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糖尿病也会“搞特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4:04 1

摘要: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和2型糖尿病(多与生活方式相关,中老年群体高发)。然而,在糖尿病的大家族里,还有多种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相对少见,却不容忽视。

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和2型糖尿病(多与生活方式相关,中老年群体高发)。然而,在糖尿病的大家族里,还有多种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相对少见,却不容忽视。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复杂,常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导致治疗不当、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延误其他潜在问题的诊治。在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揭开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11/14

不寻常的“糖人”

从哪里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分类,糖尿病共分为六大类,其中包括“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它们的病因源于更深层、更特殊的机制,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因“作祟”

单基因糖尿病是特殊类型糖尿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病因是调控血糖相关的特定基因发生突变,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主要包括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较为罕见,有些是永久性的,有些则是暂时性的,但都需要积极干预;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常在青少年或青年时期发病,临床表型不典型,是单基因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形式;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糖尿病只是表现之一,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异常。

2.胰腺“受伤”

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胰腺手术、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可损害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从而引发糖尿病。某些激素分泌器官如果过度活跃,也可能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如库欣综合征(皮质醇过多)、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素过多)等。

3.药物与感染因素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部分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等,可能诱发血糖升高。某些病毒感染,如先天性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也被发现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4.罕见的免疫问题与遗传综合征

比如僵人综合征(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等罕见免疫疾病,可由不同的机制干扰血糖稳态,引发血糖波动。此外,一些已知的遗传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特纳综合征等,会导致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11/14

如何识别

特殊类型糖尿病

面对形形色色的糖尿病,医生如何做到精准识别呢?除了详细的问诊(包括家族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外,基因检测正成为现代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侦察手段。对于单基因糖尿病,基因检测能直接定位致病变异,不仅能明确诊断,避免患者被误判为1型或2型糖尿病,还可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那么,哪些情况需要警惕特殊类型糖尿病,并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呢?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指南建议,以下人群应尽早评估。

★出生6个月内发现糖尿病的宝宝。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如非肥胖、无代谢综合征特征的疑似2型糖尿病患者;或疑似1型糖尿病但自身抗体阴性,且具有明确糖尿病家族史者。

★长期稳定的轻度空腹高血糖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处于轻度升高水平者,尤其是非肥胖人群。

11/14

治疗策略

应“量身定制”

一旦确诊为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应该量身定制,与常规1型和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1.新生儿糖尿病:把握治疗黄金期。

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重点是平衡营养支持与代谢控制。在明确基因诊断后,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新生儿糖尿病,多数可以从注射胰岛素成功转换为口服磺脲类药物(一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这不仅大大方便了患儿和家庭,部分研究还发现这种转换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2.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分型施治是关键。

这种类型糖尿病有多种亚型,治疗策略各异。

MODY2型:由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引起。通常表现为终生维持轻度高血糖,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即可。妊娠期需加强血糖监测与管理。

MODY1型和3型:分别由HNF4A和HNF1A基因突变引起。这类患者对小剂量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非常敏感,反应良好,常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随着病程进展,β细胞功能可能逐渐衰退,部分患者最终仍需胰岛素治疗。

MODY5型:由HNF1B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常合并肾脏囊肿、肝功能异常等胰腺外表现,需要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并积极管理。

3.线粒体糖尿病:母系遗传的“糖”。

这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糖尿病,呈母系遗传特点,常伴有神经性耳聋。患者治疗时,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以防诱发乳酸酸中毒;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时注意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度的耐力与抗阻运动。

4.其他类型糖尿病:对因治疗。

胰腺炎相关糖尿病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营养不良的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但需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内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是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好原发疾病,血糖多可显著改善。药物相关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或停用相关药物,同时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作者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肖新华

编辑 | 栾兆琳 陈秀超

审核 | 余运西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