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的根儿,其实是气血循环出了岔子,很多时候啊,是咱身子里 “水” 不够了 —— 这儿说的 “水”,就是中医讲的津液。你想啊,血要是虚了,津液自然也跟着少;津液一少,气血循环就没了劲儿,走得慢了。等津液和血都不够的时候,咱身体里的 “运输队”(气血运行)就没
咱们常说的上热下寒,可不是真得了啥大病,那是咱身子骨在说 “不对劲” 呢!多数时候犯不着急着抓药喝,关键是得听明白身子的 “心里话”。
这事儿的根儿,其实是气血循环出了岔子,很多时候啊,是咱身子里 “水” 不够了 —— 这儿说的 “水”,就是中医讲的津液。你想啊,血要是虚了,津液自然也跟着少;津液一少,气血循环就没了劲儿,走得慢了。等津液和血都不够的时候,咱身体里的 “运输队”(气血运行)就没了动力,脾和肾这俩 “大管家” 也没法好好干活,这不就出问题了?
上面透着热,下面却凉飕飕的,寒热俩股气凑不到一块儿,说到底,这就是 “阴损及阳” 的结果 —— 阴液先亏了,阳气慢慢也跟不上了。
有人就问了,我上面总上火,是不是火太旺了?还真不是!那是下面的阳气、津液供不上来,上面的热气散不下去,就堵在那儿了。你就把身子想成一口锅,锅里的汤(津液气血)少了,底下的火(阳气)又烧得不旺,上面那层热气还在打转,可锅底的汤早就凉了,这就是上热下寒的模样。
这种情况男女都可能有,但女同志更容易显出来,根源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肝火旺的,多是急脾气的人。平时一遇事就着急,肝气郁在那儿化了火,气血都堵在上半身,不肯往下走,下焦(腰腹以下)就空落落的,透着凉。这类人一着急就觉得胸口闷、脑袋胀,还总爱上火,喉咙干得慌;要是常年这样,年纪大了还可能添个高血压的毛病。说到底啊,就是血 “不回家”—— 本该往下走的气血,都堵在上头了。对付这情况,不用急着吃药,平时练练冥想、站站桩,让心沉下来,肝气顺了,气血自然就往下走了。
另一类是情志抑郁的,平时总觉得没劲儿,懒得动,就爱宅家里,对啥事儿都提不起兴趣。有人说这是阳虚,其实不是!是阳气被郁住了,津液也没法往上运,时间长了,上面缺津液就干、就热,下面没阳气就凉、就虚。不少人这毛病,跟小时候家里的环境(原生家庭)也有关系,心里头总压着事儿,气顺不了。要调这个,先得打破 “懒得动” 的习惯,哪怕每天出门走两步,晒晒太阳,让身子活动活动,阳气一舒展开,情况就会好很多。
说到调理,有个关键点得记住:要 “通”,不是 “治” 也不是 “补”。现在不少人爱用贴敷,或者逮着补药就吃,那都是表面功夫,没摸到根儿。就像河里结了冰,水(气血)流不动了,你光给上游加热没用,得把中间的冰化了,让水顺畅地流起来。调理身子也一样,把堵着的地方通开,气血能上下顺畅跑了,寒热自然就交融了,身子也就平衡了。
那该怎么 “通” 呢?重点在疏通三焦里的中焦。三焦是啥?
就是咱身体里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分上、中、下三部分,中焦就是脾胃那一块儿。中焦要是堵了,上面的气血下不去,下面的气血上不来,所以把中焦通开,上下焦的通道自然就顺了。
说到通三焦的好东西,不少人会想到陈皮、桃仁,其实都不是!真正藏着的高手是丝瓜络。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可在中医里,它能通全身的经络,尤其是三焦经,把它煮水喝,或者煲汤的时候放一点儿,能帮着把三焦里的淤堵化开,让气血津液顺畅地跑起来,比啥贴敷、进补都实在。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健康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