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尾号“X”不念“叉”,也不读“埃克斯”,正确读音是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09:02 1

摘要:身份证尾号里的“X”,不读叉也不读埃克斯,它在规则里就是数字十

身份证尾号里的“X”,不读叉也不读埃克斯,它在规则里就是数字十

这一点说清楚,眼前的许多麻烦会小下去

长期的困惑还在,这枚符号被不同读法拖拽,被大小写限制困住,被输入框拦住

真问题摆在桌上:到底靠技术统一,还是让使用者把规则记牢,哪个更快、更稳?

从身份识别是纸上登记的年代说起比较清楚

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发放,15位数字,塑封纸质,没有芯片,承担的只是买票和住宿登记的证明

到1999年,公民身份号码制度推行,号码扩展为18位,出生年份和性别信息被纳入,最后一位多出来的“X”开始上岗

它不是装饰,是校验码,用来阻止录入错误,识别伪造

前17位的每一步都在参与一次核对,最后一位只承担一件事:校验正确与否

规则并不神秘,前17位按权重相乘求和,除以11取余,对应表格定位校验码

如果余数是2,校验码写作“X”,含义为罗马数字10

写10会把18位拉长到19位,所以用一个符号替代

结论简单明了:“X”在身份证里是数字,不是字母

现实里的卡顿来自习惯差异

2013年,高考查分系统要求密码用身份证后六位,有学生把尾号里的“X”当作数字0,连续一周无法查分,最后跑到教育局才被告知这枚符号对应的是10

录入场景里,类似的错误在每年都能见到

不同平台更添堵,有的只认大写X,有的只认小写x,还有的干脆不接受字母输入

后六位被当作密码时,用户被强迫在不一致的门槛之间反复试错

把“X”当成0,系统只会告诉密码错误,却不告诉你错在规则本身

这类挫败感没有技术含量,却消耗时间和机会

读法之争让问题更热闹

有人叫“叉”,有人叫“西”,也有人沿英语习惯念“埃克斯”

2023年12月,“身份证尾号 X 正确读音”话题登上热搜,媒体集中科普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明确表示:身份证尾号的“X”正式读音为“十”

这一结论被光明网等媒体引用传播,争议从读法问题转向普及问题

读法以“十”为准并不改变校验逻辑,但能减小交流与口令传达的误差

2004年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材质改为卡片,内置非接触式IC芯片,具备机读功能,这是一场信息化的推进

号码不再只是一个证明,背后是数据库的入口,地址码、出生日期、派出所编码、性别识别、校验机制层层相扣

“X”作为校验位,是可靠性的保险丝

数字化后,全国重复身份证号从171万人降到只剩8例,且均做了标注

这组公开数据解释了校验与统一管理的意义

号码合理设计,再加上系统的识别机制,重复与伪造的空间被压缩到极小

安全的另一个侧面更贴近日常

很多人把身份证照片保存在手机里,用于酒店、取件或网办流程

一旦手机丢失或照片外泄,风险随之而来,有人拿照片尝试办理银行卡、手机号甚至贷款

此时校验码就成了最后一道核验

校验码一错,整串号码判无效,这是最朴素的防线

它未必能阻挡所有非法行为,但在规则层面设置一道门槛

要把使用中的麻烦减少到最低,统一标准是关键

读音可以多样,规则不能模糊,统一输入标准是解决混乱的前置条件

大小写兼容、输入框支持字母、面向公众的明确口径,这些是工程上的任务,不该让用户用试错来完成

对比能看得更清楚

美国的9位SSN不引入字母替代数字,安全靠分层验证

校验依赖系统算法比对,但因号码泄露仍存在身份盗用风险,后续通过增加验证层级来补足

欧盟做法更直接:统一字母对应数字值,强制各系统兼容大小写

这套“先规范再普及”的路线减少了使用中的分歧,值得参考

当下的进展也要交代清楚

截至2025年7月,第三代实体身份证尚未发布,当前仍是第二代证

电子身份证在多地可用于实名场景,部分缓解“X”相关困扰

在集中换证期里

2025年首批20年有效期二代证进入集中换证期,相关部门提醒尽早办理

办理周期有公开标准,普通办理60日内发放,交通不便地区最长90日,多地提供10至30日加急,临时身份证最快3日可取

未来的形态被广泛讨论

第三代身份证的概念设计引发关注,讨论集中在材料升级、加密强化、与电子身份证的兼容,甚至整合银行卡、公交卡、医保卡与购物卡的可能

现有防伪技术包括正面“JMSFZ”拼音首字母、长城变色油墨、紫外线下的绿色反射,这些细节还会继续演进

技术会持续升级,但“X”作为校验机制的角色不会退场

它代表的不是一个读法,而是系统完整性的节点

把问题拉回起点,答案并不单选

解决“X”困扰,技术优化和认知普及要一起走

一个是工程标准统一,一个是公共常识稳定

统一输入规范,让大小写不再成为绊脚石;

普及正确读音和校验逻辑,让沟通和录入减少误差;

在电子身份证场景里,把规则明确到前端界面,把说明写得直白易懂

读到这里,有两件事值得认真追问

第一,为什么有的平台仍把大小写当作分界线,这样的门槛在工程上是否必要

第二,既然读音已经有权威定论,校方、平台、窗口服务能否在口头说明和界面提示上保持一致

把这两件事做好,错误会明显减少

生活里,号码是通行证,规则是秩序

有人在报名系统前紧张输入,有人在窗口刷卡,有人在手机里调用“网证”,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系统愿意理解用户

最后的判断不繁复,路径也不曲折

一个小小的“X”,教会的不是读音,而是规则的边界

来源:智者旭日

相关推荐