须讲清的商业故事
几年之前,B站还经常被贴上“为爱发电”“商业化太佛系”的标签:内容繁荣、用户黏性极高,却长期亏损。直到2024年财报披露,平台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近两成、毛利率连续十个季度上升,并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广告、电商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场盈利拐点背后,是管理层对外部“优等生危机”质疑的回应,也是B站被迫加快商业化的一次转身。
对品牌来说,危机同样存在。传统货架电商增速放缓、流量成本水涨船高,过度依赖头部电商平台的单一阵地,意味着在年轻人中的品牌心智逐渐被更能讲故事的平台改写。多家电商咨询机构在今年双11复盘中提到,“电商新锐”带来的,是对既有预算版图的一次“出海”,即资金从传统主战场,流向以内容和社区见长的新平台。对于那些希望走向更长期、更高质量增长的国货品牌而言,在B站、小红书这类平台上种下心智,再去其他平台成交,本身就是一次方向性的转折。
B站的筹码,在于“谁在这里”。平台最新披露的数据是:月活用户3.68亿、日活过亿,整体平均年龄只有26岁,高校和重点大学覆盖率居高不下,2024年在站内获得收入的UP主超过310万。更年轻、更愿意为兴趣买单的用户群,加上体量可观的创作者生态,使得B站既承受得住广告、电商的重压,又必须拿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商业叙事,解释“为什么选择在这里种草”。在盈利压力、用户期待与资本审视之间,这个平台其实一直站在一条细线上。
高客单+大开环:双11里的新战场长什么样
今年双11,一组对比耐人寻味:全网成交额约1.695万亿元(星图数据统计),传统综合电商和直播平台依旧是体量绝对主角,但诸如小红书、B站这样的“电商新锐”,呈现出结构性亮点的特质。B站给出的关键数字是——带货广告客户数同比增长109%,千元以上消费品GMV同比增长63%,带货UP主数量和带货稿件数量,则分别同比增长62%和65%。在一个动辄谈“全网GMV”的大促叙事里,这些看上去不算惊人的绝对值,更像是一条清晰的增长曲线:高客单商品在B站被买单的频率,正在快速抬升。
多份针对双11的行业调研和媒体采访显示,不少家电、美护、3C品牌在复盘投放时,把在B站讲透复杂产品、积累口碑,放在比单场直播爆量更重要的位置,哪怕用户最终在几周之后才在其他平台完成下单。
这条曲线背后,是B站始终坚持的“大开环”路线。与追求自建闭环的抖音、快手不同,B站并没有急于把交易完整关在自己的“围墙花园”里,而是通过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打通商品库与数据链路,让用户在B站完成种草与决策,再跳转到外部平台完成下单。今年双11期间,B站在延续“星火计划”“京火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两大综合电商深化“白盒”数据合作,用点击、进店、加购、下单等后链路指标,反向验证内容种草的效率。
从品牌视角看,“高客单+大开环”恰好对上了当下的焦虑。一方面,3000元以上的家电、3C数码、贵价护肤品,天然需要更长的决策链路,需要有人愿意花二十分钟拆机、做横评,甚至围绕一款产品做系列视频;另一方面,真正承载支付、履约和售后的,仍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综合电商平台。在这套分工里,B站把自己定位为“高信息密度的前链路”,承接的是高客单商品和新客心智,而不是所有GMV。从行业调研和平台自有数据来看,过去两年里,“星火计划”为品牌带来的店铺新客占比一度达到70%,也印证了这一点。
谁在B站“种心智”:UP主、品牌与电商平台的三角关系
如果把B站的内容电商看作一条链路,最前端是UP主。平台通过花火平台、“X火计划”等工具,把适合做商单的创作者筛出来,供品牌和代理商挑选。合作一旦达成,UP主围绕产品创作测评、体验、话题视频,平台再用算法和投放工具把视频推向更精准的人群。在这个过程中,UP主既要维持内容的可信度,又要对得起品牌给出的ROI目标,这也是不少创作者口中的“新职业平衡术”。
中端是品牌和电商平台正在搭建的数据“桥”。以与京东联合推出的“京火计划”为例,商家可以在B站投放商单视频后,追踪用户在接下来15天里在京东的浏览、加购、下单等行为,通过加购率、购买率等指标,判断一次种草的真实价值。业内有案例提到,某3C品牌在一次大促期间,通过B站生活、科技分区UP主的内容种草,将用户引流到京东,最终实现超过四成的加购率和六成的购买转化率。对于品牌来说,这样的链路让“心智”第一次可以被较为精细地度量——不只是观看量和点赞数,而是能否带来新客、能否卖出高客单。
这也反向塑造了创作者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UP主在规划选题时,会主动对齐品牌想要触达的人群和价格带,甚至与代理公司一起拆解搜索词、竞品矩阵,把内容当成一次“前置的货架设计”。
链路的终点,仍旧是交易平台。B站的“大开环”并不意味着对GMV没有野心,而是把“成交”视为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伙伴共同完成的结果。过去两年,大促期间通过B站带货视频和直播带来的订单,在多家平台的战报里被单独点名,既有“某国货家电品牌在B站投流ROI接近15”的案例,也有家装头部UP主在双11期间带货额逼近头部直播机构一半的故事。这一系列数据把一个事实推到台前:品牌对B站的要求,不再只是“曝光”和“年轻化形象”,而是要在新客、客单价和复购等更冷冰冰的指标上,看到可被验证的增长。
从双11到全年:年轻消费力的长期命题
从更长的时间轴看,双11只是一块放大镜。B站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几场大促——最新披露的用户结构显示,每十个中国Z+世代年轻人中,就有六个多是B站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接近两个小时。在这样一群用户那里,消费决策越来越像一场“项目制”:先看测评、看经验分享,再去比价、再决定在哪个平台下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机构开始用“优质互联网”来形容以B站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广告科技公司The Trade Desk就在研究中判断,围绕高质量内容和大屏体验的“优质互联网”,正在重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曝光不再等于影响,只有能持续提供可信内容的平台,才能真正左右用户的购买意愿。一些消费行业研究也在强调类似趋势:在增速回归理性的阶段,品牌越来越愿意把有限的预算,押在那些可以用数据证明有效、又不会过度伤害用户体验的渠道上。对于B站而言,电商业务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牢牢守住这层信任:既要让品牌看到投放回报,也要避免把社区变成另一条“价格战战场”。
从危机中走出的B站,如今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一端,是以高客单和大开环为关键词、越来越精细的商业化工具;另一端,是仍然将这里视作“兴趣据点”和“情绪避风港”的年轻人。双11的战报只是阶段性答卷,真正难的题在后面——在下一个消费周期里,当品牌预算继续“出海”寻找新的增长阵地,B站能否继续成为年轻人消费心智被“种”出来的地方,也许将决定它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想象空间。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界面新闻、B站财报、网易科技、北京日报、市场公开信息等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来源:视讯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