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
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暴跌。
拿我自己的认知,精心挑选了100个门店,组成了《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专题系列。系列中有年赚100万的老板,也有很多利润不够100万、但做得很好的1个人、2个人门店,他们类别不同、经营方式也存在差异,但都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同时我也相信,系列中提到的所有老板都能够继续努力,下一个10年依然能稳定的、每年赚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本文为《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第十二篇。
本系列的第十二篇,将结合几个案例,跟大家聊聊2025年汽服店真正的困局。
一、生意难做,还是人难做?
最近几年,汽服行业的老板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开场白几乎千篇一律:
“今年生意太差了,流量不行,产值上不去”;
“撑不住了,真不想干了”;
“大不了关门!”;
……
但抱怨归抱怨,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叹口气,默默拿起工具继续修车。毕竟,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系在这家店上,再难也得咬牙挺着。
然而,汽服行业的困境,远不止“生意难做”这么简单。
这些年,我走访了全国各地的汽服门店,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许多老板的困境,并非市场不行,而是自己没跟上市场的变化。
比如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怀来恒盛”,老板史总之前折腾了好多年:打工时做过汽修;后来创业做过工业甲醇,风口过后就放弃了;接着又和别人合伙做二手车,投资很大,但折腾了两年都没搞明白。
最后,史总还是回到了汽修行业。
他原本想着毕竟和汽车相关,自己又懂修车,可以做大生意,结果干着干着却成了一个小修车店。心有不甘却只能向现实妥协,因为他发现,就这么一个小修车店,也不那么容易经营。
400多平米的门店,房租一年七八万不算贵;6个工人,月工资4万多,加上运营成本,每月固定支出6万+,勉强能接受。但营业额始终徘徊在6-7万,勉强收支平衡,这让他实在难以接受。
史总难以接受的程度有多深呢?这么说吧,一开始跟笔者交流时,他的状态是:怀疑自己的选择,白头发都多了不少。
同样的“心有不甘”,也体现在邯郸亿通的老板于总身上。
他原本是做汽车配件生意的,后来在汽配城里开了个修车店,想着“自己有配件优势,修车肯定赚钱”。
但现在做汽服生意,哪有那么多天时地利人和?
现实是,汽配城里的修车生意,要么是老客户直接指定,要么是车主买配件后随便找个店安装,利润极低。结果修车店折腾一年多,没起色,反而拖累了配件生意。
问题出在哪?
出在老板身上,或者说,出在老板的思路上。
“怀来恒盛”史总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三个变化,而是用“老思维”做了好几年生意:
客户变了:以前的老客户要么不开车了,要么换车了,现在的车主是80后、90后,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短视频,而不是广播;
业务模式过时了:过去靠“搞定领导”拿公车维修订单的日子早已结束,但很多老板还在幻想“关系生意”;
竞争环境变了:00后都开始开店了,年轻老板更懂年轻车主,反应更快。
而邯郸亿通的于总,问题在于店面定位错误。他只看到了汽配城修车的“配件”优势,却忽视了汽配城修车天然就是“低价竞争”,很难做出高利润,加上没有差异化的核心业务提升利润,导致店面只能靠“低价安装”勉强维持。
综合以上,结论就是:汽服店真正的困局,不是市场不行,而是老板没跟上市场。
二、破局策略:砍掉亏损业务、打造IP,彻底聚焦优势
面对困境,史总和于总都做了调整,方式不同,但结果都不错。这里提炼一些他们的好做法,跟大家分享。
首先,亏钱的业务,必须砍掉。
笔者一直比较支持并建议门店砍掉洗车业务,尤其是洗车业务亏钱的时候。理由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明确说过:以维修保养为主的门店,洗车不干净、客户满意率不高,同时还不赚钱,留着没必要;砍掉洗车能更好地体现门店的维修专业度。
这里结合“怀来恒盛”的情况,具体算一笔账。
前面说过,“怀来恒盛”之前有6个员工,产值一直维持在六七万,其中3个是洗车工,也就是说,一半的员工每月贡献的营业额不到1万,明显亏钱。
所以,在最开始沟通时,笔者的建议是:除非3个月内能扭亏为盈,否则亏钱的业务必须砍掉。
最后,史总果断撤掉洗车业务,同时遣散洗车工,只留1个学徒转机修,团队精简到老板+4个工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聚焦保养、机修等核心业务,减少无效成本。
其次,老板IP化,成为“本地网红”。
新媒体时代,个人IP就像门店的口碑一样,在固定区域的影响力能持续放大,所以汽服老板要尽量把个人IP做起来。
怀来恒盛史总的第二个动作,就是打造个人IP。因为怀来这个地方相对偏僻,维修保养的价格较高,所以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第一个“3分钟保养流程”视频就火了,播放量破了500万,他直接在当地成了网红。甚至我们去吃饭时,都有食客认出他是那个修车的老板。
随后,门店生意迅速好转,很快就能做到每天保养5台车以上,加上积碳清洗项目,每月产值很快做到了15万以上。
这个策略的启示是:在区域市场,个人IP的影响力,可能比专门花钱打广告更有效。
第三,聚焦差异化业务,不做“大而全”。
这一点现在不少同行都在强调,我也觉得非常正确。但对于很多汽服单店来说,如何聚焦差异化业务、聚焦哪类业务,仍然存在疑惑。
邯郸亿通于总的策略和做法值得借鉴。
他放弃“低价保养”,通过方向机维修业务转型,再专注“底盘维修”。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型?因为保养客户嫌远,但“底盘整备”客户愿意跑十几公里来修车。
于总的做法是:基于自己有汽修厂客户的基础,去学习了方向机维修,觉得这个市场比较大,同时自己有几百个维修厂客户,可以给他们维修方向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邯郸亿通的这个项目做得不错,每月能贡献4-5万毛利。
但很多门店其实做不了这个项目,因为如果只是给车主维修方向机,一年都没几辆车可修。所以修理厂要判断自己是否能接触到同行送修此类业务。
方向机维修业务有了起色后,于总通过短视频拉维修底盘业务的路子就走得比较顺了。
短视频引流,锁定“精准客户”。
不管做什么业务,只要门店想在这两年逆袭,短视频和直播的确是最确定的路径。于总就是通过短视频聚焦“底盘异响”“胶套更换”等痛点,吸引高客单价客户。
总的来说,这些策略的共性是:不要什么业务都做,而是找到自己的“杀手锏”。至于选择什么项目,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同时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三、夫妻店的潜力比想象的要大
都2025年了,无论老板眼里最大的困境是什么,在行业激烈竞争和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有一件事是绝对确定的:
普通汽服店的核心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人”的因素,而普通汽服店最能挖掘的价值点,就是老板和老板娘自己。
这里的价值挖掘,不是指“多干活”,而是指“更聪明地干活”。汽服店的老板或老板娘甚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接口”:
老板懂技术,老板娘懂销售,组合起来就是全能战队;
老板娘往往是“隐形王牌”,尤其是做过销售的,能大幅提升客单价。
强调一点,技术型老板容易“固执”,而销售型老板娘更懂客户心理。有能力的老板娘是门店老板的贤内助,甚至是顶梁柱。
很多技术出身的老板思维比较僵化,容易按自己的想法和客户沟通,而不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里再举个例子。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永峰汽修”,是一家开了13年的老店,原来只有3个工位加一个喷漆房,老板带着3个工人,每月10万左右的产值。现在又在对面增加了2个工位,人员也增加了,目前店里老板、老板娘、摄影师,还有5个工人。
一开始老板是自己带着2个员工干的,后来因为要做新媒体,就把老婆叫回来帮忙做销售和服务,让妹妹负责拍视频和运营账号。
“永峰汽修”的老板娘原来在美容院做销售,回归后专门负责客户服务和短视频运营,沟通技巧远超技术型老板。现在客单价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门店扩张到5个工位,月产值翻倍。
最后做个小结。
市场在变,老板必须变。过去的经验可能是今天的包袱,必须拥抱新思维;越是普通门店,越不能幻想“什么都能做”,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赛道。
而在差异化赛道的过程中,需要铭记的一个真理是:未来的汽服店,比拼的不是“谁更能修车”,而是“谁更懂车主”。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