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年,吉利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17.7万辆,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强的年度业绩报告。站在200万+的体量高度,吉利试图向300万+发起冲击,则无可厚非。
5月7日,吉利控股抛出“完全收购极氪”的重磅决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说纷纭之下,好赖话都有,一时间风向也就乱了。
事实上,不管如何评价,有一个结论必须达成共识:
2024年全年,吉利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17.7万辆,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强的年度业绩报告。站在200万+的体量高度,吉利试图向300万+发起冲击,则无可厚非。
一旦这个结论达成共识,剩下的就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战术动作如何选择的问题了。
然而,在吉利一揽子战术动作实施的当下,恰好处于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决战的关键节点,因此必然带着吉利造车另一番深层次的思考。
是选择单纯完成产业规模的扩张,还是选择在完成增量目标的同时,更倾向于体系化竞争力的提升?
极氪回归“一个吉利”,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做出的战术选择。
01
事实上,从字面逻辑来看,极氪回归“一个吉利”的征兆,始于2024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一份吉利控股发展路径的战略校准性文件。
彼时,文件明确提出的“三个回归”:回归主业本质、回归技术本源、回归用户本心,在极氪并入事件中展现出清晰的实践逻辑。
在技术协同层面,吉利通过“三步走”完成了体系重构。
先是2024年着手整合电池业务之后成立吉曜通行,实现核心三电技术自主可控;继而推出“千里浩瀚”智驾平台,完成L2-L4全栈技术覆盖;最终通过极氪合并实现技术资产的深度共享。
这种“零部件-系统-整车”的垂直整合,据吉利2025 Q1财报数据显示,使研发投入产出比提升了37%,从而印证了台州宣言“每分钱都要听见技术落地的声音”的管理哲学。
另外,组织架构的进化更具突破性。
从早期的多品牌独立运营,到现在的“三层次品牌矩阵”,吉利完成了从“航母战斗群”向"超级航母"的转型。
极氪作为豪华科技旗舰,领克承担高端新能源突破,银河系列主攻主流市场,这种清晰定位既避免了内部竞争损耗,又形成15-80万元价格带的完整覆盖。
而这种“旗舰-高端-主流”的分层策略,展现出吉利作为一家中国车企,已经完全具备国际主流汽车集团的体系能力。
所以,极氪回归,是台州宣言“聚焦核心、整合增效”的必然选择。然而,事件始于此,并非止于此。
02
2024年,吉利拿到中国燃油汽车市场销量的冠军。
2024年,吉利拿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亚军。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88.8万辆,同比增长92%,占总销量的40.8%。
所以,2024年,吉利是自主车企中表现最稳健,最均衡的存在。
进入2025年之后,吉利新能源增速更快。
今年前4个月,吉利新能源累计销量46.5万辆,同比增长137.7%。特别是4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6万辆,同比增长144.2%,新能源渗透率高达54%,单月销量与渗透率均创历史新高。
所有的数据都在表明,吉利新能源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突破期。当持续三年的技术积淀爆发之后,吉利新能源需要完成一次关键性的跃迁。
而极氪的并入,被视为关键。这一行为,足以将这种量变优势转化为质变动能。
同样,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答案。
一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吉曜通行构建的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回收”全链条生态,整合了极氪金砖电池、吉利神盾短刀电池技术,可使极氪单车成本降低 2-3 万元。
在智能驾驶层面,“千里浩瀚”系统与极氪ZEEKER OS的融合,使城市NOA接管频次下降至每千公里1.2次,达到行业头部水平。这种“技术共通器”模式,使吉利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升42%。
二是市场结构的优化更具战略价值。
通过销量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极氪用户中32%来自BBA增换购群体,这部分高净值客户的获取,使吉利品牌溢价能力大幅提升。
更关键的是,极氪已登陆62个国际市场,开设海外门店112家。特别是欧洲市场,其“订阅制”模式已获得市场突破。
极氪在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等11个欧洲城市布局体验中心,单车售价稳定在4万欧元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价格榜首。
显然,极氪已经为吉利搭建起全球化高端渠道网络。当银河E5、E8已经借助这些渠道顺利进入欧洲市场时,足以印证了高端品牌对集团整体的赋能效应。
所以,怎么看,极氪怎么都像是吉利新能源实现终极突破最后的加速器。
03
最后,我们需要回到文首提及的战略层面去思考问题。
即,极氪的并入,本质是吉利构建“技术-制造-服务”超级生态的关键落子。而并入事件本身已经表明,吉利造车已经选择了在完成增量目标的同时,更倾向于体系化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知道,包括斯拉的Dojo超算中心,大众的CARIAD软件公司在内,都是头部车企打造的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
吉利通过本次整合,实现了SEA浩瀚架构与极氪EE架构的完全融合,新一代中央计算平台算力达到1000TOPS,这为2026年量产的L4级智能辅助驾驶打下硬件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并后,仅仅软件团队规模将突破8000人,使吉利成为首个实现“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生态”全栈自研的中国车企。
这就是“大吉利”的技术底座。
所以,吉利收购极氪绝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缩影。
当行业淘汰赛进入深水区,这场整合揭示出生存法则的变迁: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增长,转向“攥指成拳”的体系竞争。
而吉利想要实现的,应该是面向2030年智能出行新纪元,一个完成体系重构的吉利。
这场始于台州宣言的战略进化操作到了极氪并入吉利这一步,已然表明,吉利的竞争优势正在从此前的政策红利,后来的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如今的技术创新与体系效能。
这种转变,恰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
来源:燃擎频道Myauto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